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重大社会思潮十年发展变革趋势研判

核心提示: ●思潮之“思”,源起于社会中的某种思想观点,其产生并非有预设、有组织,而是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异质性;思潮之“潮”,则强调思想观点由弱及强,由分支到流派的动态发展,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内聚性。 ●作为一种特殊“生命体”,社会思潮亦遵循了形成、发展、转型、衰退的一般规律,在各种观点和多元思潮交流交锋、冲击对抗、传播扩散、融合共生、裂变蜕化的过程中,一种复合型生态系统得以构建,其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特定时代关键问题的思考和表达,甚至会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左右国际政治的重要显性力量。 ●能否正确看待“一元”与“多元”

【重要发现】

●思潮之“思”,源起于社会中的某种思想观点,其产生并非有预设、有组织,而是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异质性;思潮之“潮”,则强调思想观点由弱及强,由分支到流派的动态发展,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内聚性。

●作为一种特殊“生命体”,社会思潮亦遵循了形成、发展、转型、衰退的一般规律,在各种观点和多元思潮交流交锋、冲击对抗、传播扩散、融合共生、裂变蜕化的过程中,一种复合型生态系统得以构建,其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特定时代关键问题的思考和表达,甚至会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左右国际政治的重要显性力量。

●能否正确看待“一元”与“多元”并存的状态,能否深刻审视“一元”与“多元”的联系,能否科学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决定了我们能否科学全面地评估一个社会发展时期的思想状况,能否抓住这一时期最核心、最本质的矛盾和问题。

●十年来,随着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不断壮大,新自由主义思潮屡受冲击,开始走向衰退,其影响力持续下降;普世价值论“双重标准”使其内在矛盾进一步凸显,引发人们的普遍质疑与反思;历史虚无主义逐渐失去蛊惑人心的能力,在消解历史文化传统、动摇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影响力急剧下降。

●十年来,民粹主义一路高歌猛进,蛊惑性、传染性、煽动性、破坏性逐年增强;民族主义在国内外政治舞台上活跃之势不减,与其他思潮互动合流能力增强;消费主义不断变革发展,呈现新特征,由其掀起的消费狂潮对中国乃至国际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生态主义在社会运动和政治活动层面持续发挥效力。

●十年来,文化保守主义理论建构能力增强,出现了多种理论形态,有力促成了儒学由哲学精英向社会大众的扩散、传播,使其成为参与时代精神塑造的重要因素;极端主义呈现出新趋势,即政治体制内部的极端主义倾向日益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因中美贸易摩擦而频频出现新动向,保护手段趋于多样化,保护范围逐步扩大;女性主义成为近三年来引发广泛关注与探讨的社会思潮,在网络助力下影响范围逐年扩展;科技本位是2019年最新上榜思潮,前所未有地凸显了科技的重要地位。

●十年来,在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下,社会思潮拓展出多维传播空间,演化出多种样态,施展出更为强大的影响力。网络发展加剧思潮合流态势,社会思潮完善自身、强化自身的内生动力和整合能力不断增强。

●十年来,虽然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力和冲击力依然不减,但中国在破除西方世界价值观冲击、话语霸权及话语禁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西方负面思潮带来的“话语霸权”“话语禁锢”等必将被国内社会不断增强的凝聚力、向心力冲淡,总体向好是不容置疑的发展大势。

●十年来,中国引领思潮、规制思潮的能力逐渐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良性互动日益增多。中国作出的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的一系列尝试和努力正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在扩大主流意识形态阵地、规范与转化社会思潮中的非理性极端因素、把控和预判意识形态风险等诸多方面能力显著提高。

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文明的进步,其背后莫不伴随着观点的交织与思潮的激荡;人类社会的进化、演变,始终与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牵绊、互动。由不同观点和利益诉求汇聚发展而来的多元思潮,是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看待社会变革的一把钥匙,反映着特定时期的社会心理,表达了一个时代的主题,呈现出一个历史阶段的特殊风貌。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为社会思潮的活跃发展提供了时代环境与丰富土壤,形成了主旋律与谐音、杂音、噪音并存的局面,使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纷争更加突出,风险、挑战日益严峻。在社会转型阶段,对交织交锋、流派众多的社会思潮进行系统认识与梳理并非易事,但却尤为必要、意义重大。2010年,人民论坛推出策划《当今重大思潮》,在《公众关注的重大思潮调查》报告开篇,我们指出了这样的现象:“仅有一成多的人表示自己非常了解各种思潮;而绝大多数人仍对各类思潮一知半解。”当时的调查遇冷令我们深深意识到:思想理论的研究与传播任重而道远,为最大限度地防止错误思潮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必须及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作出前瞻性的预测,对社会思潮的观测预判应当成为长期的课题和任务。

