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联合国千禧年发展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人类减贫消贫的伟大实践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需要全人类携起手来,为了完成减贫消贫的战略目标,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从这一刻起,中国人民也把自己减贫消贫的伟大实践融汇到整个世界反贫消贫的澎湃洪流之中。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圆满成功的基础上,开始了彻底根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实践。
中国是世界反贫困的主战场,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为世界范围的减贫消贫作出了巨大贡献。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并正式通过2015年后发展议程,即目前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明确提出到2030年要在世界范围彻底根除极端贫困。这一议程是对千禧年发展目标的继承和升级,具体包括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涵盖消除贫困与饥饿、健康、教育、性别平等、水与环境卫生、能源、气候变化等。《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通过,标志着联合国千禧年发展目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世界反贫困的伟大实践开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发表了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强调国际社会要以2015年后发展议程为新起点,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并向世界各国庄严承诺,中国将以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为己任,团结协作,推动全球消贫减贫事业不断向前。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正在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重要镜鉴。在中国的倡议和推动下,2018年第7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消除农村贫困的决议,把中国倡导的“精准扶贫”“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与实践写入其中。这也是联合国大会历史上首次就消除农村贫困问题通过决议。
世界贫困看中国,因为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同样,消贫减贫也要看中国,没有中国决胜贫困的辉煌成果,《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就难以顺利实现。正如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项目主任杰弗里·萨克斯在谈及中国在世界反贫困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时指出的那样:“在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中国将起到领导作用,中国将发挥非常积极的独特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在谈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消贫减贫的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讲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中国的消贫减贫不仅与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接轨,而且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是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共识,也成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善之举。中国,这个拥有着世界上最广大规模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将消除绝对贫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缝捆绑,从而在这个广袤的国度里,将人类消除绝对贫困的时点整整提前了十年。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到2020年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比2009年提高了92%,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到2011年底约为1.28亿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成为一切扶贫工作的中心,通过落实“六个精准”要求与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减少了将近9个百分点。建档立卡贫困村从12.8万个减少到2.6万个,有10.2万个贫困村已经脱贫退出了。全国832个贫困县已经有436个脱贫摘帽。到目前为止,需要脱贫的人口还剩下1600万,取得了消贫减贫的决定性胜利。中国的减贫实践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更是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的决胜之年。目前所剩余的这1600万贫困人口虽然数量不多,但剩下的工作都是“最难啃的骨头”。深度贫困地区攻坚任务格外艰巨,是消除绝对贫困攻坚战主攻的重点。这些地区的人口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宜人居,资源高度匮乏、气候极端恶劣。在这些地区,有的甚至连“三保障”和饮用水安全问题都还没有完全解决,有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有的内生动力不足,都严重地阻碍了根除绝对贫困的进程。要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对此,党中央高度重视,作出明确部署。前不久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打胜消除绝对贫困攻坚战作为2020年的重大任务来部署,并将脱贫攻坚列为三大攻坚战首位,足见重视程度。党中央明确要求要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要建立相应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
如何打好这一攻坚战,方法尤为关键,必须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则要更加重视困难,坚定信心,锁定目标,将工作做精做实做细。第一,要认真分析导致贫困的原因,坚持扶贫要先扶志、扶智,充分调动扶贫对象摆脱贫困的积极性,树立摆脱贫困的信心。通过细致工作,使摆脱贫困成为贫困对象内生的强烈愿望。尤其要充分发挥脱贫典型案例的带动作用,提高成功脱贫典型案例的可复制性。第二,要集中优势资源。中国消贫减贫的成功经验就在于精准扶贫、对口支援。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优势资源,消除深度贫困。在消除绝对贫困最后的攻坚阶段,更需要优势资源的统一调配和有效使用。在全国一盘棋的统一规划下,各级政府特别是身处深度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更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资源,在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形成局部绝对优势,筹钱、集物、调动人员,把消除绝对贫困作为第一要务,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第三,要把握节奏。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要打的是一场歼灭战。任务艰巨却又时不我待,精准扶贫的特征在这一年表现得将更为凸显。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的这160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会大于既往的数亿人。我们可能会面临从未有过的挑战,遭遇从未有过的困难,所有这一切都有可能拖延我们决胜贫困的时间。在攻克最后顽固堡垒的关键时刻,任何时间的拖延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战局的崩盘。因此在最后的攻坚战中,不仅要井井有条,更要丝丝入扣,每一天都要有成果,每一周都要有绩效,每一月都要有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在既定的时间期限里完成预定的战略目标,成就人类历史上率先消除绝对贫困的千秋伟业。第四,要坚决防止在最后的消贫攻坚战中发生脱贫验收弄虚作假及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在消除绝对贫困的攻坚阶段,时间锁定、任务繁重,浮夸急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甚至贪污腐败等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
2020年绝对贫困在中国的根除,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大功告成,对于可能出现的返贫现象要引起高度重视
到2020年,中国率先国际社会10年消除了绝对贫困,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勇创了新奇迹。但是当中国进入小康社会后,在反贫困的漫漫征程上还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还要再攀新高峰。当中国进入小康社会,在反贫困的伟大斗争中还将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要防止已经脱贫的地区、家庭和个人由于种种原因重新返贫以及新生贫困人口的出现;二是在彻底根除了绝对贫困以后,我们会面临着更为艰巨的相对贫困的挑战。要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和新的贫困人口的出现。鉴于绝对贫困的脱贫主要是依赖外部因素的帮扶,作为脱贫主体自身成长的能力相对比较脆弱,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是低下,再加上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可以说返贫的挑战危机四伏,比比皆是。
