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摘  要: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强度的增大,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进入多发期,国家应该将灾害的防控作为常态性任务来抓,形成长效机制;应把公共卫生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形成完备、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产生和传导机制,及其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冲击效应进行了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的应对机制。

关键词:公共卫生安全  资源配置  调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识码】A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经济领域内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一是对生产力的破坏,直接表现为对生产力主体——劳动力的伤害。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重大瘟疫,均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同时导致社会生产能力下降,出现粮食短缺,引发饥荒等次生灾害。

二是对消费需求的抑制。这种抑制的传导速度很快,能够严重伤害整体经济的运行活力,甚至使原本繁荣的经济走向下滑。最先表现为对聚集性的消费、生产与服务的强烈抑制。此次疫情首先对旅游、餐饮、酒店、(客运)交通、零售行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并波及制造业,造成企业产品滞销、利润降低、亏损增加、还贷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国家税收收入减少,一些从业人员短暂“失业”。这种需求抑制形成的连锁反应会影响到多个领域、涉及大部分人群,甚至可能出现因灾返贫现象。从宏观上看,社会总需求、投资和出口呈现下降趋势,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均受到负面影响,对实现今年经济增速目标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三是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模式下,人口的跨国流动可以把疫病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对世界经济产生连锁冲击。一是对世界旅游业的冲击,春节假期原本是中国的旅游旺季,也是中国游客集中出境旅游的时节,而中国的旅游业紧急停运,对相关国家的负面影响已经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二是对国际产业链的冲击,中国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中国生产停滞,也会影响国际市场供给;三是对国际贸易的冲击,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的需求萎缩、进口下降,将影响相关国家的出口,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负面影响;四是对国际大宗产品市场的冲击,例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疫情爆发后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连续下跌。因此,在全球化的经济模式下,疫病是全世界、全人类的敌人,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战胜灾害、恢复发展。

当前恢复经济发展活力的对策建议

发展新业态寻找经济新增长点

重大灾害对需求的抑制具有突发性、短暂性的特征,灾后一般会出现需求反弹,对经济产生一波强烈的推动效应,然后再恢复常态。因此,宜针对灾害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顺势而为加强政策调控,促进经济增长。

一是制药业、卫生用品、医疗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在灾时需求量大增,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会快速增长。在灾后,应总结经验教训,在产品研发的基础上推动创新,以生产更加有效的药品和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防护用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网络经济及“非接触经济”的发展。“非典”过后,随着网络、信息等高科技技术的推动,“非接触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当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网络贸易、线上教育、电视电话会议、手机娱乐等网络经济活动具有交易卫生、快捷、成本低的优势。这些“非接触经济”模式将在疫情之后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是机器人、智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非接触经济”中,机器人和智能技术有着很大的用武之地,如机器人、无人机送货等,这些技术在医疗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在本次疫情期间,有许多医务人员被感染,以身殉职。医务人员一旦受到感染,潜在风险巨大,不仅增加了需要治疗的病人,而且减少了能够治疗病人的医生,增加了资源负担。比较2003年“非典”和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两次疫情发现,17年来在医务人员的防护方面改进并不大。为此,应该推动机器人、智能技术、遥控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推行“非接触诊断”“非接触医疗”。医生对病人的询问,可通过视频进行;医疗过程,如听诊、量体温、抽血、输液等,可以交由机器人履行,医生负责操控。因此,灾后应加强智能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创新,而日新月异的机器人技术、智能技术也将会更加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推进“非接触经济”的发展,同时催生新的产业。

采取积极有效政策措施帮扶受影响企业恢复发展活力

此次突发疫情已经对宏观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宜适当调整经济增长目标,加大实施积极财政、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的力度,促进经济恢复增长,扩大就业,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众生活,防止因灾返贫现象的出现。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要予以适当的扶持:

一是财政支持。对受害严重的相关企业以及为抗击疫情提供医疗用品、应急物资、生活必需品的企业实施补贴、减税、财政贴息等举措减轻其负担。二是金融支持。对相关企业实行较为宽松的金融政策,对受到疫情这种“不可抗力”的冲击较大的企业,若出现还贷困难,不得抽贷、断贷和罚息,采取到期续贷扶持,并适当给予利率下浮的支持;同时开通重建贷款的“绿色通道”,让那些有良好信用记录且急需资金的企业尽快获得贷款,恢复发展。三是保险赔付。及时提供保险赔付,让企业获得重整旧业、恢复发展所需的资金。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

疫病灾害的治理需要立足于当前和长远两个方面,不仅要着力于解决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还要做好风险预案工作,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对防灾、抗灾、救灾整个流程,以及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治理思想和应对体系。

