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
·习近平主席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彰显坚定信念,传递激荡人心的奋进力量,引发受访者强烈共鸣,为2020年万众一心决胜全面小康坚定信心、鼓足干劲。
·公众普遍认为全面小康是“一个不少”“全面”的小康,脱贫攻坚要做到“精准”“经得起考验”。
·八成以上受访者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信心坚定。
·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全面小康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清晰的路线图,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公众认为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最需要做好的重要工作和安排。
·脱贫攻坚被当成“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脱贫攻坚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倾向和松懈厌战的疲劳症,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不足等是当前脱贫攻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与过扶贫工作的受访者,更关注脱贫攻坚至今出现松懈、厌战松劲的疲劳症,脱贫的同时也“脱政策”“脱项目”等问题能否得到解决。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迈出关键一步。决战决胜年开启之际,了解公众对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与期待,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实现更高质量减贫、更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期盼,对于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1月初,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316份,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习近平主席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温暖人心、催人奋进,激励大家以更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奋斗姿态踏上新征程
调查显示,在习近平主席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中,“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初心和使命是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不竭动力”“我们为共和国70年的辉煌成就喝彩,被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震撼”“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等金句,让公众感受极为深刻(见图1)。可以看出,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中所传达的拼搏实干、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爱国奋进、无私奉献的奋斗状态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共鸣,也进一步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公众将以新的精神面貌和奋斗姿态踏上新征程,继续前行、砥砺奋进。
小康社会重在“一个不少”“全面”,脱贫攻坚要做到“精准”“经得起考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该怎么干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给出了明确指引。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际,重温总书记围绕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系列讲话,可以为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提供更清晰、更具针对性的指引。调查显示,公众认为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全面’”等论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见图2)。
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只有惠及全体人民,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才能实现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掉队,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只有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才能使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全国人民同步小康。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论述,公众认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在当前更具有指导性。各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不同、自然环境各有差异,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脱贫面临的主要障碍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扶持、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以确保真正用对用好扶贫资源、真正提高脱贫效果。只有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的脱贫,才是“真脱贫”。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扶贫工作必须务实、扶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这也是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确保脱贫成果长效可持续、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应有之义。
问及“对于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您信心如何”,九成左右的受访者对此表示有信心(87.79%),还有7.57%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4%左右的受访者选择“不太有信心”。这显示出公众对当前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所做实践、所取得成效的高度认可,以及对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心。
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好全面小康后的路线规划,进一步深化改革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当问及“在2020决胜全面小康之年,应当处理好哪些问题、做好哪些工作”时,“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全面小康之后继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清晰的路线图”“进一步深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是受选比例最高的三个选项(见图3)。
眼下我们正处于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提供了根本遵循。应当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进行研究和部署。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的关键之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步走”的总体目标。全面小康之后,为继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更为清晰的路线图,也是公众认为当前需要做好的重要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其他受访者,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处理好外部风险挑战,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42.17%)“更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活力,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决胜全面小康”(31.63%)的选择比例更高,对于我们清醒认识决战决胜之年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好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继续攻坚克难,实现更高质量减贫、更高质量发展
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还有许多现实难题待解。调查结果显示,“脱贫攻坚被当成‘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注重数字成绩而不是群众生活的改善”“脱贫攻坚中部分地区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倾向”“脱贫攻坚至今,出现松懈、厌战松劲的疲劳症”“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不足,‘等靠要’现象仍旧存在”是受访者认为决胜阶段脱贫攻坚亟需妥善解决的四种问题(见图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只有在实现“一个不少”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贫困群众生活质量,才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升全面小康的“质感”和“含金量”。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会导致扶贫责任迁移化、政策落实空转化、工作落实形式化,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对此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交叉分析发现,直接参加过扶贫的受访者更加关注“脱贫攻坚至今,出现松懈、厌战松劲的疲劳症”(50.35%),“脱贫的同时也‘脱政策’‘脱项目’”(33.94%)等问题的解决。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往后难度越大。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许多扶贫干部、共产党员无私奉献、作出了许多牺牲。然而,胜利在望未全功,越到紧要关头、任务越繁重,越容不得松口气、歇歇脚。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还需在完善脱贫攻坚制度机制上下功夫。只有建立脱贫长效机制,才能为贫困人口和刚脱贫人口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良好制度环境,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持续激发干部扶贫热情,切实推进各项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带领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必须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彻底扭转“等靠要”的想法,全面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群众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美好生活的主体作用。因此,要在全面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同时,不断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为精准脱贫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和工作环境,真正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脱贫。
“‘摘帽不摘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重视扶贫工作”“重视民生保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从脱贫攻坚顺利过渡至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贫困治理的常规机制,实现贫困治理可持续”是公众对于2020年全面小康后,实现更高质量减贫、更高质量发展的突出期待(见图5)。这一调查结果,体现了公众对于全面小康后贫困治理进一步落实的重视,期待可以形成巩固脱贫成果、维持脱贫政策、保持脱贫措施的长效机制,从而为脱贫攻坚之后顺利过渡至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扶贫减贫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方面,广大扶贫干部要紧绷思想之弦,在扶贫工作中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带领贫困群众打破“贫困—脱贫—再贫困—再脱贫”的循环链条,实现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一个重大胜利,但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解决相对贫困同样任务艰巨、意义重大,需要进一步完善全面小康后的贫困治理机制,实现贫困治理可持续。唯有此,才能在减少贫困户“存量”的同时,有效控制贫困户“增量”,逐步解决贫困问题,最终战胜贫困这个世界性的难题。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乡村振兴“补短板”;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因此,随着脱贫攻坚顺利推进,我们要更加注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机制整合,确保两项工作有效衔接,为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合力。此外,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表现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且这一差距在短时间内不会消失。为此,2020全面小康后,我们要对标对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解决这些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从“有”向“好”转变,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不断增强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执笔:贺胜兰】
责编:李 懿 / 司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