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案例 > 正文

喜马拉雅首届故事节:让纸上的故事在耳朵里“复活”

喜马拉雅认为,在线音频市场正呈现出细分化趋势,音频开发很可能成为故事生产者的下一个风口。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重视“高质量的精神陪伴”。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有好故事还不够,仅仅将纸上的好故事简单转换成音频也不行,需要从好故事中筛选出适合改编成音频的产品,并对它们进行二次开发。因此,内容平台需要寻求内容生产和分发形式上的突围

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举办的首届故事节日前正式拉开帷幕,这是音频领域首个以“故事”为主题的节日。《故事会》《知音》《ONE·一个》《真实故事计划》等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均在故事节上亮相。

喜马拉雅副总裁李兴仁表示,音频付费市场正呈现出需求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重视“高质量的精神陪伴”。

“喜马拉雅将充分发挥音频平台的优势,满足用户‘听好故事’的需求。依托喜马拉雅强大的音频制作能力和付费会员体系,优质的故事生产平台能够获得可观的营收,音频开发很可能成为故事生产者的下一个风口。”李兴仁说。

行业顶级IP竞逐“好故事”

在首届故事节上,超过5000个来自传统媒体及自媒体的经典故事将以音频形式再现,其中既包括《故事会》《知音》这样享誉国内数十年的传统故事类杂志,也有媒体、非虚构写作领域公众号、文艺阅读品牌等泛故事类内容平台,喜马拉雅会员均可畅听。

据喜马拉雅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故事节主打“精品化”定位,从故事的筛选到内容的制作都有严格的标准。首先,平台只选择经过时间验证的好故事,文本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次,单集故事音频的体量相对较短,通常在10分钟至15分钟内即可听完,而且随时能听也随时能停,凸显了音频的陪伴价值。

为让听众有“声”临其境的感受,在故事有声化的过程中,喜马拉雅并没有遵循逐字朗读的传统有声读物模式,而是创新性地加入了新闻原声、背景音、多人角色扮演等元素,将故事改编成一部部有声短剧,让纸面上的故事在耳朵里“复活”。

用故事发现“陪伴”价值

2016年被业界称为“知识付费元年”。从此,付费音频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第三方咨询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在线音频用户规模突破4亿户,增速达22.1%。

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在线音频市场也逐渐呈现出细分化趋势。喜马拉雅在深入调研用户需求后发现,用户在收听音频内容时,除了获取知识的需求外,对“陪伴”的重视程度正不断上升。相较于视频、画面、文字,音频具有更明显的“陪伴但不打扰”特点,能使人们在独处时获得陪伴与抚慰。这也是喜马拉雅重推“故事”品类的重要原因。

让好故事得到好回报

好故事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从文字到音频,并不是仅仅做好传播方式转换就可以了,如何更好地对短篇、超短篇故事二次开发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因此,内容平台需要寻求内容生产和分发形式上的突围。

“一方面,我们尝试过自己做音频,但效果并不好。因为音频是一个‘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足够的人力,量必然上不去;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及设备,质很难保障。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变现渠道,只能把音频内容放在自己的公众号和免费电台上。”一位内容平台运营者坦言。

喜马拉雅会员付费体系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剂良方。李兴仁告诉记者:“从故事筛选、配音团队匹配到音频生产、包装、发布,喜马拉雅能够把控整个有声化生产流程,并通过会员体系为媒体平台提供分成。换句话说,媒体只需要提供内容,我们来承接内容的所有制作和出品。”

如今,喜马拉雅已经确立起一套包含5个维度20条标准的故事筛选机制,便于平台从海量故事中挑选适合音频化的故事。在音频内容的录制方面,喜马拉雅基于自身建立的“喜配音”平台,可快速匹配大量配音团队,故事生产者可在试听后选择合适的团队合作。

喜马拉雅还推动知名主播参与节目录制。目前,喜马拉雅平台上的加V认证主播已超过100万名,孵化出了“有声的紫襟”“小默”等知名有声主播,其中“有声的紫襟”全年被收听时长高达6.7亿个小时。主播的加入也将使故事内容具有更强的号召力与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依托喜马拉雅的会员体系,好故事、好内容能够得到合理的市场回报。只要播放量足够大,故事生产者仅仅通过会员分成就能获得可观的收入。

对于喜马拉雅来说,故事节仅仅是一个开始。李兴仁透露,目前喜马拉雅已经签下了大量经典故事的有声版权。“基于喜马拉雅在音频内容生产方面的探索,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吸纳更多优质故事,让经典故事在新文创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陪伴。”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