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挥制度优势,做好自己的事情,是要做好全部事情,大大提升综合国力,在国际比较和竞争中争取主动靠前。而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在全面发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住大头,在关键领域、核心部位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歼灭战,形成万箭齐发阵势,务求取得大胜全胜。依据国际国内当前形势和中长期发展趋势,我们应举全国之力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保持安全稳定、强化国防力量、掌握舆论话语权。
【关键词】制度优势 科技 经济 安全 国防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决定》着眼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高度的制度自信和能力自信。这次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深入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极为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集聚全党全军全国的力量,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不会倒转,但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徘徊迂回。目前,国际形势异常复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更加张狂,民粹主义蔓延肆虐,逆全球化倾向明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以新“炮舰政策”、新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再度横行,大国较量空前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给世界和平、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依然突出,全球治理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在此特殊时刻,我们既要勇于直面这种复杂国际局势,积极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压力和挑战,更要眼睛向内,立足自身把事做好,以强大自我应外部万千之变。实践证明,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持续发展、防御外侵、广受尊重。
发挥制度优势,做好自己的事情,是要做好全部事情,大大提升综合国力,在国际比较和竞争中争取主动靠前。而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极高的智慧和策略。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在全面发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住大头,在关键领域、核心部位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歼灭战,形成万箭齐发阵势,务求取得大胜全胜。依据国际国内当前形势和中长期发展趋势,我们应在这些方面举全国之力把事做好。
抓住机遇,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先机,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尽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目前,以智能、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到来,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国际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最终在于谁将引领未来的创新和技术。当今中国,科技创新已成为支撑国家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力量,扮演着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发动机的角色,我们正在实现由跟跑向并行乃至在一些领域领跑的重大转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创新价值链和科技体系,取得了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就。高铁、特高压输变电、高难度油气田、核电、超级水稻等领域的技术逐渐成熟;载人航天、深海探测、超级计算、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不断突破,带动了相关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迅速发展。仅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们就取得了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背面、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雪龙2号首航南极、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5G商用加速推进等重大成果。中国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创新版图,正以赶超者的姿态,加快迈向世界创新前沿。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必须充分认清差距和短板,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国际上普遍认为,美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是创新型国家,他们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一般在30%以下,获得的专利数位居全球前列,而中国相关指标却有明显差距,综合创新能力居世界20位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60%,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于40%。总体上看,中国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存在着创新路径依赖问题。特别是技术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足,这已成为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短板和软肋。
中国的科技创新,主要重担长期局限在科研院校身上,企业所承担的比重很小。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构建创新引领和支撑发展的技术和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技术、材料技术、农业技术等的融合,着重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促进制造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升级,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命科学、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要全力赶超,务求走在世界前列,尽快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中国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全球抢占创新和发展制高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要抓住机遇,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先机,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中国的科技创新,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还要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目前看,以华为为代表的公司做得很好,但多数企业做得还不够,需要特别多的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突击队、先锋队。
教育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我们要对教育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改革,更新改进教育思想、观念和方式,优化教育结构,加快基本公共教育科学均衡发展,极大激发青少年学习和创造兴趣、动力、潜能,极力营造其想象力、创造力洪流般涌现的美好环境,培养造就一支全球最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并充分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优势、旺盛的需求优势、特有的人文优势,以特别开放、特别包容、特别呵护的胸怀和姿态,广聚天下英才,充分释放人才的价值作用,让中国成为全球最能吸引人才、最具创造活力的沃土,在科技创新上尽显中国本色、树起中国品牌、承担中国使命、创造中国奇迹。
扎实做好自己的功课,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确保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经济发展是我们抵御外部风险的基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标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四中全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创新,必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速体制机制变革,激发生产要素活力,提升各类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各方面创业创新创造热情,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繁荣。