经过十年的探索努力,重大社会思潮研判已经成为人民论坛的品牌产品和年度课题任务,对于社会思潮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其运作机制,我们亦有了清晰认识和深刻把握。以之为内核,我们不仅构建了中国公众思想指数(民心向背指数)、中国思想家指数等数据资料库(由最初的50余位专家,发展到近200所高校研究机构、500余个政论调研基地(点)、3000余位专家学者),形成了诸多重大研判成果,不仅奠定了学理性、科学性基础,还拥有了广泛的受众基础、社会关注度和学术影响力。

人民论坛观测预判社会思潮的第十个年头恰与中国多个历史节点以及重大战略时期交汇,在这一时刻对十年来重大社会思潮的发展变革趋势进行综合性研判总结,意义尤为特殊。这有利于我们在当前的特殊历史方位更好地认识社会思潮的运作规律和发展趋势,更准确地掌握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联,深刻审视中国与世界、东方与西方、合作与对抗、开放与封闭、一元与多元、集中与分散的复杂关系,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反思不足,更有前瞻性地应对风险,凝心聚力谋划发展蓝图,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从观点集聚到思潮奔涌:思潮的形成及其运作

思潮之“思”,源起于社会中的某种思想观点,其产生并非有预设、有组织,而是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异质性;思潮之“潮”,则强调思想观点由弱及强,由分支到流派的动态发展,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内聚性。

不论在任何历史阶段,不同立场、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人们在面对社会矛盾和问题时总是会表现出形形色色的利益诉求、发出各种各样的观点声音。观点和诉求同声相应、持续汇聚,便会形成一种思想倾向,及至这种思想倾向不断在社会中传播扩散、发挥影响,并成为一种行动的强有力先导或政治主张时,它便真正完成了从观点到思潮的汇聚和进阶。

一种思潮能够形成并发挥社会影响力,往往有其内在运行规律。关于“思潮”的概念,梁启超先生的界定尤为经典。在《清代学术概论》开篇,他便指出:“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寝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可以说,思潮是不同观点和诉求的集聚,但并非所有观点和诉求都能最终演变为一种思潮。

某种思想观点在诞生之初,影响力是较为微弱的,但在驳杂的社会观点中,必然会有与其精神相通、出发点相一致的观点呼应和聚集,在汇聚交融的运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或时代潮流。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时代思潮无不由“继续的群众运动”而成,“愈运动则愈扩大,久之则成为一种权威”。因此,观点是思潮的基本因子,社会观点的多元性决定了社会思潮的复杂性,而观点生命力的强弱,则决定着一种思潮能否发展壮大及其未来能够发挥何种社会影响力。

作为一种特殊“生命体”,社会思潮亦遵循了形成、发展、转型、衰退的一般规律,在各种观点和多元思潮交流交锋、冲击对抗、传播扩散、融合共生、裂变蜕化的过程中,一种复合型生态系统得以构建,其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特定时代关键问题的思考和表达,甚至会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左右国际政治的重要显性力量。

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与关联

变动不居的社会思潮看似无序发展,实则遵循了优胜劣汰、相互制约的内在规律。虽然主流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并存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状态,但一元与多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社会中的主导思想若难以与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心理的新变化相适应,则必然会逐渐滞后于时代发展,以至于逐步萎缩,难以再发挥影响,最终淹没于时代洪流之中。同时,更能反映社会发展状况、更具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将取其主导地位而代之,领航时代的发展。

多元思潮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必然,为社会中纷繁复杂的利益诉求提供了理论依据。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支,这些思潮发挥的作用各有不同:其或补充、完善、融入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同质性思潮发挥促进作用;或碰撞、竞争、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异质性思潮发挥对抗作用,由此建立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密切互动关系。能否正确看待“一元”与“多元”并存的状态,能否深刻审视“一元”与“多元”的联系,能否科学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决定了我们能否科学全面地评估一个社会发展时期的思想状况,能否抓住这一时期最核心、最本质的矛盾和问题。

