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如何更好把握新形势下经济发展主动权

摘  要: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尤其是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都受到较大冲击,工业生产活动受到严重干扰,中小企业损失严重。为此,需要多措并举:立足于稳中求进的基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稳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基础上、格外重视遏制疫情的前提下,推进当前的复工、复产,最大限度降低、化解疫情给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运营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中国经济  新冠肺炎疫情  产业结构  小微企业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12月开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从武汉向全国蔓延开来,对湖北,尤其是武汉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2020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就这一疫情发出动员令,此后全国上下一心,集中力量,力争在较短时间内遏制住疫情的发展势头,逐步恢复全国经济的正常运行,为实现2020年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作出努力。

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运营造成的负面影响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从发病状况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与2003年非典疫情的情况不一样。虽然都是在当年年底发生的,但非典是到2003年2月春运结束之后才开始较快传染,4月中旬才有了较大范围的传染扩散,6月15日实现确诊、疑似病例增长为零的纪录,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非典疫情中,受影响最大的地区是北京和广东,而非全国范围,因此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冲击有限,恢复速度也较快。而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2020年一月下旬就随春运开始迅速增加,促使湖北省和全国其他城市不得不纷纷限制大型商业聚会、演出、市内交通等人群聚集性活动,对经济活动造成巨大冲击。此前有相关说法,即根据非典的经验,等到天气转暖,新冠肺炎疫情自然会消失;但需认识到,当前在天气较热的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区,疫情仍然在扩散。对于病毒和疫情情况的错误认识,也可能会增加对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影响。此外,如今全中国的商业联系的密切程度远超当年,人员客流量已是当年的6倍,这直接加大了疫情防控的难度。由此看来,对于此次疫情对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从应对更困难的局面入手作好充分准备,才能够争取特殊时期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主动权。

其次,从中国经济结构变化进行分析,补回此次疫情造成的损失,需要一定的时间。研究发现,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受到的冲击较为有限,但依然存在农资的供给冲击和农产品的需求(运输)冲击;第二产业主要表现为供给冲击,第三产业则是需求冲击,情况不同,应对也要有所差异。据统计,2019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为:第一产业为7.1%,第二产业为39.0%,第三产业为53.9%;其中,第三产业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9.4%。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8%,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为45.9%。这次疫情总体对第一产业影响相对低于二三产业,甚至可能对第一产业的转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为遏制疫情蔓延,需要对交通和人员流动进行限制,从而会对供应链、员工返岗、订单出货、物流造成冲击。因此,对第二产业来说,在一段时间内会产生较大冲击。但当疫情得到很好遏制后,供给恢复起来会较快,甚至会出现反弹性恢复。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消费需求,特别是消费中的服务性需求。2019年全国旅游、文化、体育、养老、酒店、餐饮、健康和教培等行业发展趋势良好,但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各种人口聚集性活动取消,这些行业自然会受到较为明显的冲击。即便是线上消费能够得到爆发性的增长,也很难补偿线下消费的损失。对于那些线上消费需要线下物流配合的行业来说,冲击程度也会进一步加大。面对三次产业的不同情况,只有早谋划、早作准备,才能在情况好转时迅速弥补疫情造成的损失。

第三,此次疫情对中国的对外经贸活动产生一定影响。2020年,中国经济在周期中企稳、国内订单增长的同时,外贸订单也趋势向好。但在当地时间1月30日晚,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虽然同时强调各国没有必要采取限制国际旅行和贸易的措施,但国际社会在一时无法从根本上厘清病毒和疫情的情况下,也会谨慎行事,提升疫情风险防范等级,逐步收紧对于物流运输、人员流动的限制,这势必会影响到中国对外经贸活动的正常顺利开展。从已有的订单完成角度分析,疫情造成的春节后推迟复工,可能会使出口商无法按期生产交货,仓储运输也会产生困难或增加成本;从进出口贸易的流程看,即便通过电商平台进行贸易,也会涉及很多环节的面商(如考察、验厂、谈判、签约等)。这类协商活动,可能会因为疫情的干扰而暂停,在一定情况下造成客户的流失,进而影响到未来出口订单的增长,甚至全年的外贸增长状况。另外,新冠肺炎疫情也冲击着在华跨国公司的投资及生产订单,影响着整个供应链布局。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撤侨行为,扩大了疫情的负面影响,如果疫情短期内无法有效遏制,可能会危及投资者信心,对未来跨国投资决策产生不利影响。按规定,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期为三个月,之后或自动失效,但也有可能延长,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果经过全国的努力,未来这一发布失效,不仅意味着疫情获得了很大范围的控制,更意味着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压力会有所缓解,外资在中国也会持续扩大投资。

