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国成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认清世界的发展潮流,办好自己的事、与外部世界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大国崛起和保持持久繁荣的重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主题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更需要处理好与各大国的关系,努力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展自己。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只有保持战略定力,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才能有效化解国际社会的风险和挑战,保障国家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大国崛起 政治理念 制度 思想文化
【中图分类号】D731 【文献标识码】A
新航道的开辟、工业革命的进步,把人类社会日益连成了一个整体,大国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大国的崛起改变着世界格局,影响世界的发展,但扮演世界大国的主角们不断更替。从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看,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根本。
大国崛起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尤为重要的是创造出被其他国家和民族认可的政治理念、制度和思想文化,做大做强本国制造业,建立法治国家
一个国家是否崛起为大国有以下标志:一是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够保证国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并能保持一支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免除安全威胁;二是有国际影响力,即在国际事务中有相当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有一批追随者或效仿者;三是有相当强的文化影响力,在该国占主导地位的主流价值观,能够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同和采纳。经济实力只是强国的一个重要方面,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是经济实力的重要条件,稳定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法治是国家保持繁荣的重要保障。因此,大国要首先练好内功,不仅要增强经济实力,更要增强制度吸引力。
经济实力是强国的基础。17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垄断着海上的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额占到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荷兰这个小国成了霸权国;18世纪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利用其超强的工业生产能力,在世界上大力倡导自由贸易,利用其军事实力进行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其米字旗飘扬在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上,统治着4.85亿人;美国利用其远离是非之地的优势,在南北战争后迅速发展,成为工业革命的有力追赶者,到1894年其经济总量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敦促其他国家实行“门户开放”;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成功实现了“脱亚入欧”,加入了列强的行列;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到1913年经济实力全面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德国有了向英国等强国发起挑战的资本。
在这些强国中,除了荷兰主要依靠贸易外,其他强国主要是靠做大做强制造业而成为强国的。美国独立之初,第一任财长汉密尔顿就坚信,美国的存亡取决于能否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制造业,美国能长久保持第一强国的地位,也在于其制造业在中长期内占据产业链的高端。日本和德国实力强,也在于其有比较发达的制造业,在家电、汽车、电子等产业具有很强的优势。反观苏联和俄罗斯,强大的只是重工业,尤其是军工,生产民用产品的制造业长期落后,长期高度依赖资源出口,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大。苏联的衰落与解体很大程度上与石油价格的回落有关,俄罗斯经济的涨落也与国际市场能源的价格相关,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成了“世界工厂”,成为商品出口第一大国。
从历史经验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不是纯粹依靠经济实力或物质力量的崛起,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被其他国家和民族认可的政治理念、制度和思想文化,恰恰是后者保障了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荷兰共和国成立后,在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激烈斗争的情况下,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并允许受宗教迫害的外国商人和政治上受迫害的流亡者来荷兰,使荷兰成为当时欧洲最自由的国家,荷兰的“市民自治”为城市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荷兰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赋予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英国从1688年起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英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旧贵族达成妥协,工业革命时期,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和扩大选举权等改革,缓解了社会矛盾,保持了国内的稳定。英国所建立的现代文官制度、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也是世界性的。孟德斯鸠认为,英国人“在三件大事上走在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虔诚、商业和自由”。美国《独立宣言》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精神文化方面对世界影响最典型的是法国。法国在建筑、绘画、戏剧、舞蹈等方面曾将古典主义艺术发展到高峰,其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更显示出极大的文化影响力。欧洲的宫廷和贵族以会说法语为荣,所有外交条约都用法文撰写。法国人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在全世界发挥重要影响,其《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所宣扬的原则成为许多国家信奉的信条。德国的哲学、俄国的文学也成为全世界的财富。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过程中,理性与科学取代了宗教信仰,英美等国家倡导的民主、人权、平等、自由等话语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也传遍了世界。
