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所有中华儿女的心弦。疫情发生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果断采取措施,凝聚各方力量,迅速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这场疫情防控战役中,涌现出无数的“最美逆行者”,向我们演绎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然而,在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个别缺少公德者,却成为了不和谐之音,他们的行径和表现让人大跌眼镜。今天,在全国上下共同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对公德建设进行深度反思,筑牢疫情防控的公德防线。
社会公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推动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与传统社会相比,新时代中国的公共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社会转型带来了人口的急剧流动,熟人社会日益瓦解,陌生人社会逐步形成。人们参与公共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参与公共生活的内容不断丰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凶猛,传播迅速,感染者众多,与公共空间不断扩大、公共生活日益发达、人员流动加速不无关联。如何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特别是在非常时期,在公共生活中展现出良好的公德风貌,体现出良好的公德素质,对于疫情防控和公共生活秩序建构至关重要。
新时代公德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核心价值观是维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文化纽带和思想道德基石。为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情系百姓生命安危的党员干部、卫生防疫专家、医务工作者等最美人物前赴后继冲在疫情防控和疾病救治一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有力诠释者和最生动践行者,传递着向善向上的道德正能量。作为一名公民,恪守公德底线,做好自我防护,出门戴口罩,减少不必要的流动,既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也是对公德的维护,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公德建设,需要在鼓励大家追求和向往崇高的同时,更要要求大家遵守社会公德、严于律己、守住底线,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人民群众内心落地生根,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全社会形成道德榜样人人敬仰,道德劣行人人谴责的舆论氛围。
新时代公德建设要以法治建设为坚强保障。“法有禁者不可为”是要求公民遵守公德,建构公共生活秩序的必由之路。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的拒戴口罩、故意隐瞒疫情参加人员聚集活动等行为,严重违背了公德,是对他人生命安全和公共安全的漠视。面对这类行为,不仅要给予舆论批评,道德谴责,更要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进行干预,让不守公德者付出代价,受到严厉惩处。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公德践行离不开法律约束,在疫情期间,对于不遵守疫情防控规定,违背公德、违反相关治安管理的行为主体,要在法律规定的处罚幅度内依法进行从重处罚,对于构成犯罪的,要依法从严从重追究刑事责任。以法治为保障,加大处罚力度,信守公德,可以避免疫情期间因公德失范行为造成的疫情传播和扩散。
新时代公德建设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有力支撑。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万物互联化、数据泛在化的趋势加速推进。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数据记录应用于诸多领域,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数据支持。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资源在提高疫情防控的精准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全面性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疫情防控工作中出现的公德失范问题,同样可以借助大数据的优势。当前,我国社会个人征信系统已经初步建立。2020年初,“史上最严”的征信系统上线,成为个体经济消费行为的“信用通行证”,让失信者在经济消费中寸步难行。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公民关于公共生活中行为规范的信息系统却尚未建立起来。如果能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整合相关数据资源,尝试建立公民公共生活行为规范信息系统,记录下公民的社会公德状况,成为个体参与公共生活、社会交往行为的“信用通行证”,对于公德失范者的行为矫正无疑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疫情防控是一时之役,公德建设要久久为功。疫情防控暴露出的公德建设短板需要我们警醒重视,对于非常时期、非常环境下违背公德者需要严厉惩处,追究相应责任。同时,我们更要注重新时代全体公民公德素养的整体提升,结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做到综合施策与精准施策的有机统一,不断增强全体公民的公德认知和公德自觉。
(作者:王伟,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