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社会治理满意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结合现代化的理念和技术,把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服务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执政理念、行政效率、服务内容、社会保障四个层面进行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社会治理 法律法规 服务型政府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社会治理满意度是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综合评价指标,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的对象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系统,尤其是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社会治理难度加大,面临着诸多挑战。影响社会治理满意度的因素有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安全保障、就业、住房、人居环境、社会文明程度、社区管理等,归纳起来可以从理念制度、行政效率、服务内容、社会保障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从执政理念层面强化综治思维,坚持法治德治自治并重
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社会治理既要有法律法规的硬性约束,筑牢行为底线,也要有社会道德的滋养,注重人文关怀。因此,在法治方面,可积极推进立法权下移,支持地方人大机关实行基层立法权,调动各方参与地方立法的积极性;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务”;强化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坚决防止“信访不信法”的现象发生;加强基层法庭建设,让群众离法更近一些,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在德治方面,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弘扬主旋律;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乡村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让道德成为人们心中的“灯塔”,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日趋明显。由政府主导的一元管理模式向多元协同共治的治理模式的转变,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加快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公民协同互动机制,实现政府宏观意愿、社会中观参与、公民微观诉求的有效对接,保证行政决策和执行符合多方需求。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推进商会协会、非政府组织、公益组织建设,拓宽他们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发挥社会组织对下梳理民意、宣传引导作用和对上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作用。此外,还可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体制机制,拓宽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实现矛盾基层解决;可依托大数据技术打破条块分割,实行扁平化管理,做到行政决策体现群众诉求、执行直通群众、监督依靠群众,强化群众社会治理主体意识。
从行政效率层面强化创新思维,推动治理模式变革
加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制度设计、模式创新、问题协调、矛盾解决,都需要强有力的党建引领。党建引领有利于把牢方向、凝聚力量,降低内部消耗,提升基层治理效率。旗帜鲜明强化基层党的建设,一方面要推进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全覆盖”;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引领力,带动社会治理能力和效率的提升,提高群众满意度。
推进模式创新。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的深入推进,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处于剧烈变革时期,社会治理面临的矛盾问题经常处于变化之中,治理模式和体系也要随之改变和适应。因此,要着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积极推进各领域各行业治理模式创新,通过模式创新促进效率提升;充分借鉴“网格化管理”“人民调解员”“一乡一法庭”“雪亮工程”等成功治理模式的经验,推广先进经验;健全创新扩散机制,建立完善创新政策数据库,实现经验共享;完善政策模式创新良性扩散的责任任务、实施程序、效果评价机制,避免出现 “水土不服”,增强模式创新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强化技术支撑。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治理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可以替代大量的人工操作,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准度。政府部门应积极适应技术发展趋势,推动先进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强化信息技术支撑,逐步由“人治”向“技治”转变,为人们提供高效便捷的技术服务。积极推进智慧政务、智慧城市建设,将智慧理念融入交通、医疗、就业、教育、安全管理、社会管控等方面,解决好“治理赤字”问题。探索推广区块链技术,为社会治理提供更多空间。
从服务内容层面强化系统思维,推进公共服务精准化
精准化对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的社会治理问题更加复杂化、多元化,人们对社会治理的精准度和规范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将强化社会治理的重点和群众反映的热点精准对接,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精准捕捉群众反映较多的社会问题,集中优势资源开展专项治理,真正将社会治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要推动社会治理标准化,构建社会治理诉求搜集、政策制定、措施实施、效果反馈等工作流程,为群众提供更加规范有序的社会治理服务。
多元化服务。传统粗放式社会管理模式很难适应新时代人们对社会治理多元化需求。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多元化服务。多元化精细化服务实质上是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避免简单机械“一刀切”式服务模式。比如,对事项审批可提供网上审批、就近人工办理、电话预约等渠道,对严重残疾人群可以提供上门服务,等等。社会治理要做到聚焦重点与统筹全面相结合,矛盾焦点、问题热点、民生短板、服务盲区、治理弱项等都是需要攻克的社会治理问题,都应纳入社会治理体系。
系统化治理。系统化治理体现社会治理的全局性和整合性,信息技术为系统化治理提供了有效手段,系统化治理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必然趋势。要将系统化治理贯穿到社会治理各领域,突出区域统筹化和职能整合化两大领域。区域统筹化是将这个区域纳入统一治理范畴,积极推进城乡治理一体化,促进治理资源均衡分配,缩小不同区域治理水平差异;职能整合化的重点在于打破传统条块管理模式,整合权利、职能、资源,提供一体化、便捷式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降低群众办事成本。此外,还要强化协同治理理念,依托智慧系统推进治理提质升级,对区域内交通、医疗、消费、教育、就业、户籍等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进行整合分析,为统筹协调社会治理提供依据。
从基本保障层面强化底线思维,织密社会安全保障网
健全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也是社会治理的客观要求。深化社会保障系统改革,逐步织密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商业保险保障、就业保障、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等各领域保障网,强化社会兜底功能,增强低收入群体安全感。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补齐乡村发展短板,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阶层分化,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低收入群体社会权益。
强化安全管理。要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严实责任链条、严排安全隐患、严处安全事故、严究安全责任,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对消防安全、企业生产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各类安全工作,强化信息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安全生产工作中来。
提供良好环境。生活环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基本追求,没有宜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人们对社会治理的满意度也会大幅降低。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互联网环境、社会秩序等专项治理行动,明确目标、严格责任、集中攻坚,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要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打黑恶犯罪,净化社会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作者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主法治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党员主流意识形态自信培育”(项目编号:2016SJD710166)的成果】
责编/银冰瑶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