在强国崛起的过程中,国家制度是否民主并不是主要的,这些强国在崛起之时并非现代民主国家,选举权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美国的黑人长期没有平等权。最重要的是建立了法治国家,法律原则至上保障了社会的公平与稳定,所有人,包括统治者在内都要服从法律。法律保障了人身的自由和拥有财产的权利,保障有才能者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在这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至关重要,这激励着无数人去创新、去创造,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英国和美国在资本主义发展之初就建立了完善的保护知识产权和专利的制度,英国在16世纪就开始保护专利,瓦特发明蒸汽机令其后代长期享受专利带来的富裕生活。美国人甚至把保护专利权的内容写入了宪法,1865年至1900年美国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达64万多种,到1970年美国获得了81个科技方面的诺贝尔奖。法国、德国、日本也都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从1851年到1900年德国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强大的科技实力使这些国家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苏联崛起又很快衰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保护和激发人们创造性的制度和法律体系,人们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混日子,没有生产积极性,更不可能充分发挥创造性。苏联无论是人口还是资源都不在美国之下,但苏联不仅未能取代美国,还在与美国的对抗中分崩离析了,其教训是深刻的。
没有解决好本国人民的生活问题,强国地位是靠不住的,做好自己的事,要不断增进本国民众的福祉
在我们考察世界大国的发展历史时,我们看到有些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不足、人口相对较少的国家最后退出了世界大国的行列,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但其国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相应下降,它们仍然是发达国家,荷兰、德国、日本等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仍居世界前列。近年来法国、英国、美国等国的民粹主义有很大发展,影响着政局的稳定,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众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中产阶级人数在下降,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进行国内改革,试图提高本国的竞争力;英国要脱离欧盟,少承担责任,专注于本国的发展;美国没有吸取教训,仍在到处挑起争端,影响着世界的稳定,也将影响自身的发展。
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解决民众的福利都是根本。苏联是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代表工农的利益,但是苏联长期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重视国防和军工,忽视了人民的生活。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土地资源的苏联,解决不了自己的粮食问题,大量进口粮食。轻工业则成了重工业的附属物,长期得不到发展,商品短缺成了苏联经济的最大特色,动摇着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1989年9月叶利钦访问美国,他来到休斯敦的一个超市,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和苏联商店里空荡荡的货架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说:“这么多年来,我被灌输——包括阅读《共产党简史》——而形成的对资本主义的印象,对美国的印象以及对美国人的印象,在我到那里一天半的时间里,发生180度的转变。”据他的一位顾问透露,正是那次旅行“使叶利钦对布尔什维克最后的一点觉悟也瓦解了”。苏联的事例表明,没有解决好本国人民的生活问题,强国地位也是靠不住的。
中国成为世界上稳定发展的典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把增进民众的福祉放在了首位。中华传统文化重视民生,倡导“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之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没有像某些势力所期望那样也发生剧变,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人民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1978年刚开始改革开放时,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当年价格计算只有156美元,还不到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490美元)的三分之一。中国人81%生活在农村,84%的人每人每天生活费在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是从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出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改革开放政策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5%,人民生活得到了切实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谈到中国四十年取得的成就时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 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 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 7岁。”正因为改革开放解决了人民最关心的生活问题,得到了民众的热情支持和认同,自然也提高了国家的国际威信和国际影响力。
大国成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认清世界的发展潮流,做好自己的事、与外部世界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大国崛起和保持持久繁荣的重要条件
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创造财富的速度之所以高过以往的任何历史时期,除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外,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是重要因素。任何国家如果想迅速发展和强大起来,都离不开与外部世界的交流,离不开利用他国的资源和人力,离不开有利的国际环境。正是欧洲之外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和强有力的征服,使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小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们甚至要把世界一分为二。英国利用西班牙连年征战、国力衰落之机,打败其无敌舰队,成为世界霸主,靠掠夺殖民地丰富的资源和不断开拓海外市场保持了国家的强盛。日本利用列强在远东的种种矛盾,通过侵略朝鲜和中国获得的巨额财富,奠定了进一步扩张的基础。俄国利用地缘的便利,不断向外扩张,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在近代社会,列强主要靠其实力对外进行殖民掠夺,利用殖民地的资源与市场发展壮大自己,当然也有靠自身资源发展起来的国家。