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西部发展 > 地方动态 > 正文

补短板、强产业、扶志气,华蓥市不断巩固脱贫成果——摘帽不松劲 奔康再出发

脱贫摘帽后,华蓥市摘帽不卸甲、脱贫不松劲,积极巩固脱贫成果:梳理六张问题清单,坚持问题导向,逐项补齐短板;发展增收产业,解决销售难题,瞄准持续增收壮大产业;扶志气扶智力,转变群众思想,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确保贫困群众生活不返贫、发展可持续。

阳春三月,景色如画。从华蓥市禄市镇沿着扶贫产业道路驶入姚家塝村阡陌紫薇谷产业基地,满目姹紫嫣红。竞相开放的桃花和李花,描绘出一幅“桃花红兮李花白”的烂漫春景画卷。

“不单单是好看,待到桃李挂果后,可以给我们村带来不少收入呢!”姚家塝村第一书记代尚军说,村里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业主栽种了860亩桃树和李树,去年首次挂果,预计今年桃、李的产量将达到5万公斤,“有土地租金,还可以务工,还能发展乡村旅游,大家的干劲可足了!”

2016年,华蓥市成为四川省5个首批摘帽县之一,贫困发生率降至1.45%。2017年,该市贫困村贫困户全部达标退出,在全省88个贫困县中率先消除绝对贫困。四年过去,脱贫攻坚即将迎来收官战,华蓥市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确保群众生活不返贫、发展可持续?记者进行了调查。

梳理六张问题清单

下足“绣花功夫”补短板

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帮扶责任人、驻村干部,华蓥市压实各级干部责任,聚焦六大重点,形成六张问题清单,下足“绣花功夫”,一项一项补短板、抓落实,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掉一人。

3月20日,在华蓥市古桥街道回龙村村级公路改造升级现场,脱贫户罗友安和乡亲们正抓紧修建公路堡坎。“我是土工,每天工资150元,技工是220元。修完路,我能挣好几千元呢!” 罗友安笑着说。

回龙村第一书记文国庆介绍,村里要实施的硬化公路总计2.35公里,预计5月中旬前完工,“硬化公路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实施,村里有10多户脱贫户在做工。出行难和脱贫对象增收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以工代赈不仅工程造价低,还有利于解决贫困户增收问题。”华蓥市扶贫开发局项目指导股股长邹可俊说,市上投入了48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对10个村实施村级公路改造升级工程。目前,参加村级公路改造升级工程的脱贫户已有100余户。

针对基础设施短板,华蓥市今年计划实施扶贫项目64个,计划总投资1.07亿元,并建立项目台账,要求所有项目6月底前完工。目前已开工项目46个,开工率72%。该市聚焦“贫困户、边缘户、村退出、县退出、扶贫项目和其他特殊问题”六个重点,一对一开列问题清单,形成标准严格、内容详实准确、责任体系科学清晰的六张问题排查整改任务清单。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各责任主体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标准要求。”华蓥市委书记谢洋波要求,市级领导要带头做起,各级干部要压紧压实责任,落实落细措施,强力查漏补缺,下足绣花功补短板。

怎样确保动态帮扶工作不出差错?华蓥市从各帮扶部门抽派了317名扶贫专干,每20户脱贫对象指定一名扶贫专干,与帮扶责任人共同对信息核查、入户监测等扶贫工作进行查漏补缺。“脱贫对象的信息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精准掌握这些变化的信息,始终做到精准扶贫。”高兴镇骑龙村扶贫专干任勇说。

与此同时,华蓥市还出台政策,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对相对困难户和边缘户住房、饮水、医疗、教育等方面补短补差,有效防止出现新的绝对贫困,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掉一人。

筑牢脱贫底线

瞄准持续增收强产业

华蓥市大力发展增收产业和到户产业,开展就业扶持,帮助解决销售难题,瞄准持续增收不断壮大产业,推动脱贫户鸡鸭成群,果蔬成片。

32.7亩柑橘园、3个鱼塘、70余只鸡鸭……摘掉穷帽6年,通过发展产业,高兴镇跳石沟村脱贫户杨吉付对过上好日子越来越有底气。

坐在柑橘园的土地上,沐浴着明媚的阳光,老杨慢慢地算起了收入账,“3个鱼塘能够产2600多斤鱼,至少能收入上万元;柑橘今年开始挂果,明年进入盛产期,保守估计能产1万斤,每斤至少能卖2元;还有70多只鸡鸭,也能增收。这日子,只会越过越好!”

