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维度

核心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民群体的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多元,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因此,深入分析当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在自主性视角下建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机制,有效引导农民群体发挥自主性、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是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的必要保证。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民群体的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多元,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因此,深入分析当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在自主性视角下建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机制,有效引导农民群体发挥自主性、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是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的必要保证。

【关键词】农民群体 自主性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识码】A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体自主行使和支配自己权利的意识及能力,它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自主性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发现过程,其实质是人的主体性的发现和确认过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最关键的就是激发乡村主体群众即农民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其真正摆脱“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摆脱懒惰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群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加强农民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道德素质,是助力新时代农民养成正确价值观、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民群体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农民的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多元,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因此,应从自主性视角出发,有效引导农民群体发挥自主性,建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机制,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大力推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农民群体养成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关键,在于确认和发现农民自主性,这需要具备如下前提条件:一是受教育者必须具备主体意识;二是受教育者应克服依附心理,保持独立自主的精神状态;三是引导受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总之,激发农民主体性是乡村振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

现状与问题: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现行模式及“自主性”维度

一是“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其不足。“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依靠“教学导向”和“情景带入”两种方式,对农民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来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价值观念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日渐明显,依靠单纯的统一式教学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在推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采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具有导向性的方式与他们沟通和互动,此即“教学导向”教育法。“情景带入”教学主要针对农民群体中的创业者或者发展现代农业者,进行对应情景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当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构建了一个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思政教育体系,注重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而弱化了被教育者的自主性,因而极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和形式化。

二是“主体弱位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其不足。“主体弱位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以基本利益保障为导向、以基层组织为主导,对农民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周边汇聚了一大批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在获得拆迁补偿后,在短期内一般不会出现生计难题,但是也潜藏着一些危机。比如,部分失地农民在收到补偿款后,缺乏长远规划意识,因而过度消费甚至“一夜返贫”,难免会出现各种社会问题。此时就需要介入以基本利益保障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拆迁类农民群体进行思想引导和长远规划。另外,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能够将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是对农民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键阵地。可以说,“主体弱位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统一和凝聚群众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主体弱位式”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者为了完成任务,把社会主流道德观念、行为习惯、政策观点等有目标、有安排、有规范地输送给被教育者。这严重束缚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长此以往,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和反感,对被动形成的价值观很难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

三是“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其不足。“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一些地方文化活动、政社互动,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地方文化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继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一般还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社会成员的三观有着积极的塑造和教化作用,且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需要明确的是,如果缺乏有效制约,或者农民群体缺乏自主意识和判断能力,这种模式就极易被地方文化和政社互动主导,从而形成“跟风”和“追风”式潮流,导致活动的娱乐性大于教育性、价值观的内容和方向发生偏移。

突破性发展:以自主性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农民价值观的养成

一要提升农民群体自主行动能力,为其涵养正确价值观奠定重要基础。提升农民群体的自主能力,关键在于提升对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教育。法治素养、科学技术知识和思想道德观念,是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基础。首先,农民群众法治素养的高低,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为此,应通过增强系列法治宣传教育,强化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提升农民群众的法治素养,使得农民群众在知法的基础上能够更自主、更自信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科技知识培育活动要对口乡村群众,因时而宜、因地制宜。例如,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具体的科技培训活动,引导农民善于用科技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惑。再如,引导农民使用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或者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获取信息,通过认识科学规律、掌握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自主性。最后,提升人文道德素养,铲除滋生腐朽落后思想的温床,进而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新时代农民价值观。

二要拓宽农民群体思政参与途径,为其涵养正确价值观提供必备条件。首先,努力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农民群众只有具备相对充实的物质基础,才会有时间、精力、能力去思考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问题,这是农民养成正确价值观的必要物质条件。为此,从中央到地方需要继续坚持惠农方针,引导农民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解读相关惠民政策,帮助农民群众理解和贯彻。其次,应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专项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工程,既要立足于当下的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也要考虑将来的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农民养成正确价值观的必备设施条件。有关设施建设既要有娱乐的场地,也要有学习的场所;既要有可以满足老年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设施,也要有满足年轻一代精神文化需求的设施,进一步丰富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要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为其涵养正确价值观提供可行路径。一方面,理论内容要切合群众诉求。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满足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前提下,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例、人民群众惯用的表达方式来阐释和表达理论、解读政策文件,拉近与农民群众的距离,引导其理解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认同核心价值观,并潜移默化地转化为自身实践。另一方面,将农民生产生活融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中。努力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明村、文明镇、文明社三级联创,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实践中检验和夯实正确价值观。此外,乡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领导力量,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制度建设、社会法规建设、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之中,不断提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作者均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梅萍:《主体性人格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②李韬、王佳:《自主性、裁量权与公共管理者的责任》,《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0期。

责编/刁娜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