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昌明是我们时代的标志。科技促进了人类文明,给人类带来福祉。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舒适、便捷。
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使人类更文明,更享受,更能发挥聪明才智;另一方面,科技使人更趾高气扬,更脱离自然万物,科技又会使人异化为物、工具。
科学,特别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学界和民众对科学,进一步对技术的崇拜,与日俱增。技术与科学本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区别,然科学被泛化了,技术上升为科学,两者联手,科技更加坚不可摧,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各国实力的竞争就是高科技的较量,于是高科技像脱缰的野马,不可阻挡。科技和科技知识人的傲慢随处可见。
西方科学哲学家波普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划界很有意义,他认为科学是被证实或实证的,同时又是可被怀疑、批判直至否定(即被证伪)的命题或命题系统。据此,科学发展有自身的规律。高科技发展中存在的弊病、问题,必须靠高科技自身发展来加以克服、解决。当然,开放的高科技应当接受人文学的批判和调节,科学研究要有节制。
高科技可能寓有高风险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科技具有二重性,高科技及其成果对人类,对地球上的万物,有利有弊。科学和技术会不会走向反面?高科技需不需要受到制约?
任何科技研发都不可能没有风险。例如,核能开发利用、生物工程,是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就。核裂聚变,受控热核反应的研究可以制造核武器,核武的破坏性,世人皆知,但核研究也可以促进巨大清洁能源的核电建设。当然,核电的安全更为重要。
1986年4月26日,当时在苏联统治下的乌克兰的一个小城普里皮亚季附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了爆炸。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该电站第4发电机组的核反应堆全部炸毁,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辐射危害严重,导致事故后众多人口死亡、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病折磨……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里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由于制冷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众多居民被迫撤离。
2011年3月12日,因为发生里氏9.0级的特大地震,导致日本福岛县第一和第二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日本政府紧急决定疏散周围大量居民。
科研有无禁区?应不应受到限制?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接受一家网站采访时警告说:人类要想长期生存,唯一的机会就是搬离地球,并适应新星球上的生活;除非人类在最近两个世纪内殖民外太空,否则人类将永远从世界上消失。霍金对人类的生存方式表达出的忧思值得重视。人类基因中携带的“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人类对于地球的掠夺日盛,资源正在耗尽。人类毁灭地球,需自食其恶果。霍金为人类找出的解决之道,就是向外太空移居。
人类糟蹋了地球,又想去污染其他星球?这不正是人类的“自私、贪婪”吗?人类正热衷于瓜分、占有月球和其它星球,现在有的大国在搞星球大战。假设将来真有所谓移居新星球的工程,那岂不是要祸害宇宙?移居到其他星球上生存,当然只能是空想,重要的是珍爱、保护地球和自然万物,不然,人类将会终结自身。
人类无节制的开发、索取、占有、破坏大自然,已引起灾难性危机。这就是人类的“文明发展”吗?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异军突起,资源遭受的浩劫更加严重,工业废弃物及二氧化碳的排放无以复加,臭氧层空洞,海平面上升,生态日益恶化。高科技的后果是:自然灾害频仍,土地和水资源被污染、淡水危机、疾病增多。人类会遭到大自然更严重的报复。
这样看来,人类对自己的行为应当设置禁区,应当加以限制。登月,到别的星球去,或在地球罕有人迹的高原、海洋、沙漠、湖泊、极地作科学观测与研究,是否应多设置禁区?必须有限度,至少限制其规模。人类不要侵扰现存的动植物的生存,多保留一些自然保护区,尊重并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人的贪欲、私欲,加上高科技,将毁灭地球,终结人类。这不是危言耸听。近年人工智能研究的新成就,如二代阿尓法狗等,启发我们,具有极强自学习能力的机器人如用于战争,那就太可怕了。智能机器人一旦生成自主意识,脱离人的控制,与人类为敌……那就不堪设想了。
回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我们常讲“人是目的”。人的目的有长久的,有现实的,人们总是迁就浅近直截的目的,牺牲深长久远的目的。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来看,科技的发展使人异化,人由目的变成为工具、手段。进一步反思“人是目的”这个命题,其实也是有问题的,这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应珍视动植物乃至天地万物,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都是目的。科技发展应有限度,高科技应受到制约,应当受制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天地万物一体”,这应是总纲。
人文与科技的关系复杂,应调动人文理性、道德价值来批评、监督高科技的冲动与发展,防止高科技的弊病。科技界应有职业道德操守、科技伦理,受人之底线和人类基本伦理的制约。除了道德审查,更应有国际国内各种严格的法律的制约。此外还有严格的实验室工作的管理规范,因为很多危机来自工作人员的疏忽和责任心不强。
除了道德层面、法律层面外,包括科技人在内的现代人还应有信仰。无信仰则无敬畏之心,我们对无所畏惧者深怀畏惧之心。我们尊重孔子对天道、天命的“敬畏之心”,尊重老子的“道法自然”,尊重佛祖的“慈悲为怀”。
中国的智慧重视生机的自然。中国人对人与世界、人与他人有一种生机主义的诉求。世界是存有的连续,中国人觉得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是无限的,普遍联系的。中国人有一种智慧,就是天、地、人、物、我之间是相互感通、动态圆融的。也就是说,人和天、人和自然、人和他人、人和内在的自我的隔阂被打破了。人应该以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普遍和谐的观念来应对人与人、人与自然、身与心的紧张,这就是儒释道的一个主要思想。需要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方面认为人和自然、天人之间、物我之间还有界限,另一方面又重新肯定了人和自然的统一,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地征服自然,也不是绝对地占有自然。所以说,和而不同、天下一家,不仅指人际之间的和谐,还有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智慧。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人的主体性的觉醒,过于张扬主体性,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就产生了一些盲点,以致使我们陷于绝境。
孔子强调“仁爱”之心,孟子讲“仁民爱物”,由爱人推到爱物。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浑然与物同体”。这就包含了人与动植物,与草木鸟兽、山水瓦石的和谐思想。王阳明也讲“一体之仁”,不管对有知觉的动物、无知觉的植物,甚至是对没有生命的瓦石都要把它们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当它们要遭到破坏时,我们因为有怜悯、同情之心而去加以爱护。
中国古人有着对天、天地精神的信仰及对天命的敬畏,相信人与天在精神上的契合,由此对天下万物、有情众生之内在价值,油然而生出博大的同情心,进而洞见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儒家立己立人、成己成物、博施济众、仁民爱物之仁心,道家强调自然与人是有机的生命统一体,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赞美天籁齐物之宽容,佛家普度众生、悲悯天下之情怀,都是这种精神的结晶。
由于对人与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人们才可能对万物都持有深切的仁爱之心,将整个天地万物都看作是与自己的生命紧紧相连的,把生态系统真正视为人与万物共生、共存的生命家园。
人的私欲、贪欲膨胀,虐待、虐杀动物,滥砍滥伐森林,对自然资源的取用毫无节制。应反思人类欲求的放纵对人性完善的损害,在对自然资源的取用方面力求做到有情、有理、有节。因此我们必须批判人类中心主义,重建生命伦理。
反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应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高度去思考,应当善待其他的类存在,如动物、植物,回到中国传统的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追求。
(作者单位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