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新形势下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社会经济活动大规模暂停,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八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政府支出四大需求方面,产业链与外资流入两大供给方面,就业及部分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保障这一民生方面,以及我国扩大进口政策与中美贸易协定的执行这一对外贸易方面。因此,在抗疫期间以及胜利后,我国必须系统性地出台经济稳定与激励政策,以尽可能地降低总体经济损失,维护和巩固长远发展大局。只要应对得当,短期GDP增速下降将无损于我国经济发展大局。

关键词:新冠肺炎  实体经济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近期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及政府为遏制疫情所采取的有力措施,无疑将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将显著影响短期GDP增速。但当前一段时期,在疫情得到彻底缓解以前,我国仍需继续以防控疫情为主,果断牺牲一定的短期经济利益。这同时也意味着,在抗疫期间以及胜利后,我国必须系统性地出台经济稳定与刺激政策,以尽可能地降低总体经济损失,维护和巩固长远发展大局。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挑战

第一,消费支出受到直接冲击,部分行业甚至冻结。由于此次新冠肺炎的高度传染性以及各地采取的封城、居家隔离、工厂停工等众多有力措施,导致春节假期经济活动减少,餐饮、酒店、旅游、文化娱乐、交通等多个行业的消费支出更是直接冻结。这种冻结状态虽会随着疫情的缓解而逐步减轻,但基于疫情的客观发展规律,预计在第一季度不会快速复原。这些消费支出本属于春节假期经济的重头,且我国经济中的服务业占比已经高达53.9%(2019年),因此消费冻结不可避免地会对一季度的GDP增长数据造成较大的影响。

第二,短期内企业投资势必会直线下降。由于假期延期、人员返岗受限、工厂停工延长,基建工程项目停滞;部分行业利润和现金流均已经受到重创,企业面临资金约束从而投资能力下降,部分企业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也开始恶化。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企业投资在短期内必然下滑,同样导致负面需求冲击。

第三,由于国内、国际原因,企业出口将面临困难。一方面,由于国内企业生产受限,存量订单的交付预计将面临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国对我国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入境限制,国际商务旅行、会展、人员交往、运输等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国际经济增长动力普遍转弱、外部需求恶化、企业新订单创造难度加大。

第四,部分企业及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将增加。2019年我国部分企业和地方政府已经面临着债务违约压力。本次疫情会加剧大部分企业的财务压力,扰乱企业的经营与财务计划,从而导致企业债务违约的增长以及中小企业的生存困难。另一方面,抗击疫情本身以及疫情结束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都要求地方政府增加支出,与此同时政府税基却面临收缩,这一局面必将加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增加部分地方政府的债务违约风险。

第五,产业链受到的干扰可能会更长远地影响我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完整的产业链是我国经济的一大优势,其任何变化都值得高度重视。此次疫情的重灾区武汉及周边地区是我国重要制造业及商业枢纽,而在疫情起源地湖北以外,经济越活跃的地区人员流动越频繁,也越可能受到疫情冲击,这一点可以从确诊病例数得到验证,例如截至2月5日排名第二、第三的浙江(895例)、广东(870例)是我国的经济重镇。这些地区均是我国国内以及全球产业链的核心组成部分,疫情导致的生产受限必然会造成产业链出现一定程度的扰动。尤其是跨国公司,由于具有全球布局且易于流动的能力与特征,更可能会出现基于分散风险目的的产业链部分转移。

第六,外资流入会受到较大影响。国际经济活动主要涉及产品贸易、服务贸易以及跨国投资。除产品贸易受影响外,服务贸易占我国经济的比重相对较小,由于疫情导致的人员流动受限,将尤其会影响我国上半年的外商投资流入,因为跨国投资高度依赖于国际商务旅行和人员交流。这一特征在2003年“非典”疫情导致当年外商投资从高增长(11%)到微增长(2%)上清晰可见。

第七,就业及低收入人群的劳动收入、生活保障受到冲击。疫情对产业、企业的所有冲击,都将传导到就业市场。尤其是受疫情影响突出的服务业、中小企业,更是具有就业量大、劳动密集程度高且非正规化程度高(劳动契约关系更松散)的特征,疫情带来的就业问题将会更突出。这些就业群体中覆盖了大量的低收入人群,就业岗位减少、劳动时长缩减带来的收入冲击,将直接影响到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保障。

第八,扩大进口政策及中美贸易协定的执行将加大企业竞争压力,同时政策执行将面临困难。我国近两年连续执行扩大进口的政策,且根据1月15日达成的中美贸易协定,2020年我国自美进口需基于2017年增加88.3%。扩大进口固然给国内经济带来了大量的益处,但同时也会给国内企业带来更大的进口竞争压力,放大疫情的负面冲击。另一方面,伴随国内经济下行的进口需求下降,也给我国扩大进口目标的落实带来困难。

应对疫情冲击,保存经济活动基础、尽快启动经济运转的应对建议

我国要在科学判断疫情、尊重疫情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抓准时机,针对以上八个方面,综合利用财政、货币、金融、产业、贸易、外交、社会保障等政策与前沿技术手段,精准施策,系统施策。针对以上八大方面的经济影响,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政策目标:一是保证企业生存,二是保障基本民生

企业与民生是后续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短期内所有政策应该聚焦于这两大目标,优先保证企业生存,保障民生的压力尽量由政府兜底。