在历史上,过度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独尊地位,或过于强调社会思潮的“多元”存在,都曾造成社会发展不同程度的异化。秦代独尊法家,“焚《诗》《书》,坑术士”,致使“六艺从此缺焉”,其将遏制其他社会思潮作为巩固主流思想、维护统治的手段,过度强化了思潮的异质性,封闭了多元思潮的发展空间,造成社会活力日渐丧失,加速了秦朝灭亡的进程。与之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则是放任社会思潮发展,将“无序”视为“多元”,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苏联解体。正是因为苏联共产党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放任意识形态领域无序发展,致使各种思潮、势力不断滋生,从而瓦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最终导致局面失控,走向不可逆转的深渊。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进行深刻调整,而中国也步入了一个有别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新时代。历史方位及时代背景的变化势必带来利益格局的变动和社会心理的调适,使思想动态更加活跃、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并通过网络新媒体等途径更广泛迅速地传递出来,社会思潮特别是“异质性”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变得更加明显。由此,“意识形态安全”成为当前的一大重要议题,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包容、尊重多元社会思潮的发展并不等同于任由其肆意发展,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前提是明确主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尤为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性,不仅作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的科学判断,还提出“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让“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明确要求。这实际上也对新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多元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明确定位,即“一元”主导、“多元”共生,以立为主、立破并举,“一元”引领“多元”,将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加强阵地建设,旗帜鲜明抵制错误观点等作为重点发力方向。这不仅极大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还将其共同归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时代主题之下,使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社会思潮之间拥有了更为结实的纽带,彰显了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的维度。

十年来,随着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壮大,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相对式微

新自由主义思潮屡受冲击,开始走向衰退,其影响力持续下降。新自由主义的衰退,是世界百年变局背景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进行深入调整的突出反映。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在2010-2019年的重大社会思潮榜单中,新自由主义在2015年之前排位相对靠前,其后便呈现出下降趋势。与之并行的,是反新自由主义浪潮的兴起。一方面,西方国家民众收入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阶层分化等问题导致民族主义、极端主义情绪高涨以及民粹主义的强势崛起;另一方面,人们开始向新的发展潮流——新全球主义靠拢。新全球主义是多边主义的一种表现,其在承认公有制、社会主义和政府干预的前提下,倡导全球自由贸易与市场竞争,主张产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市场的自由流通与配置,反对各种类型的贸易、投资、产业、金融与技术保护主义。中国等新兴大国是新全球主义的助推力量。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发展模式,在彰显中国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新自由主义,并为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创造了必要条件。

但是,新自由主义的式微并不意味着其影响会立即消失殆尽,其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土壤。从国际角度来看,新自由主义对于分离主义、民粹主义、极端主义等思潮的发展依然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我国发展来看,新自由主义试图影响我国国内政策制定的尝试亦将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应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下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时防范化解国内外各种矛盾和风险,切实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避免新自由主义再度泛起。

普世价值论的“双重标准”使其内在矛盾进一步凸显,引发人们的普遍质疑与反思。普世价值论的式微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共产主义学说之后,普世价值论的虚伪性就已被揭穿。马克思主义认为,普世价值论所倡导的自由、民主、人权不具有普适性、永恒性,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消灭私有制、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与自由,才能够真正实现普遍价值。

近年来,西方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逐年走低,作为西方国家精神和政治依托的普世价值在西方各国内部引发强烈争议。同时,随着世界多极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利益分化、价值多元成为大势所趋,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崛起,以及一些接受西方普世价值及其民主制度模式的第三世界国家内部的政治纷争、政局动荡等状况,都引发了人们对普世价值的质疑和批判。

普世价值论在中国经历了曲线式发展过程,近年来影响力由高走低。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辉煌成就,“四个自信”不断增强,人们逐步认识到西方模式不是人类文明的最好模式,西式民主、新自由主义播撒在中国的种子难以开花结果。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维护人权为幌子,对非西方国家采取“双重标准”,暴露出普世价值的虚伪性,同时凸显了其内在矛盾所带来的理论困境。

