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当前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感知调查报告

调查发现:

·公众对于当前美好生活的总体评价较为乐观,更关注眼前当下,觉得生活有一定的改善,对未来抱有良好预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受访者对美好生活的感知更为强烈;

·以时间点来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民生领域的舆情热点受到公众的格外关注;

·公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具体期望,首先指向“大健康”范畴下的“健康”和“生态”领域,其次更关注“平等”“尊重”等有关个人效能感、成就感的领域;

·更好地回应公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根本是要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更好地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好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新时代、新要求下,处理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真正提升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抉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019年9月初—12月底,围绕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主题,人民智库面向全国开展大型公众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8427份。这次调查旨在深度了解公众对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感受与评价,描述和分析公众在生活、工作、精神、社会治理、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中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和期盼。

2017年11月底,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人民智库围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公众对美好生活有哪些新期待”实施大型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美好生活”,公众认为应该包括更充裕富足的生活、更好的外部环境,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对于未来,公众更期待社会保障方面的提升、期待精神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本次调查在此前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为主要时间节点,分为10月1日前、10月1日至10月31日、10月31日后(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三个时段进行调查,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当前公众关于美好生活的理解

对于社会而言,美好生活是在公正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最大价值的公约数,美好生活是人的生存、发展、享受需要得到尽可能的满足,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生态全面改善的相一致、相协调。因此,本次调查从财富、情感、身体、尊重、自由、公正、法治、民主、开放、生态等十个维度入手,探究公众眼中的美好生活。

对于“生态”“健康”的需求满足是当前公众对美好生活的首要定义

当问及“您觉得美好生活是什么”时,调查发现分别有41.4%和40.8%的受访群体选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和“身体健康”。在三个不同时段的调查结果中,“生态”和“健康”均位居前列。“生态”和“健康”都属于“大健康”范畴,这一方面体现在对改善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上,当前生存环境中的确存在雾霾频发、垃圾围城、饮水不安全、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等威胁公众生命健康的问题;另一方面体现在健康观念的转变上,比如城市热衷举办马拉松活动、计步型的手机APP被广泛推广应用等。

1

“平等”“尊重”成为了公众定义美好生活内涵的第二阶梯

在三个不同时间段,调查均显示,“尊重”和“平等”稳居第三或第四名。调查显示,39.7%的受访者认为美好生活是“社会成员平等的获得基本权利”,37.4%的受访者认为美好生活是“得到他人的尊重”。随着我国社会物质财富的迅速增加,中国公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同时,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如城乡居住环境差异、就业性别歧视、收入差距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众的心理落差,挫伤了公众的幸福感,因此公众追求美好生活,更加关注“尊重”和“平等”。

“情感”“财富”是公众定义美好生活内涵的第三阶梯

三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美好生活包括“财富实现自由”或“情感平稳顺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满足物质层面的生存需要,看成人们需要满足层次的最基础条件,因为当人们还在为衣食住行而感到困顿时,很难说人们是幸福的。在三个不同阶段,“财富”均不是公众的首选。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巨大改善,为创造和建设美好生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已不仅仅是物质需求的满足,还有精神世界的满足,如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情感满足。

2019年9—12月的热点舆情

公众对时事的关注是判断社会心态的整体走势、社会矛盾与问题走向的重要指标,因此可以从时事热点的关注度上来看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程度。为了更好了解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我们汇集了2019年9月、10月和11月的热点时事和12月的年终盘点。具体结果如下:

受访群众格外关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关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实践、制度进行了归纳、总结、完善,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要求更加成熟、更加体系化,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战略意义。公众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更为关注,恰恰体现了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不少受访者表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系着百姓的幸福生活和各行各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人民过上更高质量生活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后,有关“民生”领域的舆情热点浮现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教育、医疗、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保护个人信息、健全征信体系、保护消费者权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内容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话题。调查发现,受访者也较为关注“2019年‘双十一’活动”“明年将启动第七次人口普查”,以及“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召开”。

