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着眼长远“种文化”

文化是“软实力”,文化是“强心剂”。着力抓好文化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实效与质量。观察发现,越是注重文化建设的地方,人们的整体素质就越高,社会治安环境也越佳,当地的经济发展便越好。反之亦反。

近年来,各地通过形式多样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为丰富农村人口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真诚的欢迎。然而,随着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群众文化需求也“水涨船高”,仅靠一年一度的元旦、春节“送文化”,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兄弟的精神需求。从这个角度讲,既要一如既往组织好实施好“送文化”活动,更要转变观念、从长计议,把着眼点和着力点转到因地制宜“种文化”上来。

“送文化”与“种文化”,从字面上看,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与意义,却大不一样。前者是借助“外力”,它只能解决一时之“渴”,或者说只能“热闹一阵子”,属于“飞鸽牌”。而后者则立足“自我”,文化一旦“种”好了,不仅会生根发芽,而且会开花结果、可持续利用,是名副其实的“永久牌”。“种文化”,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力气、做文章。

其一,建立长效机制。国家是形,文化是魂。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实现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坚持“送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把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投入、保障等长效机制,为“种文化”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其二,搭建文化舞台。各地农村都有一些乡土文化人才,以及传统乡土文化资源,应当有意识地对乡土人才、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既要舍得花大力气加强硬性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善于在服务方式和手段上推陈出新,多管齐下,“软硬”兼施,不拘一格搭建农村文化大舞台,为乡土文化人才施展才干创造条件,把他们培育成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其三,坚持造势引导。当前农村文化所以不够活跃,与缺少浓厚文化氛围不无关系。因此,政府要在如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着力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建设适应新农村文化需要的队伍,提高群众的参与度等方面下功夫。众人拾柴火焰高。要积极鼓励、因势利导,营造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把广大农民参与和建设农村文化的热情激发出来、凝聚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既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文化哺育和支撑,也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和灵魂。实践证明,优秀的、清新的文化,不但能满足人们欣赏的需求,而且能“寓教于娱”“寓教于乐”,从而收到涵养心灵、健康心态、愉悦心情的功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我以为,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种文化”工作,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福利,既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这个角度讲,应当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变短暂的“送文化”,为持续的“种文化”。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