在跳石沟村,积极发展产业的不只是杨吉付。村里发展了500余亩柑橘,年产量5万公斤,还有以鸡、鸭、猪、鱼为主的养殖业,助推50余户脱贫户稳定增收。

稳定增收,产业发展是关键。华蓥市今年安排专项资金855.4万元,用于帮助发展增收产业和到户产业,并采取产业带动和农资上门等方式助耕助产,推动脱贫户鸡鸭成群、果蔬成片。

“多亏了村里帮忙代销蔬菜,要不然今年的损失就大了!”明月镇三合团村蔬菜种植户吴奇杰利用闲置土地发展起了20多亩蔬菜产业和庭院经济,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800元。今年,他正打算把种植的“过年菜”卖个好价钱,没想到受疫情影响导致滞销。村干部组成的农产品促销队,主动帮助联系蔬菜销售,解除了他和乡亲们的燃眉之急。

“我们不仅要帮助脱贫户发展产业,还要积极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通过消费扶贫形成一个良性扶贫产业链条,让大家愿意干、有干头、干得好。”华蓥市扶贫开发局局长王丽告诉记者,针对疫情期间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市委市政府搭台,市脱贫办统筹,收集所有脱贫户滞销农产品信息,组织电商平台统一购销,并全面对接超市、农贸市场和各单位食堂等,多渠道帮助销售。

目前,46家企业、53家酒(食)店、32个单位食堂定点在销售公司购买华蓥市贫困对象农产品,帮助脱贫户销售各类农产品4万余公斤,销售收入近16万元。

“就业扶持是解决脱贫户稳定增收的另一个‘法宝’。”王丽说,华蓥市根据前期收集的脱贫户外出务工意愿和产业发展需求,采取“外输内吸”的思路,积极为有意向外出务工的群众联系车辆、食宿,提供点对点接送服务。同时,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大力开展网络春风行动,依托工业园区企业吸纳贫困对象就近就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至少有1人就业。

据统计,华蓥市在外务工脱贫对象3667人,工业园区650人;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674个,疫情期间,开发临时性公益性岗位140个。

物质精神双脱贫

激发内生动力扶志气

华蓥市在每个村建立道德银行,实施道德积分换商品、“四好村”创建等活动,引导贫困户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并逐步养成了讲文明、爱卫生的良好习惯。

“政策再好,我们自己不努力,那也不顶用。”杨吉付说,他的妻子患有眼疾,属于一级残疾,残疾人补贴、护理补贴等国家政策都享受到了。加上子女在外务工,生活基本不愁。

老杨不甘心就这样靠政策、靠子女,他觉得自己还可以有一番作为。2017年,他带头成立了跳石沟村香山富美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种养殖业。从2018年开始,他多次前往成都市,学习柑橘种植技术。如今,不仅老杨的生活有了盼头,16户同村乡亲也加入了合作社,其中还有5户是脱贫户。

和跳石沟村相隔不远的骑龙村脱贫户王家珍已经70多岁,不仅饲养了鸡、鸭、猪等家禽家畜,还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干干净净多好,住得舒服,还可以换‘积分’!”王家珍说,房屋整洁干净、发展产业、与邻为善都可以兑换积分,并到村上的“道德银行”换取商品。

从2017年6月开始,华蓥市文明办在25个贫困村试点,在每个村投入2000元建立“道德银行”,将尊老爱幼、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行为,通过乡村干部打分的方式,换成积分存入村上的“道德银行”,然后村民使用积分兑换一定价值的商品,引导脱贫户改变“等、靠、要”思想,并推动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形成集体观念等。通过“道德银行”推动,脱贫户逐步养成了讲文明、爱卫生的良好习惯。

脱贫攻坚总决战,不仅是决战物质上的贫困,还要根除精神上的贫困。华蓥市坚持把扶志扶智同步推进作为改变“等靠要”思想最有力的抓手,巩固贫困对象物质、精神双脱贫成效。通过大力实施“道德积分换商品”、“四好村”创建等活动,引导脱贫户自力更生、感恩奋进。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脱贫攻坚   扶贫   华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