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他强调,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战斗的紧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党中央提出的“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这是中央在对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阶段工作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仅对指导当前的抗击疫情战十分重要,更对以后的重大疫情防控工作有深远的影响。构建完善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也是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说过,如果社会上需要某种东西,比一百所大学的研究作用还要大。2008年抗击汶川地震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大大推进了我国重大地震灾害防控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震后救援、恢复生产等体制机制,所以在之后的青海玉树、四川雅安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我国能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灾害救援和重建工作,较好地改变了汶川地震救灾中的某些乱象。
这次抗击疫情之战,是对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一次考试,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大考。此次疫情暴露出了一些弱点、漏洞,正是我们需要及时识别,引以为戒的,并积极改进完善的。
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就要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坚持依法治国。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特别是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要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问题,从这些年发生在国内外的重大生物安全事件中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力、危害性极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构建生物安全法体系。
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就要改革和完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救治体系、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健全科研、疾病控制和临床治疗的协同。要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依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源追溯、防控救治、资源调配、舆情引导等方面的作用。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把抗击疫情视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迅速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从全国各地派遣解放军官兵、医务人员,调剂医疗物资及其他物质,全力保证湖北特别是武汉的抗疫工作,同时,我国各地积极采取措施、严防死守,及时排查,收治确诊病人和疑似病人,隔离密切接触者,多地甚至启动一级防控机制,千方百计阻止病情扩散。这些做法赢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和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其中的一些有效做法和实践经验都可以在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控体系。特别是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通、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一线问题。这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我们要把中国的制度优势转变为防控体系的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
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是个系统工程,正因为是个系统工程,所以更需要有顶层设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运作机制,以便一旦发现疫情苗头,可以有条不紊、及时高效、协调配合地采取有效措施。因此,体制机制是关键。
但中国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完善起来,中国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防控能力在不断提升,中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
(作者系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