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对国家治理提出哪些新任务

摘  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程度与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水平紧密相关。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充分认识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暴露出的一系列新问题、带来的一系列新任务,对于提高疫情防控水平、迅速有效地平息重大灾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安定有序,意义重大。

关键词: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国家治理现代化  新任务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高速发展以及人类自身对自然界规律认识、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各种行为与决策都充满着极大不确定性的复杂条件下,稍有不慎都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或加剧其危害,进而带来一系列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人身安全的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近日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形势再次验证了这一点。必须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充分认识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暴露出的一系列新问题、带来的一系列新任务,着力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理念和实践,进一步完善应对之策。

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与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水平紧密相连。

以加强系统治理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所谓系统治理,就是要以整体性视野认真审视,并积极主动地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系统谋划构建起职责分明、高效有序、运作规范、举措严密、检查督促有据、考核奖惩分明的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组织管理体系,系统制订出可能发生的或未知的有潜在发生可能的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最有效应对举措,如信息及时公开透明体系、新闻舆论导向体系、社会心理疏导体系、应急救助和志愿服务体系。通过加强对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相关人员的应急培训、物品的应急储备、相关制度及运行体制的完善,以及加大对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科研投入、完善事后的重建和复兴措施等,将各种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及经济社会的损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加强依法治理应对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2月5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依法履行职责,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必须加强依法治理,要坚持“立法先行”原则,建立完善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法律体系。

加强综合治理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突出地表现在综合治理水平上。以加强综合治理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就是要运用法律、政治、经济、行政、教育、文化等各种手段,通过综合运用人力、物力、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等进行公共安全防范,构建起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治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制度刚性和文化柔性的有机结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有机结合。

源头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处于最为基础的地位。坚持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把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化解在萌芽之中,把问题解决在源头状态,是最为经济、最为及时、最为根本的治理方式。本着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基本原则,通过运用源头治理的方法对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进行及时防控,尽可能避免重大灾害的发生、保障社会安定有序。

加快构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智慧城市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通过建立在科学化、法治化、人文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上的网格化、精细化治理体现出来的。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推进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知识社会创新态势下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突出表现。从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来看,必须加快构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智慧城市。

现代城市主要功能是通过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等核心系统组成有机复合体,智慧城市是对这个客观事实的理性反映。现代城市中的各类组织(人)、业务和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等都不是零散片状化的,而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着的有机系统。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复杂多样的宏观系统。智慧城市建设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原则,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的广泛运用为主线。

在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只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对事件的起因、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涉及人员的动态状况、交通管理、物流供应链、应急灾备、信息溯源、时态评估等实行全面数据化,从而构建起及时的信息监控、合理的判断和处理机制,精准地做好有效的防控工作,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以及将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为最大治理效能的价值诉求充分地体现出来。

加快构建集预防与应急于一体的党政领导和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应急治理机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通过强有力的党政组织领导力、科学决策力和社会动员参与力等相互作用的合力系统表现出来的。以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为抓手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就必须着力改变目前治理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快构建集预防与应急功能为一体的党政领导和多元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协同作战的应急治理机制。

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因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快速蔓延性、重大破坏性等特征,需要集思广益和群策群力。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是全社会的集体行动,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都是利益相关者和行动者。为此,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最大限度地发动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将各种社会力量充分地激发出来,形成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治理共同体、协作共同体、共享共同体。通过精诚合作、共享信息、共同协商、预知风险、谋划对策,高质量打赢防控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阻击战。

构建有充分应急保障和物资储备的公共安全保障型社会

乌尔里希·贝克、塞缪尔·亨廷顿、安东尼·吉顿斯等人曾说过,人类正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风险社会已经来临。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从传统与现代的视角来看,由于受科技水平落后的制约,传统社会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及其后果只限于有限的区域和范围,而现代社会重大安全事件的影响往往是全球性的。譬如,1986年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事故,2011年日本福岛的核电站事故,2019年刚果(金)的埃博拉疫情等,都造成了全球性影响。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语境下,现代社会必须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均衡型和公共安全健康保障型的社会。为此,在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到来时,除了及时的信息披露、正确的舆论引导、科学的社会心理文化支撑外,还要有充分的应急保障和物资储备。

政府要将各种应急保障职责落实到相关具体部门和社区。发生灾害时,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包括现场救援、疏散工具、避难场所和基本生活必需品供给等在内的应急方案,根据需要依法征用公用、民用物资、设备、土地、建筑。通过中央财政防灾预备费预算、上级政府财政负担或补助、地方政府借债、灾害对策基金等获得经费和物资,发生紧急灾害时还可以采取生活必需品配给、商品劳务价格管制、债务延期偿还等必要的紧急措施,充分保障应对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经费来源。

在应急保障和物资储备方面,可借鉴日本的做法。日本《灾害救助法》规定,各级政府必须累积灾害救助基金,用于事先购买和储备足够的应急救援物资,如压缩饼干、大米、方便面、毛毯、饮用水等应急食品和物资;各种社会组织和家庭在平时应重视应急物资储备,如每个家庭一般都储备有食品、毛毯、蜡烛、木炭、炉子、水壶、帐篷、医药品等应急需要物资,以备发生灾害时解决燃眉之急。

此外,还要加快建立地区间横向应急救援协作体制。经验表明,发生大规模灾害时仅靠本地政府的应急力量是难以应对的,需要与相邻地区政府进行合作,共享应急救援的信息、物资、设备、医疗人员、避难场所、交通运输工具等,以共同应对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挑战。

【本文作者为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特聘教授;本文受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8JZD007)资助,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点研究选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江苏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9ZTB03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人民日报》,2020年2月6日。

[2]曹红艳:《依法防控是战“疫”最有力武器》,《经济日报》,2020年2月7日。

责编:董惠敏 / 罗 婷

责任编辑:贺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