最后,此次疫情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中国经济在2012年之后,出现了因规模基数大、主动进行转型而放缓增速的情况,用速度换结构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然。在这样的转轨过程中,中小企业的承压是很大的。中国民营企业在经济中有着“56789”的说法,但最为重要的是它们吸纳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就业,支撑了中国“六稳”战略,维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作为一般判断,这次疫情对于地方国企的冲击要大于央企,对于中小企业的冲击要大于大型企业,对于民营企业的冲击要大于国企,对于农民工和个体经营者的冲击要大于在编的正式职工。而作为吸纳就业主力军的小微企业,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打击是空前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复工时间因疫情影响进一步推后(全国中小企业过去实际大多也是在正月十五之后开工的),正常生产和营业受到影响,订单无法履约,但仍需支付刚性支出,如房租、工资、利息等,这就会导致资金周转困难,企业将蒙受巨大损失,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微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倒闭,引发失业、供应链、资金链等风险。如何从多角度(不仅是政策角度)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关乎稳中求进的基本经济要求的落地和中国下一步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总的来说,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角度分析,第三产业受到的冲击最大,而且恢复需要较长时间;从供求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供求都受到了极大影响,需求方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都受到较大冲击,就业和物价承压,服务业除基本生活和医疗商品销售,基本陷入停滞状态;从供给方面分析,工业生产活动的恢复由于供应链、员工春节返回工作岗位难等因素受到严重干扰;从微观角度分析,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农民工蒙受的损失会更严重。但乐观来看,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将主要集中在今年第一季度,之后应当会有所缓解。

遏制疫情、促进经济回稳运行的主要举措

那么,如何有效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冲击,最大限度地降低、化解疫情给中国经济和企业运营造成的负面影响呢?

首先,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要立足于稳中求进的基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免企业税收和社会保障费用,扩大财政赤字(可以暂时突破3%的惯常做法),以缓解当前财政收支较大的矛盾,避免因应对疫情而过分挤压用于脱贫攻坚、民生和稳增长等方面的财政支出。考虑到中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资本只是发达国家的1/3左右,应适度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尤其是中国经济增长极城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智慧城市建设、交运、教育、医疗、研发等行业的投资,稳定就业的同时提升中国高质量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增长率。此外,货币政策要适度扩大总体信贷规模,对特殊的地区、行业精准降准降息,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给予信贷支持和还本付息延期支持,并监督保险公司对因疫情受损的企业行业进行保险赔付。

其次,从中观和微观运营的角度来看,在稳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基础上,要格外重视在遏制疫情的前提下,推进当前的复工、复产。对于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或因疫情陷入暂时困难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要尽力帮助它们解决困难,如物流不畅、工人返回不足、供应链不稳定、防疫物资设施匮乏等,稳住资金链,维持资金周转,共同渡过眼下的难关。在总量财政货币政策积极充裕的情况下,调整供求关系,让供给更好适应需求,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消费的配合作用,在收入分配方面要向一线职工倾斜。另外,当前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物流运输行业在复工、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在坚持防控疫情的情况下,鼓励物流运输业尽力恢复正常运转,工人尽快到位复工。对于服务性消费产业,除政策的支持外,应该尽量通过有效的市场手段,帮助它们坚持存活,等待机会扩大生产和服务。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让·莫内讲座教授,安徽外国语学院资深教授】

责编:罗 婷 / 贺胜兰

责任编辑:贺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