公众对当前美好生活的描述

本次调查发现公众对于当前美好生活的总体评价较为乐观,得分均超过了四分(五分制)。进一步对比发现,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总体评价呈现两种发展趋势,具体结果如下:

受访者更关注眼前当下,觉得生活有一定的改善,对未来抱有良好预期

如图2,以9—11月份为例,公众“对当前的评价”基本上都高于同时期的其他评价得分,“对未来的期待”得分次之,“对过去的评价”得分较低。这说明受访者对当下的生活最为满意。值得注意的是,在12月份,公众“对当前的评价”和“对未来的期待”的得分都出现了回调,但公众“对过去的评价”却开始回升。

2

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调查中,有不少受访者表示“衡量生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在固定空间的条件下,看时间跨度上我们的生活水平是否向好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公众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红利,逐步富裕起来,通过比较个人生活状况的变化,更有益于其感知美好生活,增强信心,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我们也要做好工作预案。具体到“对当前的评价”和“对未来的期待”的具体得分,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有关,尤其与农村CPI环比(图2)密切相关;在10月—11月,农村CPI环比比例变化趋势和公众对现在的评价和未来的预期可能成一定反比趋势。而当前CPI的变化在去除猪肉价格变化后,基本保持稳定。

十九届四中全会后,受访者对美好生活的感知更为强烈

在进入年终总结和研判之前(2019年12月,标志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调查发现,11月调查中对当前的评价、过去的评价、未来的期待三项得分均高于其他月份的得分。超九成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状况做出积极评价,其中78.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当问及“与最近这一段时间内(一周或者一个月)相比,您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如何”时,84.4%的受访者表示有“改善”,其中有67.8%的受访者认为“改善很多”。当问及“您对当前自我发展状况的总体评价预期”时,90.9%的受访者表达了良好的预期,其中79.2%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进行了总结概括,提出了很多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部署要求,关系党和国家根本、事业发展全局、人民利益和人民福祉。

公众关于美好生活的期望

本次调查深入了解了公众对一些热点民生工作的需求,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食品安全、住房状况、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就业质量、利益表达、交通状况、政府服务等十二项民生工作。数据结果表明:“交通状况”(55.1%)关注度最高,四成左右的受访者选择“医疗卫生”“食品安全”“住房状况”和“义务教育”,超过三成的受访者关注“政府服务”和“生态环境”,两成以上的受访群众选择“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和“社区服务”。同时,公众对“就业质量”(6.8%)和“利益表达”(5.8%)的需求相对较低。

3

进一步对比发现,公众对于民生项目的主要诉求相对稳定,在第三分析阶段中(即十九届四中全会后)公众对于部分民生项目有新的诉求。具体结果如下:

交通、医疗、食品安全、人居环境、教育是公众最为关注的领域

首先,在受访群众最为关注的前五项民生项目中,公众期盼更为便捷的公共交通。关于城市交通期待的调查结果显示,更多的受访者关注公共交通的改善,其中,43.7%的受访者选择“公共交通更为便捷”,42%左右的受访者关注“城市停车场的设立和有效管理”和“早晚高峰得到缓解”。

其次,公众更关注医疗公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与前两阶段中公众首选“降低费用”相比,本次调查中有49.5%的受访者选择“看病机会更公平”。其次是“看病更方便(46.6%)”“卫生环境变好(46.2%)”。

第三,公众希望提高食品安全意识。64.3%的受访者表示在“食品安全”领域期待“提高公众食安意识,拒绝购买来源不明的食物”。另外,针对近几年如火如荼的外卖行业,56.9%的受访者表示“外卖在生产中要合规,在运输中不被污染”。

第四,公众更看重居住环境的环保舒适性。调查结果显示“房价”依旧是公众关注的重点,但也呈现出追求更高品质的住房的趋势。48.1%的受访者选择“房价走势要平稳”,60.4%的选择“能住上环保、舒适、有品质的现代型房子”,49.4%的受访者表示“居住环境要安全文明”,47.7%的受访者认为“周边配套要齐全”。

