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抗击新冠肺炎,中医药的作用备受瞩目。此次疫情爆发以来,人民论坛针对中西医协同抗疫、中医抗疫理论、中医临床实践、中医抗疫成果产业化等话题先后采写了多篇独家稿件。近日,我们再次邀请多名跨领域专家学者进行对话,围绕中医理论是否滞后于现代临床、中医发展如何破局、如何通过传统的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中医药产业发展“痛点”和“盲点”等问题,谈谈他们的看法。
对话嘉宾
许二平 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立然 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张祥成 英国皇家学会工业院士
黄卫平 著名经济学家、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褚银良 宁波市委常委
廖文剑 蓝源资本董事局主席
汪力成 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
许二平:中医药产业化的当务之急是要突破传统的中医药供应链管理模式
生命体作为疾病的载体,是一个多元、多样、复杂的系统。因此,对疾病的干预、防治既要做微观和局部的思考,也要做宏观和整体的思考;既要深化疾病微观与实体的探索,也要融合经验与先验的研究。随着现代医学对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及临床治疗的日趋先进,现代医学对中医学的整体观、系统观和辩症施治观产生共鸣,中医学对现代医学之循证医学也产生共鸣,两者的相互共鸣促生了系统医学思维模式。
系统思维决定了传统的中医药产业要转型升级,首先要突破中医药供应链上下游沟通不畅,渠道不畅以及信息不对称,合作关系不稳定,供应链集成的成本较高,甚至出现断链等过往传统的中医药供应链管理模式。其次,大多数中医药相关产业的供应链都是单打独斗自成体系,例如医疗服务、中药种植、加工、采购、制造、销售等机构和企业都缺乏行业级的信息流、数据流、资金流、物流的“共存、共生、共享”平台体系。因此,对中医药产业供应链垂直整合,即对供应链体系中的各个流程进行空间、时间、功能、结构、流程等重组、重构就成为中医药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徐立然:注重创新,推动中医学与科技革命相匹配、相适应
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点,技术革命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毫无疑问,科技革命影响中医药学发展。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存在科研与市场、成果与资本“痛点”,存在中医药发展与科技革命不匹配的“盲点”。二十世纪医学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人类仍然面临重大疾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例如新发和再发病毒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疾病,与人类信仰、道德、伦理及行为相关的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心理疾病等,与人类人口老化相关的疾病等。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要解决人类重大疾病,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近年来,全球产业竞争已经深度表现为垂直供应链之间协同创新能力的竞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学领域的不断跨界、交叉、渗透、分化和中西医临床结合的不断深入,如何解决中医学与科技革命相匹配、相适应的创新问题,即创造中医药供应链“同步-关联-合作-竞争-协同”的新价值链,如何构建中医药产业供应链协同创新,是扫除中医药产业的“盲点”释放“痛点”的有效路径。
张祥成:要构建中医药生态,改变用户的医疗消费习惯
中医药产业化,构建中医药生态是最重要的理念。众所周知,生态一定是开放的。如何用中医药生态获得患者的信任,然后在市场中站住脚,成为成果转化、产业化、构筑医疗服务新业态过程当中最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既不是现有体制,也不是政府的政策,最大的挑战反而是用户教育,即如何改变用户多年已经形成的固定的医疗医药消费思维和习惯。
中医药产业垂直供应链就是针对中医药细分市场纵向专业化深度运营的供应链模式。它强调专注、深化中医药相关领域及相关专业的细分,提供匹配度、提升效率、优化流程和绑定忠诚客户及获取他们的信任。针对中医药产业供应链垂直整合更强调构建中医药产业生态,消除产业上下游医疗机构之间、企业之间、组织之间过往孤军奋战、信息闭塞、渠道受限等弊端。
黄卫平:在保持中医药个性化诊疗特色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在新科技革命,尤其是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拥有疗效的中医药可以做到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中国人有中医西医共同守护国人健康,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在中医药产业存量不变的情况下,即在现有的中医药产业政策和体制难以改变的现状下,运用产业供应链的管理方法和体系,快速形成中医药供应链创新能力,实施中医药产业供应链管理变革,无论从科技含量上还是科技内容上,都有望让中医药产业“破局”:既保持中医药的个性化诊疗特色,又形成新经济发展格局。这个新格局,毫无疑问离不开产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即产业供应链与产业互联网的有效融合创新。
褚银良:中医药产业供应链协同创新要打造平台型总部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个目标让中医药抗疫成果创新、转化、产业化迎来春天。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手段和方法目不暇接,个体化、群体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的中医药发展趋势和特征日趋明显。中医药产业供应链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供应链的垂直整合,打造平台型总部经济,通过产业互联网平台型总部经济,形成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提升产业的中医药产业链效率。
宁波发展稳定,是一座低调有实力的城市。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而且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城乡建设水平更是国内顶尖。随着宁波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能够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积极渴求,政策倾斜,大力支持。宁波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医药抗疫成果在宁波的转化和产业化,将为宁波打造中医药产业总部经济,向世界展现中医药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充分展现高科技引领下的人类健康生活,全面彰显创新驱动中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成效。
廖文剑:引入中医药产业垂直供应链,推动中医药个性化与产业化发展
“蓝源资本”作为中国供应链整合领军机构,从2013年开始一直致力于通过产业互联网的工具和资本的纽带,形成独特的“众”字系列垂直供应链平台:众美联、众陶联、众家联、众农联、众车联等。为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范式。其中“众陶联”被央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作为供给侧改革的全国唯一案例进行了介绍。从经济规模、产业规模、市场规模角度看中医药行业,都具有蚂蚁市场的“痛点”和科技含量不高的“盲点”,国内前十大中医药企业也只占有少部分市场份额,剩余的市场都是由无数的小型中医药企业分割。所以在蚂蚁市场当中,通过“蓝康医药”将“蓝源资本”成功的“众”字系列垂直供应链平台模式,引入中医药产业垂直供应链,诞生一批生态链企业,形成中医药生态链,将为中医药发展带来存量不变、增量创新的变革,从而真正迎来中医药个性化与产业化“破局”的春天。
汪力成:借助科学技术手段,重构中医药生态圈
反观中医药生态,我们不乏600多年历史品牌“昆中药”,360多年历史的“武汉健民”;不乏清末四大老店同仁堂、胡庆余堂,叶开泰和陈李济。这些都是长期的中国文化的积累和积淀。时下,中医药的整个生态结构发生变化,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手段,重构中医药生态圈,它们才能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中医药产业过往看病、做药、卖药的业态,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需要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而这样的延伸,需要通过金融资本的顶层设计,需要依托地方政府的产业引导基金的定价和驱动,才能实现中医药产业供应链上下游资源的快速整合和平台要素集聚。这种整合与聚合,将涵盖中医药产业、互联网科技、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供应链金融,投融资与金融资本的团队组合,形成跨学科、共享创新价值的中医药生态圈,从而有效推动中医药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和个性化与产业化兼容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人民论坛》王卓怡整理,戴安娜博士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