历史虚无主义逐渐失去蛊惑人心的能力,在消解历史文化传统、动摇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影响力急剧下降。历史虚无主义曾一度在中国社会活跃多年,打着“重新评价历史”的幌子,以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对历史人物的“重评”和对历史错误的“反思”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多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以其迷惑性、欺骗性及借助网络衍生出的多种传播手段广泛造势,说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始终尖锐复杂,抵制和对抗历史虚无主义因而成为一项长期性任务。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具有极强的迷惑性、欺骗性,迎合了部分公众的猎奇心理,还具有较大的破坏力,极易导致文化虚无主义、政治虚无主义、道德虚无主义的泛滥,颠覆社会基本共识,影响政治稳定。而近年来,尽管一些重大历史节点不可避免地成为多元化发展的各类虚无主义再度活跃的由头和借题发挥的对象,但相较于前几年,历史虚无主义的煽动性、迷惑性、号召力已经大不如前,正在急剧下降。

这一趋势有力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社会文化环境改善以及舆论引导等方面作出的诸多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我们不断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不仅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还宣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及其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方面,我们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形成有效支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在扩大主流舆论阵地方面,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在严密防范和抵制网上攻击渗透等方面采取严格措施;在提升核心价值观影响力方面,我们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社会文明程度……诸多努力使历史虚无主义逐渐失去市场,让历史虚无主义走向“虚无”成为必然趋势。

十年来,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持续产生重大影响

民粹主义一路高歌猛进,蛊惑性、传染性、煽动性、破坏性逐年增强。自19世纪中后期兴起至今,民粹主义便以周期性循环、间歇式推进的方式在世界各地扩散传播,从发达的欧美诸国,到东亚、拉美等地区,民粹主义深深影响着世界政治进程和国家战略决策。自2011年上榜以来,民粹主义广受关注,一路高歌猛进,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西方一些民粹主义政党势力渐长,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当选,英国独立党、德国选项党、法国国民阵线异军突起等,为民粹主义在欧美刮起旋风提供了政治条件。

西方民粹主义十年间发生的变化,与其内在特征、技术变革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造成的社会心理压力密不可分。作为一种反全球化的思潮,民粹主义在移民、族群等问题上展现出保守封闭的一面。同时,民粹主义的滋生蔓延又与民众在就业、福利政策等方面的不满、不安全等负面心态密不可分,因而对民众具有极强的蛊惑性、煽动性,其带来的后果也具有破坏性,极易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稳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欧债危机、英国脱欧、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独立等事件都受到了民粹主义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中的民粹主义也在向网络空间拓展延伸,出现了网络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以道德为由亵渎法治,容易让国家陷入“多数人暴政”的非理性困局,影响公民的政治参与和社会稳定;同时,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助推下,民粹主义与具有排外倾向的极端民族主义、分裂主义等思潮不断合流,其声势愈发壮大。

民族主义在国内外政治舞台上活跃之势不减,与其他思潮互动合流能力增强。民族主义是以本民族利益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及其行为表征。世界著名政治学家、东南亚地区研究专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现代民族国家是民族主义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一个基于共同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的民族具有共同的身份认同和政治认同,也天然地具有民族主义的心理倾向。只要民族国家存在,民族主义便会一直积聚在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因而排他性是民族主义的一大鲜明特征,这也在政治实践中赋予民族主义“双刃剑”效应,即以爱国家和爱民族为己任的积极一面,以及与极端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合流的消极一面。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进步和国际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共同促成国内民族主义的持续升温。虽然单纯的爱国主义情绪抒发是主流,但是随着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的泛起,中国社会中民族主义激进和极端的一面也开始发挥作用,尤其是在网络空间中一度出现了一些极端化的情绪宣泄。随着民众素质的提高,国内民族主义整体表现稳定,并逐步呈现出理性态势。在全球化语境下,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构建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和新的国际秩序变得愈发重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清醒地认识到,过分追求国家利益必然导致驾驭彼此间关系能力的丧失,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国家能够对其他国家保持长久的霸主地位。因此,坚持多边主义,警惕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交混,是全球化时代回应民族主义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

