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也对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开展造成不利局面。在当前脱贫攻坚收官的关键时期,需要科学研判发展形势,精准施策,在确保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胜利的同时,做好稳定贫困户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脱贫攻坚 疫情防控 乡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正当全国人民对2020年夺取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性胜利满怀信心之际,不曾料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自湖北武汉快速扩散蔓延至全国。对此,党中央果断展开全国性全民联防联控阻击战,目前疫情防控形势正在往积极向好的态势发展。但应看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也对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产生巨大冲击和影响。在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时期,打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与此同时稳定贫困户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更是广大贫困地区人民的深切期盼。
新冠肺炎疫情给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带来的负面影响
农业生产面临“失时”风险。农耕生产仍然是贫困地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随着天气转暖,各地陆续迎来春耕。而由于物流受阻,春耕农资供应不足问题成为短期矛盾。如果疫情持续,农资产品的物流配送不畅,将给春耕肥料供应带来明显影响。春耕所需的种子、农药等农资也面临同样问题。短期来看,春耕时节需大量用工,但受制于疫情,所需的劳动力、农机作业服务在供应上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障碍,农事活动可能无法正常进行。从中长期看,疫情引发生产成本上升,后市农资价格有可能出现上涨,更容易导致农产品滞销,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收入大幅下降。
特色产业发展面临“失市”风险。发展特色产业、开展产业扶贫是各地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近年来,很多贫困地区在林果、蔬菜、中药材、畜禽、加工、手工等特色产业方面快速发展。据农业农村部统计,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国家累计实施了98万个扶贫产业项目,建成扶贫产业基地10万多个,有92%的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之中,67%的已脱贫人口主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但要注意的是,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大多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偏低,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体系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在此次疫情作用下,很可能会出现扶贫产品销售和产业扶贫困难,贫困地区农畜牧产品卖不出去,农用物资运不进来,生产和消费下降,影响产业扶贫增收。
外出务工人员面临严峻的“失工”困扰。当前,不少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是协助贫困户外出务工,以增加打工收入。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2019年全国有2729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外务工,这些家庭三分之二左右的收入来自外出务工,涉及三分之二左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但疫情却使很大一部分贫困户外出务工受阻,切断了他们创收的来源。其中,保洁员、外卖员、快递员等行业从业人员大多处在“开工即开饭”的状态,大面积停工,他们的收入会受到极大影响。
重点地区农村医疗系统面临“失守”风险。贫困地区本身医疗条件薄弱,是本次疫情阻击战不可忽视的薄弱地带。很多贫困地区的外出打工人员返回家乡时,存在传播病毒的风险。一人确诊,背后需要的是众多医疗物资、医护人员的投入。而本次疫情防控的重点——湖北贫困地区,尤其是武陵山片区等贫困区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大多以小诊所为主,贫困村中大多只有几名村医甚至只有一名村医。在这种医护人员数量不足,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以一管百”“以一管千”成为常态,医疗救助短板明显,隔离病房、救护设备、救护物资等捉襟见肘,给当地医疗系统的应对能力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与考验。
教育资源分配存在“新失衡”风险。疫情导致学校纷纷延迟开学,学生上课受到影响,虽然各类教育企业纷纷开放了线上课堂平台,很多学校也开通了线上直播以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但是,这类线上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因硬件设施、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并不能保证线上课堂惠及到每一个学生。长远来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负面影响会进一步加大,导致扶贫未能先扶智,脱贫攻坚工作仍任重道远。
脱贫攻坚收尾工作受到“失力”影响。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目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而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状态下,大批金融、财政资金将集中支援防疫前线、大多基层干部也要集中力量进行疫情防控和排查,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道路等项目开工不足,不能按计划推进,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挂职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暂时无法到岗,从而对脱贫收尾工作产生一定影响。
助力贫困地区化“危”为“机”的四点建议
本次疫情极大地考验着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公共管理系统等方方面面,贫困地区因其脆弱性更容易催生出各类危机问题,需要更多关注和扶持。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贫困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极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我们应转变思路,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寻找适合贫困地区的政策举措,积极帮助贫困地区化“危”为“机”。
“契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广实行“微治理”新模式。所谓“微治理”就是治理精细化的一种实现路径,即打破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让多元主体参与进来,聚焦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务。病毒来势汹汹,这场战“疫”是对乡村治理水平的现实检验。而调动和发挥村民积极性,形成共治合力是打赢此次疫情阻击战的重要一环,也是“微治理”模式的一次实践。通过推广“微治理”模式,增强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撬动乡村治理模式转变的契机,已成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转机”——推动乡村医疗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乡村医生 “守门人”的作用。此次疫情也在警示我们:加强农村基层医疗体制机制改革刻不容缓。为此,要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同时,应更加关注乡村医生这个群体。此次疫情防控中,乡村医生在排查人员、筛查患者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守门人”。对这一群体而言,应持续加强贫困地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
“商机”——打造贫困人口增收保收的增长点。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人口收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此类公共突发事件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保障贫困人口收入稳定的重要性。经济贫困地区大多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特色、文化遗产等各类资源,应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进一步通过增强贫困地区产业结构、生产关系组织、制度安排、创新氛围塑造等手段,提升贫困地区的经济韧性,使贫困地区再遇到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不会因无工而停工、因停工而返贫。同时,政府应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推动产业扶贫帮扶资源、政策举措等有序转到贫困地区。对财政投入、金融扶持、保险支持等补短板、强保障的政策措施,要保持稳定并不断强化;对主体培育、产品营销、科技支撑等服务措施,要持续开展并不断深化。
“变机”——推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有效分配,践行“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理念。在当下足不出户的情况下,线上教育起到了暂时替代学校教育的作用,成为保障正常教学进度的主力军。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一方面要保障教育公平,鼓励各类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完善贫困地区的校园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互联网+教育”模式,让贫困地区的学生尽快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应正确引导线上教育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方式,让线上教育补位而不越位,防止出现“剥夺”学生假期、开展提前教学、增加学生负担的现象。教育培训企业则应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在为贫困地区学生开通免费课程的同时,还要保证课程质量。毕竟,没有质量或者低质量的教育公平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虽然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基础可能相对薄弱,但也不应放松课程质量的要求,而是要转变固定培训模式,为贫困地区学生积极制定合适的学习教案。
【本文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研究员王赟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磊:《加快立法保障依法脱贫攻坚》,《法制日报》,2020年2月13日。
[2]李慧:《如何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光明日报》,2020年2月12日。
责编:王茂磊 / 罗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