把防灾、抗灾、救灾问题作为常态化问题来抓,形成长效机制

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具有周期性特点,如“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后,灾害发生的原因、机制和频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类的各种不当经济行为以及一些人为因素均会诱发灾害,如核泄漏、有毒物质泄漏、环境污染,等等,使得当今世界进入灾害多发易发时期。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强度大幅度增大,灾害发生的概率也会迅速上升。因此,我们对灾害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古代以若干年为周期的思维模式,而是需要国家、社会、企业和广大群众转变思维方式,对灾害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把防灾、抗灾、救灾问题作为常态化问题来抓。各级政府也要研究、出台系统、全面的应对措施,形成长效机制。

把卫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国家在许多事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建立了运行良好且高效的安全体系,如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体系等。改革开放以来,即便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也从未发生过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化石能源短缺,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和煤炭进口国,但能源供给仍然高效,居民电价几乎全球最低;1997年东亚发生大面积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海啸,但中国不但没有发生金融危机,而且在帮助其他国家度过危机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一直没有发生重大经济安全问题,但是在卫生领域却发生了“非典”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两次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这是因为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领域已经建立了完备、高效的安全体系。在这一安全体系下,各级政府对这些领域的安全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却对卫生安全问题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因此,要把卫生安全问题上升到与上述安全领域同样的高度,形成完备的卫生安全体系。这种卫生安全体系不应仅仅表现在卫生领域,抗灾、救灾实质上也是资源配置和宏观经济调控问题,因此,也需要建立系统的灾时经济运行与灾后经济恢复的宏观调控体系。

构建完善的疫病控制体系、机制

对于不可预见的疫病,一旦发生,必须迅速反应,以最早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对其传播进行控制,使其危害范围和程度最小化。对此,应构建并完善以下控制体系:一是对疫病的应急反应体系、机制。构建从医生、医院、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到各级政府之间的信息传输和反馈机制,一旦发现新型病毒,立即报送、传递、反馈,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此次武汉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关部门存在反应不及时和失职的问题,对此,要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相关体制改革,弥补体制短板,加强对疫情的反应和应对能力,提高应对效率。二是对疫病的预防控制体系、机制。构建从中央、各省、市、县、乡镇、村、企事业单位等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的预防控制体系。从“非典”和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控制来看,这一体系的运行是比较高效的。当疫情确认之后,各级政府及单位反应快速、高效,对人员的监控、对病毒消杀措施及时到位,但也存在着医学、卫生等专业知识的不足,认识上的误区和反应过度的问题。这有待于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三是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出现了有关物资需求猛增、供给不足的问题,如口罩等医护用品供应短缺、价格飞涨,某些医院甚至出现了医疗物资(如防护服)的暂时断供,因此,应加强防疫抗灾相关物资的国家战略储备。不仅要加强医疗物资储备,同时也要加强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储备,建立完善的物资储备体系。

建立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否快速高效应对,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资源配置能力和对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依赖于财政、金融、行政等各项调控手段的密切配合。以本次疫情应对为例,一是人力资源的配置,包括医生、护士及相关医疗专家构成的医护团队;各个单位、街道、社区抽调的工作人员,以及对军队的调运。在和平时期,中国军队被赋予了新的职责与使命,即抢险救灾。中国抢险救灾的高效受到世界各国的称赞,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军人雷厉风行的高效率和善打大仗、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坚强意志和品格。这也对军队提出了新要求,即在抢险救灾方面提升专业化训练,特别在疫病灾情方面需要发挥防化兵的作用,提高防化专业水平。二是物力资源配置。战胜疫情依赖于各种医疗器材、物资的配置和供应,以及医院、病房的增添。相关物资的及时供应是战胜疫情的基础和关键。水电气、生活用品供给、网络通讯保持通畅,特别是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展示了中国的速度,但也需加强相关物资储备以供救灾调配。三是财力资源配置。为了高效应对上述资源配置,国家财政、金融部门也应该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

建立灾时高效的经济运行体系

疫情之下群众的消费不会停止,相应产品的生产、运输、流通等供给必须持续。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不能因灾害而中断。疫情期间有些群聚式的经济行为必须中止,如旅游、餐饮、各种演艺、文体活动等,但有关生活消费品和救灾物资及其上游产品、产业链的生产不能中断,特别是救灾物资的生产更要加班加点进行。同时也要做好生产过程的防疫、防护工作,确保生产者不被疫病感染。生产后的产品需要运输、流通,必须保持运输和流通的通畅和高效。而一些过度反应则于事无补,如为了防疫挖断、堵塞道路,这样会阻塞生活用品和救灾物资的运输通道,引发次生灾害。灾时高效的经济运行体系的建立可以阻止次生灾害的发生,防止疫情危及经济安全、粮食安全,避免卫生安全问题向其他安全领域扩散。

【本文作者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张蓓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继瑞:《我国经济在非典之后稳健发展的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7期。

[2]欧阳进:《非典带来的经济发展新契机》,《宏观经济管理》,2003年第8期。

[3]鹏已本:《面对“非典”谈商机——非接触经济、网络、信息化》,《半导体技术》,2003年第6期。

[4]邓海潮、王军:《“非典”催生“非典型”经济》,《江苏商论》,2004年第5期。

责编:臧雪文 / 王茂磊

责任编辑:贺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