第五,公众更为关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前两时段的调查中公众更关注的分别是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和德育,本次则有41%的受访者选择“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校服、智慧校园、人脸识别、AI助教等应用不断被引入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帮助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实现因材施教。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公众对政府效能、生态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诉求更加迫切

第一,公众更加关注政府的服务导向。在前两个分析阶段,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普遍对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工作态度”有更高的期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此之后,公众更关注政府的服务导向,47.0%和44.1%的受访者选择“依法保护个人信息”和“接受并便于人民监督”。

第二,对于生态环境,公众最期待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相对于之前受访者更关注蓝天白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受访者尤为注重生态修复。近五成受访群众选择了“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约42%的受访者选择“生活垃圾分类有序推进”以及“固体废物处置能力有提升”。

第三,受访者更为关注社会保障的落地细节。如近六成的受访群众选择了“加快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以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

第四,公众希望大力惩治违法行为,维护社会治安。对于当前存在的一些威胁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和潜在隐患,50.6%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增加警力,加强巡逻,加大违法犯罪打击力度”。

第五,更多公众希望社区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在所列的13项社区服务中,有33.7%的受访者选择了“扩展社区公共活动区域”,32%选择了“开展社区服务满意度评估”和“开设心理咨询室”,约29%的希望“提供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丰富文体娱乐活动”“美化社区环境”等。

影响当前公众美好生活感知的因素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亟待增强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现阶段,不少地方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民生政策,但在落地执行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社会分化越来越明显,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需求也越来越多样,现有的基层治理能力跟不上这样的变化和要求。基层行政权力和治理能力与承担的职责不相匹配,虽然不少地方努力探索基层治理创新,但总的来说还是跟不上快速增长的生活需求的变化,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亟须加快推进的战略任务。

医疗改革进入深水区,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难度增大

2009年中国启动新医改,到2019年新医改推行整整十年。医疗卫生服务是重要的民生事业,事关全国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总的来看,十年医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群众满意度有所提高,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在基层医疗机构看病的自付比例虽然有所降低,但是由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弱,患者就诊率并不高,去大医院看病的就医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大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低,财政支出在医院收入当中的占比很少。因此,如何更好理顺公立医院的运行体制机制,给予医生稳定和体面的薪酬的系列政策和体制机制,仍然需要加快研究和落实。

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张力有所增加,要高度警惕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异常上涨可能引发的社会事件

2019年对人民群众生活影响较大的一个事件是猪肉价格飞涨,社会舆情显示人民群众对此意见较大。猪肉价格猛涨,虽然可能受非洲猪瘟、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但也与一些地方出于环保考虑对农户养猪过度执法有密切关系。一些地方把农户养猪与生态环境保护严重对立起来,农民养猪被“一刀切”,不但引起农户的不满,而且让一些规模农户损失惨重。为了解决供应短缺问题,平抑市场价格,国家已经向市场投放上万吨储备猪肉,目前猪肉价格上涨势头已经得到遏止。

调查显示,公众的满意度与回落的猪肉价格密切相关。该事例说明,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均衡发展以及农村发展存在一定张力。要切实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均衡发展的关系,要防止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起伏波动而影响农户生产的积极性,更要高度警惕因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异常上涨而引发的社会事件。

就业压力形势增大,相关法规和政策不完善会成为舆论焦点

2019年初,中央强调“六个稳定”,其中“稳就业”排在第一位。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千家万户的收入和生活。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城镇就业1097万人,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各种各样的灵活就业新模式彰显出巨大的就业潜力。

但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以及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多的中小型企业经营困难,都缩小了对低技能劳动力和蓝领工人的就业空间。而对于这些新的就业形态,现有的劳动关系法律法规缺少相应规定。随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劳动纠纷和争议会引发更多的舆论关注,影响社会心态和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就业是民生之本,尽管 2019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难免会传导到就业领域,2020年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做好就业工作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

【执笔:陈 琳 于 飞】

责编:贺胜兰 / 杨 阳

责任编辑:贺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