美国的早期发展主要靠优于欧洲的社会制度和开拓美国本土的“西进运动”(当然其中也包括对邻国的侵略),吸引了大量来自欧洲的人才和来自亚洲的廉价劳动力,到19世纪末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德意志统一后宰相俾斯麦努力搞好与欧洲强国的关系,他把国家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由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导经济运行的方向,用国家的力量建立起全世界最早的社会福利制度,他反对威廉二世的扩张政策,为德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苏联也曾利用西方的大危机,引进技术与人才,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强国在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需要自我克制,要以服务于国内的发展为目的,追求与自己实力相称的有限目标。在世界历史上,有不少国家在发展起来后,不顾自身的实力,向国际社会发起挑战,本想获取更大利益,结果却事与愿违,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和日本。在20世纪,后起的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用武力向英国主导建立的世界体系发起挑战,均以失败告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向实力最强大的美国发起冲击,自然也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苏联的情况也差不多,苏联虽然没有直接通过战争向西方世界发起挑战,但其把外交目标定位为取代资本主义,以世界革命为己任支持世界各国的革命斗争。苏联不承认近代以来形成的国际体系与规则,要重新建立一套体系与规则,促使世界形成了两个阵营和两个市场,结果在与资本主义的抗衡中耗尽了资源,走上了失败的道路。
相比之下,美国的做法比较聪明。建国后美国人在国家身份和国际角色问题上具有高度共识,那就是避免卷入国际事务,专心致志地经营本国和周边。华盛顿总统在告别词中告诫国人“要对所有国家讲信誉,主张正义,与所有国家保持和平,和睦共处。”“应该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公正和友好关系。如果国家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各国之间厚此薄彼,那它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奴隶,要么是自己憎恶情绪的奴隶,要么是自己爱慕情绪的奴隶,其中任何一种都足以让国家背离自己的职责和利益。”华盛顿的后继者们遵循这一方针,与强国和睦相处,谋求公正的贸易准则。到19世纪末,随着美国利益扩展到美洲之外,美国才开始谋求自己的发言权,最突出的例子是提出“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不是“另起炉灶”,是在英国倡导的自由贸易体系下谋求自己的位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本来是美国倡导建立的,但因美国无法占据主导地位,国内的民意反对美国承担更多责任,最终未获国会批准。从1898年美西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虽然经济实力强于英国,但没有急于向英国发起挑战。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避免卷入世界纷争,在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只有13多万人的军队,其军队人数还没有西班牙、波兰多。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得不可开交,英国不得不求助美国之际,美国才积极介入国际事务,美国主导签署的《大西洋宪章》,申明反对违背民族意志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自主选择政府的权利、实行自由平等的世界贸易、重建自由和平的世界、实行公海航行自由、放弃使用武力解决争端等原则,表明美英进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正义立场,适应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需要。这些理念与原则表面看来对各国都是有利的,实际上更有利于实力强大的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美国利用在二战中为打败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的道义优势,以及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绝对实力优势,成为在各领域都具有强势话语权的国家。与英国通过殖民地构筑自己的帝国体系不同,美国打着尊重各国主权的旗号建立了一系列由其主导的国际机制,进行全球战略布局,保障了美国的长久霸权。在联合国安理会里有美国、英国、法国三个西方强国,经常使苏联处于少数地位;在世界经济领域,美国所设计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建立了以美国为核心的调节世界各国经济矛盾的机制;北约、美日安保体制等保障了美国对盟国的优势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建立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在一定意义上结束了近代以来国际社会所奉行的丛林法则,保障了各国的独立与主权,强国可以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外交艺术利用国际社会的资源发展自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日本和德国吸取了历史教训,走了一条非军事化的发展繁荣道路,努力与曾经被侵略的国家实现和解。从1955年至1964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以上,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增长率更是超过了10%。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20世纪80年代又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德国与宿敌法国实现了和解,共同推动欧洲朝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德国再次崛起为欧洲仅次于苏联的强国。苏联却没有认清形势,仍然把注意力放在外部,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和进行军备竞赛,使国内发展服务于这一对外战略目标。最终苏联达到了与美国的军事力量平衡,但错过了新一轮科技革命,1977年苏联新宪法通过后,苏联由盛转衰。20世纪8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用石油降价做武器,打击靠出卖石油维持苏联经济,苏联便被打垮了。
自从社会主义制度出现以来,国际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制度之争,意识形态因素影响着国际关系,但正如列宁所说:“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迫使它们走上这条同我们往来的道路。”在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和平与发展还是世界主题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更需要处理好与各大国的关系,努力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展自己。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只有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才能有效化解国际社会的风险和挑战,保障国家的稳定发展。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政治研究所所长、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参考文献】
①[美]沙希利·浦洛基著、宋虹译:《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责编/谢帅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