消费主义不断变革发展,呈现新特征,由其掀起的消费狂潮对中国乃至国际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达。近年来,天猫“双十一”成交额年年刷新纪录、各大商场节假日被“血拼大军”挤爆、海淘代购之风日涨、“网红带货”流行……这些现象一再表明:民众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消费主义对民众生活方式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消费主义思潮在不断变革发展中赋予自身新的特征,如消费领域不断拓宽,从单纯的物质领域转向精神、文化、科技等其他领域;主力消费群体日益年轻化、个性化,“90后”“95后”成为消费主力军;消费渠道多元化,出现零售社区化现象;等等。网络时代,在消费产品奢侈化、消费过程娱乐化的发展趋势下,消费庸俗化、消费符号化等特点愈发凸显。人们追求体面的消费是值得肯定的,扩大消费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但如何避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国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始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因此,逐步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应当成为未来的主要方向之一。

生态主义在社会运动和政治活动层面持续产生影响,受关注度显著提高。最近几年,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与人们生存发展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生态主义的受关注度显著提高。从2014年开始,生态主义就一直以稳健的表现位列思潮榜单,反映了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追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迫切诉求。在国内,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主义、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中更催生出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在国际上,全球气候变化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世界多国绿党在选举政治中表现突出。与此同时,大众性环境抗争波澜起伏,说明人们对于“绿色资本主义”的忧虑始终存在,全球生态治理依然任重而道远。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思潮变迁归根结底是国际社会经济制度、政治诉求、技术变革等多方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纵观十年思潮流变,除上述思潮外,文化保守主义、极端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女性主义、科技本位、泛娱乐主义等思潮近年来也展现出活跃态势。其中,文化保守主义理论建构能力增强,出现了多种理论形态,并有力促成了儒学由哲学精英向社会大众的扩散、传播,使其成为参与时代精神塑造的重要因素;极端主义呈现出新趋势,即政治体制内部的极端主义倾向日益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因中美贸易摩擦而频频出现新动向,保护手段趋于多样化,保护范围逐步扩大;女性主义成为近三年来引发广泛关注与探讨的社会思潮,在网络助力下影响范围逐年扩大;科技本位是2019年最新上榜思潮,前所未有地凸显了科技的重要地位。

十年来重大社会思潮的综合演变态势

网络发展改变了思潮传播方式与规律,加剧思潮合流态势,社会思潮完善自身、强化自身的内生动力和整合能力不断增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变革,并深度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转型发展,乃至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动。不论是群体还是个体,无不带有网络社会的印记。十年来,在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下,社会思潮拓展出多维传播空间,演化出多种样态,施展出更为强大的影响力。

如果说思潮是社会的晴雨表,那么网络则是社会思潮的放大镜。通过网络空间,各类思潮的活跃态势会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意识形态与思想观点的分野、冲突、对抗、争夺,在网络话语与一系列规则的运作下显得尤为激烈。发展势头强劲的思潮,往往会在网络赋能下获得更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并快速同其他思潮合流,壮大发展声势。十年间,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极端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生态主义、女性主义等思潮无不借助网络力量得以快速发展,在日益完善的网络社会中争夺属于自己的话语阵地,因而连续多年上榜重大社会思潮榜单。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民粹主义思潮。2010年至2013年,民粹主义在人民论坛思潮榜单中尚未进入前五名;从2014年开始,民粹主义一路高歌猛进,不断延续上升势头。其不仅善于渲染情绪、煽动情绪,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网络民粹主义,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屡屡与民族主义、极端主义、保护主义、排外主义等思潮合流,在世界范围内释放了对立、极端、排外的负面信号,形成了一套颇具迷惑性的话语体系。此外,泛娱乐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合流、生态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合流、民族主义与极端主义的合流,等等,均反映了社会思潮完善自身、强化自身的内生动力和整合能力在不断增强,这也符合社会思潮所在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

作为有别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也有抢占话语阵地的发展需求,在网络社会中,这样的需求随着其内生动力和整合能力的增强而得到放大,与之相伴随的便是网络群体意识的张扬。相同的观点及利益诉求让网络社会的“圈层化”现象日益明显,群体意识、群体立场变得更加明确。这不仅使思潮具有了鲜明的指向性,让一些政治性议题得到强化,同时也使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及其治理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何看待思潮的成长和发展?如何厘清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辨析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愈演愈烈的网络舆论阵地争夺战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使其更好发挥引领规制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持续关注的问题。