第一,自然灾害导致返贫。老少边穷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一旦自然灾害袭来,就难免再深陷于贫困之中。其实,对于发达国家,自然灾害也是相当频繁,譬如美国加州的地震和山火。但是由于发达国家防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因此并未引致过大的损失。然而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广大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来说,本来经济基础就极为薄弱,一旦自然灾害袭来,必定会导致贫困的普遍发生。
第二,患病导致返贫。脱贫主体通常身体健康时还能维持温饱,一旦疾病(尤其是大病、重病、疑难病症)袭来,看病贵、看病难就犹如一座大山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疾病不仅严重损害了人们的工作能力,有时还要背负巨额医药费用,甚至倾家荡产、告贷无门,又重归贫困之中。
第三,扶贫措施实施不力导致返贫。譬如通过易地搬迁、就业脱贫的数千万农民,如何在脱贫后能够和新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相融合,平稳过渡、顺利转型就是一个新的挑战。如果异地搬迁后,迁移的人口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也不能掌握新的劳动技能,就有可能生活无着落,重新沦于贫困之中。
第四,由于新的生活变迁导致返贫。除了上述比较典型、普遍导致返贫的原因,由于生活的变迁、家庭的发展也会导致返贫的发生。譬如由于教育所导致的贫困。之前孩子们在家里可以帮助干一些农活,也可以赚一些钱补贴家用。但是现在脱贫导致家庭生活条件好转,孩子考上大学后,到城市里边去读书,不仅家里的劳动力减少了,还要担负城里边高昂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从而拖累家庭又陷入了贫困。再如结婚生育本来是喜事,但是在那些刚刚脱贫的地区,由于结婚彩礼、盖房、办婚事欠下债务的不在少数,由于生育孩子、生育多胎而返贫的家庭也是屡见不鲜。
因此,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对于可能出现的返贫现象,加大致贫返贫风险防控力度,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风险规避机制,才能让脱贫攻坚释放出施之长远的民生红利。
一是要防止新的贫困产生。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我们不仅面临着传统的农村贫困转型,更面临着城镇可能出现的新贫困挑战。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知识贫困”。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中国在这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中优势明显、尽占先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与深化,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此同时也会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提升的过程中使一部分在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岗位遭遇到挑战。201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的主题就是“工作性质的变革”。讨论了这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取代人给人们工作性质带来的变革。尽管报告证明了科技革命所创造的新工作岗位远比其将要取代的工作岗位要多得多,但是对于那些没有条件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改善和提高自身素质得以在新的岗位工作的人员来讲,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既是现实的,也是紧迫的。甚至有些刚从技术院校毕业的年轻人,也会因为在学校所形成的知识结构较为陈旧,适应不了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变化而遭遇到工作岗位的挑战。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知识贫困”的发生。
二是老龄化社会到来所造成的“老年贫困”。中国步入老年化社会的步伐愈发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人口从年龄构成来看,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9%。而根据国际上通常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实际上,中国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今天已经有近20个年头了。根据联合国的测算,1990年至2020年世界老年人口的平均年增长速度为2.5%,而同时期,中国老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3%。我国老龄化的速度快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老龄化的程度还会不断加重。对于未富先老的中国老年群体,由于退休导致收入的明显下降,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再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则“老年贫困”就有可能发生。
消除相对贫困是中国减贫消贫所面临的更为艰巨的使命
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节点,是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然而我们也必须要看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各种新的贫困现象出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政府应做好充分准备,有效化解,积极应对,确保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
随着绝对贫困的根除,消除相对贫困便成为我们所面临的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城乡之间的双元经济结构以及不同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的差别。作为社会成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都是同样的,但是由于这些差别(包括不同的所有制,譬如国营还是民营)导致人们收入的差别乃至对美好生活需求满足程度的差别,会使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发生巨大差异,以致使一部分社会成员即使已经满足了温饱却依然认为自己是生活在(相对)贫困之中。过去有绝对贫困的普遍存在,相对贫困的问题即使存在也不突出。而在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以后,并不意味着贫困就从此消除了,贫困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将从显性的绝对贫困转向更加隐蔽的相对贫困。相对于由物质财富匮乏造成的绝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则是对特定参照群体而言的,即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不同阶层成员之间由于主观认定的可维持生存水准的差别而产生的贫困。与绝对贫困相比较,相对贫困的复杂性就在于它没有一个确定的衡量标准。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对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针对相对贫困问题的产生根源和主要特征,在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形成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技术扶贫、医疗扶贫等解决相对贫困的多层次资源支撑和保障。相对贫困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的难题,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惨痛教训。从苏联解体,到遍及全球的“占领运动”;从经济发达的西欧北美,到深陷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各国。贫困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会发酵成为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其本质在于收入不公而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悬殊。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具有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天然优势。绝对贫困的率先消除,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已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一定能够彻底消除贫困,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优异答卷。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21世纪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注:本文系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新动向与中欧经贸合作研究”(项目编号:17JJDGJW01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1月2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
②孙久文、夏添:《中国扶贫战略与2020年后相对贫困线划定——基于理论、政策和数据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9年第11期。
责编/贾娜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