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罗立彬:将短期之危转为长期之机

当前疫情状况正在改善,各地政府一方面采用多种措施减少企业短期损失、维持企业存活,另一方面也采取措施抓紧时间复工复产。等到疫情结束之后,只要恰当运用调控政策来调整预期,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就是可控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疫情使得人与人的接触成本提高,使得很多依赖人员接触才能实现的经济活动受到很大影响,而为了缓解这种短期冲击,政府和企业都采取了各种措施,一些措施如果可以在疫情结束之后“常态化”,将改善长期经济增长效率。

网络空间集聚替代地理空间集聚,节约稀缺的土地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由于疫情提高了人与人接触的成本,因此需要“地理空间集聚”的一些经济活动,如旅游、餐饮、影院电影、线下娱乐以及部分超市服务受到的冲击首当其冲,为了缓解这种巨大冲击并降低损失,相关企业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线下服务线上化,“网络空间集聚”取代部分“地理空间集聚”。比如电影《囧妈》和《肥龙过江》从线下影院放映转为线上网站放映,其中《囧妈》制片方获得6亿人民币以上的收入,这对制片方来说相当于18亿元的影院票房,几乎没有什么缺失;一些影院开始将爆米花制作原料的存货以及其他食品存货通过线上微店销售;线下餐馆开始主要接线上外卖订单,有的也开始卖蔬菜,也有的开展“直播+外卖”的销售模式;一些线下娱乐场所探索开展“云蹦迪”业务;此外,在线医疗、在线办公、在线教育也迎来发展机遇。短期看,这些做法是为了应对疫情冲击,但是也从另一侧面使人们发现其实很多活动,线上解决起来可能效率不低甚至更高。

长期看,如果在疫情结束之后,这种“网络空间集聚”替代“地理空间集聚”的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维持,就可以从本质上节约土地资源,降低成本;在某些情况下还使得原本支付给土地的“租金”报酬转化为支付给劳动力的“工资”报酬,这对于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普通劳动者报酬是有重要意义的。举个例子,当人们更多从超市现场购物转为网上购物时,超市可能就不再需要那么多店面——尤其是人流密集的高租金店面——来展示和贮存货物,而需要更多的快递劳务人员来负责送货,此时部分土地的租金就可能被节约下来,并最终转化为快递人员的劳动报酬,这对于一个经济体长期保持经济活力是有利的。

这次疫情过程中,网络空间的“线上服务业”迎来发展机遇,这是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有可能对人们的线上服务需求偏好产生影响,让消费者线上转线下的“转换”和“学习”的机会成本下降,如果可以促成某种消费习惯,那么这种短期冲击的影响就可能成为提升长期经济运行效率的机会。

政府为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服务效率的提升,有可能转为长期营商环境的改善

营商环境历来重要,但是在当下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显得尤其重要。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和全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丰裕型的经济体,而开始展现出资本丰裕型经济体的特征。此时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作为资本所有者的企业盈利不再像资本稀缺时代那样容易,这将影响到投资者的预期和积极性,进而对整体投资活力也有所影响。虽然中国具备国内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备、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优势,但是在这样一个转折时期,企业可能仍然会感觉到“钱不好赚了”。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创新,需要有更多企业进行试错来实现。当劳动力、土地等基本生产要素的成本开始提高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渠道就是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经营的制度成本。可以说,此次疫情为营商环境长期改善提供了一个试验场。

此次疫情突如其来,导致很多企业经营成本一下提高到“非常规水平”,比如不少企业面临员工无法顺利到位、物流不够通畅等很多具体问题。若要使经济发展不至于受到太大的影响,就必然需要降低营商成本。比如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地的确出现了一些改善营商环境的具体做法。北京、上海细化了惠企政策。1月刚装修好的餐饮店面临开业,按以前的规定,还需要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现场核查”。而根据现在的措施,企业通过互联网提交了视频,很快完成了审核。江苏省江阴市为推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政府开辟绿色通道,位于江阴市的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上午把材料通过微信发给江阴公证处工作人员,下午就得到通知说可以取证。可以说,在疫情之下,无论是政府办事效率还是远程审批技术的应用,都可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种改善营商环境的“压力”,在非疫情期间很可能感受不到,很多具体的想法和做法也不会出现。此次疫情带来的“外生冲击”相当于一个“准自然实验”,验证我们在企业的常规经营成本急剧上升的时候,营商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迎接挑战,也验证各级政府部门能够多么迅速地改善营商环境。一些改善营商环境的具体做法如果可以在疫情结束之后长期保留并拓展到更多领域,就可能成为一个长期的利好因素,提高经济社会运行的长期效率。

疫情使人们体会到逆全球化的成本,有可能长期利好全球化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已达到28%以上,接近美、日、德三国的总和。数百种工业品产量位居全球首位。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也是120多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中心,中间品进出口占到相当高的比重。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贸发会议共同发布的“世界综合贸易解决方案”数据库,观察全球近200个经济体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间品在全部进口中占比的中位数达到21.7%。疫情导致的中国工厂复工延迟,开始导致全球价值链运转放缓甚至在某些领域停止,已经出现多个案例表明全球价值链运转受到较大影响。现代汽车和双龙汽车(韩国品牌)已暂停汽车生产,原因是缺少从中国采购的一种配线部件,而菲亚特-克莱斯勒则警告称,欧洲可能出现供应中断。科技行业也很脆弱,由于预期未来可能出现供应中断,受中国供应商影响的公司股价最初承受着压力。由于中国目前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使得这场疫情的影响超出了中国本身。很多国家也从中意识到全球价值链对于中国的依赖。

理论上预测,为了缓解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各国政府会想办法降低贸易成本,这种现象已经开始出现。比如中国政府已经采取多种措施免除或降低进出口货物港口建设费、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等货物贸易成本,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网站也于3月5日显示对27家美国企业总计100多项进口中国的医疗相关产品进行了关税豁免。此次疫情或许使人们意识到,全世界对于逆全球化的成本承受能力是有一个临界点的,疫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对这种临界点的压力测试。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只要逆全球化的成本高到某个程度,人们就会采取措施缓解逆全球化的影响。如果此次疫情能够让人们意识到逆全球化的成本,并将疫情过程中采取的针对性措施维持下去,甚至采取力度更大的措施来推进全球化,那也算是疫情的短期之危转为长期之机了。

(作者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贸易基地资深研究员)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