要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就是要推动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从宏观上看,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这与中美贸易摩擦不无关系,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中国经济面临更深层次的、更根本性的挑战,是较长时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其中包括过度投资、高储蓄和较弱的消费支出、高债务率和低生产率;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上涨过高,成为重要的民生难题;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的差距还比较大,再加上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出现萎缩,社会压力有所上升而短期内难以降下来。特别是我们的制度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的营商环境、平等保护企业的法治环境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要想克服这些问题,需要进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组织方式的重大调整、重大变革。未来中国经济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是生产率落后。从长远来看,生产率是每一个经济体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驱动因素,而中国的生产率相对较低。因此,我们要着力提高生产率,这意味着向价值链上游的转移。而与此相关的是,我们需要从投资拉动型增长转向消费拉动型增长。目前,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经济增长引擎,同时中国的发展又对世界经济有着较大的依存性。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巨大风险,但利用机遇、防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要扎实做好自己的功课,不断增强抗击外部影响和风险的能力,确保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获得新的增长点,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繁荣的战略选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很重要的是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事关中国经济的未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促进国资监管职能转变,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夯实。与此同时,40年多来,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推动发展、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开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次全会再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将会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共同发展,既是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一定要使两者携起手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巨大的合作力和国际竞争力。当前,尤其要进一步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让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发展经济的重要目的和持久动力均在于改善民生。从分配方式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来源正日益多元化,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经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占比不断上升。在这个时间节点,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确保了这一分配方式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使得股权、知识产权等收益得到了制度保障,让广大居民特别是企业家群体吃下了“定心丸”。这对于培育社会消费能力、提升消费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将大力促进中国内需市场巩固发展壮大,使中国经济沿着更均衡更稳定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和国家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完善国家安全体系,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有效应对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风险挑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非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复兴进程曾多次被打断。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接近奋斗目标,前进阻力和风险压力就越大。在新征程上,还有许多艰难险阻需要我们征服,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乐不忘忧”。越是在取得较大成绩的时候,越要保持格外的谦虚谨慎,防范出现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新中国成立70多年及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和长期保持稳定是中国制度优势下创造的两大奇迹。这两大奇迹的继续巩固和扩展,毫无疑问是我们做好自己事情的必然要求。从世界大变局的情势看,在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保持安全稳定应是做好自己事情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我们既有良好的基础、宝贵的经验,又面临严峻形势与挑战。我们不仅依然面临着政治、军事、外交等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而且面临着恐怖主义、网络问题、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严重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可以说,中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因此,必须充分认清国家安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从整体上战略上考虑和把握国家安全,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来把握规律,立足防范风险的大前提来统筹,立足中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大背景来谋划,牢牢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以满足和确保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社会安全等各方面安全和长期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和根本利益。其中,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坚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把维护制度安全、政权安全放在国家安全的首位,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效应对敌对势力捣乱破坏活动,不断深化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确保我们党永不变质,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确保历史机遇不错过,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打断。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的安全感,为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提供安全保障。要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安全稳定的准则,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科学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统一、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统一、重维护与重塑造相统一、原则性与策略性相统一,不断丰富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健全国家安全保障体制机制,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组织协调。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提高国家安全法治化水平,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安全。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颠覆性风险的底线,从最坏处着眼,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掌握主动权,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严防风险传导叠加升级,善于解决复杂问题、处理复杂矛盾、驾驭复杂局面。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安全问题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中国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稳定休戚相关,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也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价值取向。我们要引导国际社会摒弃冷战思维,打破弱肉强食的传统逻辑,为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存在多大差异,都要尊重和保障各国人民合理安全关切。面对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以合作谋安全、谋稳定,以安全促和平、促发展,才能共同应对安全挑战,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安全。
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战略目标,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促进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保障中国和平发展的权利和成果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各国合理关切,谋求本国发展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维护本国安全时尊重各国安全,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恪守尊重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积极推进全球安全治理。支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支持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广泛平等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