政策原则: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动态调整,因城施策,系统施策

一是经济政策出台的时机、力度决策要科学,政策要有明确针对性,这是政策效果的关键。在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取舍中,一定要基于对疫情的科学监测、模拟、研判,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决策、动态调整、因城施策,绝对避免“一刀切”式的粗放决策。这方面可充分利用我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方面的优势,吸纳民间企业的参与,关键时刻绝对要避免盲目决策。二是稳定与激励政策要系统,各政策间形成合力、相互补充,避免各自为战甚至互为掣肘。

消费方面,关键在于保护未来消费复苏的基础

防疫期间损失的消费支出,一部分是不可弥补的,另一部分有望在疫后恢复甚至补偿性反弹,但前提是这部分消费的供给能力得到保存、不出现大面积企业倒闭。建议发改委、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交通运输部等部委,联合财政部及地方政府,尽快展开系统调研,在摸清各相关行业、不同类型企业所受冲击情况及所需扶持的基础上展开业务支持与财务支持,包括及时进行具体业务指导与扶持、管制规则调整;科学确定所需财政支持的力度,根据行业、区域特征确定具有针对性的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方式与力度。

投资方面,关键在于恢复企业投资能力、激励投资意愿

针对企业投资受阻的三方面原因,建议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督促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专家组及各地政府,联合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高科技企业,利用“专业+技术”的手段,弥补地方政府科学决策能力的不足,迅速提高全国以及各地的疫情监测、预测能力,因城施策,及时动态调整企业复工、复产限制程度;随着肺炎检测技术的进步、检测能力的提升和检测成本的下降,可对部分特定关键职能人群开展定向检测,确认健康后开具健康证明,持证有限度复工、复产;利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财政手段,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贴息政策,降低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及融资约束,提高投资能力;由于银行体系很难及时落实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建议暂时适度放松民间金融活动,发挥民间金融匹配中小企业的特定优势,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发改委规划并提前宣布一批投资项目,抗疫胜利后及时启动,进而带动各种民间投资跟进,并引导民间预期;国家高层明确抗疫决心,在科学决策基础上明确抗疫时间表、路线图,改善企业预期、降低不确定性,提高投资意愿。

出口方面,重在协助企业获取新订单,为复工做准备

除动态调整企业复工限制、维持既有订单的履约能力外,重点放在协助企业获取新订单上。建议外交部门加强国际协调,在配合国际防疫、加强防护的前提下,避免各国“一刀切”地对与我国相关的人员、交通等过度限制,恢复持有健康证明人员的正常跨境活动,坚决反对贸易限制;加强各地使领馆、境外民间商会团体等的信息枢纽功能,协助国内企业与国际需求的对接;商务部等通过发布业务指引,协助、鼓励企业利用网络、视频、AR、跨境电商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部分替代商务旅行;制定并提前发布加强出口退税的政策,引导企业预期;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减免订单保费、加快理赔速度。

部分企业及地方政府债务违约方面,加强阶段性的国家兜底或补助功能

由于债务违约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且社会影响较大,建议在此特定阶段,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加强对企业债务违约的监测,对于纯粹由于疫情原因而导致的违约进行阶段性兜底或者补助;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违约进行阶段性兜底或者补助。

维持产业链方面,关键在于尽可能恢复生产

与促进企业投资类似,仍然建议加强对疫情管控的科学决策,尽可能地及时对企业复工限制进行动态调整、因城施策;商务部或地方政府应主动加强与标志性跨国公司的联系,加强疫情沟通,争取合作支持,共同稳定信心,避免出现标志性的外资转移现象。

外资流入方面,需要国内、国际配合

短期内外商投资取决于国内疫情防控对人员、生产等的管制程度,建议动态调整;长期内外商投资仍然取决于我国营商环境及经济发展,建议继续加强营商环境建设,改善发展前景;国际方面取决于他国对我国的国际交流限制,类似地,建议外交部门加强国际协调。

稳就业与保障民生方面,保证企业生存与社会保障救济双管齐下、各司其职

综合利用上述财政、货币、金融、产业、外交、技术手段,尽可能地维持企业生存,这是疫后稳就业的根基;停工期间企业人工成本、租金成本等,由于是纯商业行为,政府可发布指引,鼓励企业与员工、业主进行友好协商、成本分担,而不应该强制规定照常发放工资、强制减租以致顾此失彼;对于由于疫情导致生活困难的人员,政府应果断承担社会保障功能,迅速启动救济程序,不能将此社会职能强制转移给企业;发改委规划实施的项目,尽可能向民生倾斜,以补齐民生短板(医疗、社区卫生、养老、城市基础教育、农村教育补贴等)、改善基本生活水平为导向,精细化、小型化、普惠化运作,滴灌到社会最基层。

进口及中美贸易协定方面,适度调整贸易政策,以暂时减轻国内企业竞争压力、避免雪上加霜为主

正常进口业务可按照市场需求正常进行,但暂缓扩大进口政策的执行进度、降低执行力度,给国内企业以缓冲期,避免进口压力的骤升;中美贸易协定规定的进口项目,在协定允许范围内,根据国内产业受疫情冲击情况及国内需求情况,调整进口进度、产品结构;根据中美协定第7.6条第2款“如果缔约方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预见的事件延迟了缔约方及时履行其在本协议下的义务,则双方应相互协商”的规定,充分做好由于国内需求下降、无法完全履行2020年进口义务的协商应对方案。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责编:董 楠 / 周素丽

责任编辑:贺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