中国在破除西方世界价值观冲击、话语霸权及话语禁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直以来,西方文明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强大的话语权,无论是其制度模式还是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给予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度和文化方面极大的优越感,“西方中心主义”由此获得了施展影响力的空间。纵观社会思潮的发展变迁,以“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思潮曾一度高居榜首,其或为私有化、自由化开绿灯,极力反对公有制,或试图以“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歪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打着学术自由的旗号进行传播,具有相当大的迷惑性,在21世纪10年代之初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

然而近年来,以“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一系列思潮展现出影响衰退之势,其煽动性、迷惑性、号召力大不如前。在人民论坛年度十大思潮榜单中,这些思潮的排位逐年递减,2019年更是纷纷从榜单脱出。同时,以理性爱国主义为核心特征的民族主义思潮成为主旋律;以“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代表的新型多边主义成为对抗逆全球化的重要国际思潮,展现出鲜明的逆转趋势。

这些重要流变趋势反映出:近十年来,中国在破除西方世界价值观冲击、话语霸权及话语禁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就国际社会发展而言,近年来西方理论视阈下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概念开始陷入话语僵化的境地,其“民主输出”不仅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稳定,反而加剧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动荡不安,难以有效应对层出不穷的国际问题。就国内社会发展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的深刻改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努力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彰显了一系列辉煌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制度优势,破除了一些西方国家制造的概念陷阱、话语陷阱,使越来越多的人提升了辨识能力、走出了思想迷雾,同时也为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诸多现象都力证:虽然当前仍在一些问题和概念上存在分歧,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力和冲击力依然不减,但西方负面思潮带来的“话语霸权”“话语禁锢”等必将被国内社会不断增强的凝聚力、向心力冲淡,总体向好是不容置疑的发展大势。

中国引领思潮、规制思潮的能力逐渐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良性互动日益增多。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社会思潮的复杂多变一方面带来了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完善理论体系、提升理论建构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英国知名学者马丁·雅克认为,在西方金融危机之前,中国一直被视为资历很浅的“新人”,金融危机改变了这一切。2010年,中国已经开始以新的方式影响全球观念。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的不断崛起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影响力的相对下降,是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中的一大重要标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体系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主导者,这也突出表现在其对社会思潮强大的引领能力、构建能力和控制能力等多个方面。多年来,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多源自于西方世界,人们受其影响而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这套话语体系,对其进行的反思相对缺乏。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这种看似稳定的局面被打破,西方国家自由、民主、人权的理论体系开始出现内生型危机,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与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等思潮之间的逻辑冲突日益凸显,由此导致分离和裂变性力量的增长。

面对重重困境,不同国家在缓和矛盾、寻求发展上作出了不同选择,而中国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历史和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借鉴,同时也为面临重重问题的西方社会提供了有益启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提出后,逐步展现出正面影响和带动作用,其主张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凭借独特的柔性实力对紧张僵持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形成缓冲和粘合,以之为核心倡导的多边主义思潮也在2019年被列入重大社会思潮榜单。在充斥着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的国际变局中,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出中国作出的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的一系列尝试和努力正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也证明了中国思潮引领能力的提升。

在思潮引领能力提升的同时,中国规制社会思潮的能力亦有所增强,这集中表现在扩大主流意识形态阵地、规范与转化社会思潮中的非理性极端因素、把控和预判意识形态风险等诸多方面能力的提高上。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力的下降、民族主义发展渐趋理性平和、消费主义与泛娱乐主义等思潮开始更多地参与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为推动国家发展贡献正面积极的力量,这些新趋向皆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良性互动正日益增多,更力证了这种规制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③《当今重大思潮》,《人民论坛》,2011年第1期。

④《2011重大思潮调查报告——与2010年的对比分析》,《人民论坛》,2012年第3期。

⑤《2012中外十大思潮的特点与走向——本年度十大思潮调查结果与简要分析》,《人民论坛》,2013年第3期。

⑥《2013值得关注的十大思潮》,《人民论坛》,2014年第4期。

⑦《2014中外十大思潮调查评选 2010-2014社会思潮动向调查分析报告》,《人民论坛》,2015年第1期。

⑧《2015值得关注的十大思潮调查报告》,《人民论坛》,2016年第3期。

⑨《近年来思潮演变趋势分析》,《人民论坛》,2017年第1期。

⑩《国际十大思潮——对2017的分析、对未来的研判》,《人民论坛》,2018年第5期。

责编/刁娜    美编/李祥峰

[责任编辑: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