但必须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并不意味着没有战争,也不意味着可以放弃武力。和平发展与实施强军战略两者并不矛盾,两者统一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之中。目前,中国在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威胁,实施强军战略符合自身发展现实和长远需要,具有最为充足的理由,即强军是中国应对现实和长远威胁的重要保障。屈辱在昨天,隐患在今天。中国迫切要求强军,既源自悲惨耻辱历史的警醒,更源于当下外来军事威胁和压力的倒逼。1999年,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公然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紧接着又在中国南海发生撞机事件。近些年,美国政府和军方领导人及学术界毫无顾忌地向中国放出狠话,在南海一再向中国进行军事挑衅,在中国周边肆意制造紧张和不稳定气氛。美国还在世界各地频频发动战争,武力干预别国内政。这期间,“台独”势力也不断抬头、日益嚣张,台海局势一度非常紧张。最近,美军又空袭杀害了伊朗高级将领苏莱曼尼,引发美伊更加严重的军事对抗和中东地区更加严重的动荡不安。这一事件再次警醒世人,国力军力不强就会挨打、被欺,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安全发展。当前,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家安全面临的风险增大。值得高度关注的是,随着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和《伊核协议》,国际核秩序的松动风险和重构可能正在突显出来。与冷战时期美苏两极主导的核秩序不同,现时大国战略竞争取代了协调与合作,有核国家和无核国家之间的默契被打破,国际核秩序出现了松动。这些都给世界发出了强烈信号,我们务必对加强国防建设具有更加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现实是最生动的课堂,对手是最好的老师。“忘战必危”,中国应开启新一轮强军征程。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既是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正当诉求,也是保障中国和平发展权利、保卫和平发展成果的需要。当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受到阻碍,并将触碰国家安全发展底线时,军事力量的强弱将决定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前景。中国不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损害别国利益基础上,但绝不允许别国损害中国利益。国家的核心利益是国家生存发展之本,是国家的生命所在,是不可让渡、不可交易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与核心安全为底线,否则,各国之间就没有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可言。在涉及国家主权和核心安全问题上,中国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中国不希望发生战争,但必须具备防止别人把战争强加于自己的军事能力。中国军队必须做到能打仗、打胜仗,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如果谁敢危害中国的核心利益,侵害中国的主权和安全,中国将毫不手软地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予以坚决有效还击。中国强军是对世界和平的巨大贡献。中国强军与世界和平深刻关联。中国走强军之路,不仅是自身和平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必将为人类和平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巨大贡献。
在国际关系中,竞争各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差距越大,发生对抗、冲突、战争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则会大大降低风险。二战后的局部战争基本反映了这一规律。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美难免会有竞争,但合作能造福于两国,也能造福于整个世界。若中美两国出现冲突,会让整个世界陷入动荡。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认为,“中美之间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中美之间如果发生冲突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由于中美军事力量对比还有明显差距,因而存在较大军事冲突风险。随着中国强军目标的实现,世界军事格局将总体均衡化,从而使军事冲突和战争风险降至低点,美国也不得不放弃冷战思维,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将真正确立起来。然而,以往多年中,出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一些国家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这是一种畸形状态,加大了有关国家的发展成本和难度,常常迫使他们选边站。中国军力强大起来之后,这种“两张皮”的尴尬局面将不复存在,进而各国无需左顾右盼,可以聚精会神发展经济。目前中国军力还没有那么强大,国际社会还意识不到这种作用,待到中国军力与强国军力相应均衡时,各国就能深切地享受到由此带来的和平、安全红利。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军事实力弱小,美国不愿与中国开展合作交流。经过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争之后,美国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密切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肯定地预见,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的强大,不仅中美关系,甚至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好。
当前,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我军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我们应确立在复杂情况下有效捍卫祖国统一的战斗力标准,以此指导、推进和衡量各项准备工作。同时,还要把解决现实威胁与应对未来挑战结合起来,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战略目标,把军事斗争准备放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构想中来运筹,确立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部队的战斗力建设标准,确立军兵种部队和各种武器装备的发展战略,以军事斗争准备实践检验军事变革成效,以军事变革成果提高军事斗争准备质量,不断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引向深入。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推动军队建设整体发展,重点发展新型军事能力,核心是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能力。要紧紧抓住制约战斗力增长的深层次矛盾和瓶颈性问题,积极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军事管理创新,使作战指挥体系、作战力量构成、武器装备发展、部队管理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建设不断取得突破。大兴军事训练热潮,进一步加强针对性训练,积极稳妥地推进一体化训练,努力推动我军军事训练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战略上,我们既要关注战争的筹划和实施,做好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充分准备,又要注重预防危机,通过有效运用军事手段,努力慑止危机,及时化解危机,有效控制危机,以适度的军事斗争行动达成战略目的。要善于从政治高度和国家发展全局观察分析安全形势、思考处理军事问题,不断拓宽国家安全视野和军事战略视野,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确保军事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根据我国安全形势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快发展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包括抗击各种重大灾害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更全面更充分发挥军队职能作用。
构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在全球治理平台上掌握舆论话语权
舆论博弈近似战争。舆论以其特殊的权力形态,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际活动空间被彻底挤压,以至完全丧失国际话语权,中国人的自信降至冰点。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告别了屈辱的历史,重新夺回了说话权,但国际话语权仍长期被西方操控,中国话语的分量及影响力始终处于弱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围绕重塑国家形象、赢得国际话语权,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关于舆论说话权的重要论述,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以富有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的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在全球治理平台上掌握舆论话语权。随着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其主导的规则制定权得到明显增强,而着眼于人类发展的中国倡议、中国主张正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社会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但是,西方世界还沉浸在远远滞后于中国发展现实的语境中,部分西方媒体不断发出“妖魔化”中国的论调,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世人视听、损害了中国形象。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和理由进入“中国话语”的新时代。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为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我们必须不断创新中国话语传播途径和方式。由于西方传播手段的先进,因而在话语传播中西方总能占据制高点。尽管数字化传播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话语垄断,但数字化虚拟空间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国家安全疆界,击碎了诸多物理层面的区隔,也使舆论相互渗透和拓展具有了可能。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字化传播工具和途径全面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我们要勇于发声、主动发声、善于发声,充分运用中国话语特有智慧和魅力,增强话语表达的说服力、穿透力、亲和力,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大幅提升,在全球兴起中国热。《决定》强调,“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我们要坚持党对舆论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舆论话语主动权、主导权。互联网技术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和影响着舆论引导格局,以网络、微信、微博为主的新媒体,具有非凡的动员、引导、渗透及颠覆能量,新媒体在世界各地的颜色革命、街头政治中发挥着极为强大的瓦解、颠覆作用,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日益显现出极端重要性。中国已拥有近9亿网民,如果不能有效掌控新媒体,则存在舆论话语权旁落的风险与危机。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关注主流媒体,还应深入研究网络空间下的国际传播渠道。要坚定不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等新技术,加快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在全媒体语境下牢牢掌握舆论话语权。
【参考文献】
①《国家主席习近平二〇二〇年贺词》,新华网,2019年12月31日。
②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③《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9年11月5日。
责编/张忠华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