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危机咋干预

核心提示: 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危机呈现出自卑、性格孤僻、冲动叛逆等症状,这不仅关乎留守儿童自身和家庭的命运,同时也关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未来。为此,需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入手,采取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建立留守儿童寄宿制等措施对存在心理危机的留守儿童进行及时干预。

【摘要】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危机呈现出自卑、性格孤僻、冲动叛逆等症状,这不仅关乎留守儿童自身和家庭的命运,同时也关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未来。为此,需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入手,采取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建立留守儿童寄宿制等措施对存在心理危机的留守儿童进行及时干预。

【关键词】贫困地区 留守儿童 心理危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长期的城乡二元制背后,是大批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人口迫于贫困压力不得不外出打工的现实。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无法带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唯有将孩子留在农村。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照顾,自卑、性格孤僻、冲动叛逆、脆弱敏感等心理问题广泛存在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群体中。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陪伴、照料及管教,不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危机,这不仅关乎留守儿童自身和家庭的命运,同时也关乎社会的稳定,关乎国家的未来。

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危机的症状

缺乏自信。留守儿童父母皆不在身边,多由祖辈们抚养,文化知识水平不高、教育理念落后等原因导致祖辈们对留守儿童情感变化无法及时发现、沟通和疏导。加上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与保护、帮助与认可,使留守儿童缺乏心理安全感及自我认同感,最终导致他们胆小怕事、消极对事,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自信。

性格孤僻。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给予他们足够的陪伴和照顾,让他们会出现失落感,遇到困难或是受了委屈只能自己默默承受。长此以往,导致他们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性格孤僻。他们身边没有朋友,与同学、老师的交往很少,也不愿意与老师或者同学主动进行沟通和交流。一些留守儿童在平时受到祖辈们的溺爱与偏护,这种“隔辈亲”的现象容易让他们养成任性、自私的心理,如果离开祖辈们的照顾,进入集体环境会表现出胆小怕事,心理压力逐渐变大,进而产生性情孤僻的心理危机。

冲动叛逆。祖辈们对留守儿童的抚养大多局限于让他们吃饱穿暖等浅层次的关怀,且大多对他们溺爱放纵,无法尽到教育的责任,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空白。长期的放任自流,无形中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自私任性的极端性格,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易于冲动,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及网络流行的不良事物的影响,导致出现行为偏差。

脆弱敏感。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并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和联系,遇到情感方面的问题难以向父母倾诉,遇到矛盾无法向父母寻求意见,遇到困难无法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缺少父母关爱和呵护的留守儿童,心灵脆弱而敏感,可能生活中一件不愉快的小事就触及他们内心脆弱之处,使他们感到委屈和无助,甚至达到无法承受的地步。

厌学逃学。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照顾和监管,且囿于祖辈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对留守儿童日常学习要求不严格,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不高,或是没有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差。如果遇到学习困难也无法得到及时指导,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学习跟不上进度,导致最终出现厌学、逃学的不良行为。

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家庭教育缺失。贫困地区为人父母者迫于生计,到发达地区的城市打工,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发育阶段,把家庭教育托付给了祖辈们。祖辈们年纪较大、精力有限、文化水平不高、教育理念落后、无力管教孩子,对孩子的关心和帮助大多集中在物质上,很少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成长,与孩子缺少沟通,对孩子持一种宽容或放任的态度。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亲情淡薄的状态下,逐渐习惯了没有浓烈亲情羁绊的家庭模式,野蛮生长成为了其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儿童自律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形成自由散漫的行为和习惯。

学校重视不足。地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使贫困地区的学校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有些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人数少、专业水平不高以及待遇较差,学校缺少专门的教师教授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学科教师更是严重缺乏。二是有些学校仍旧把重心放在升学率上,重视成绩而忽视心理教育。贫困地区的学校大都没有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也力不从心。三是有些学校及教师教育责任缺失,一些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管理不严、关爱不多,使得留守儿童对学校和老师失去信任,最终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出现。

社会关注欠缺。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非常之大,但目前从社会层面来说,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尚且不够。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割裂了城乡居民的身份自由转变,现有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无法与城市居民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留守儿童和跟随父母进城的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此外,社会缺乏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的组织机构,或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

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要切实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首先,家长要尽可能地改变父母全部外出的打工方式。如果父母因务工不得不和孩子分离,应为孩子选择适合的代理监护人,真正担负起孩子的监护责任。其次,虽然目前通讯工具发达,但家长仍然需要适时返乡,填补孩子感情的空白。再次,父母要与孩子多沟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心理问题堆积。

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个性化成长档案,从整体上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特征,有效地了解其个人兴趣爱好、思想动态及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开展一些具体的活动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便于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及时沟通孩子出现的新问题等,促进父母对孩子的监管与教育。个性化成长档案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比如家庭成员、家庭氛围、父母外出情况、儿童与实际监护人的关系、经济条件、教育方式等;留守儿童自身的基本情况,如身体、性格、爱好等;留守儿童在学校中的各种表现,如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以及其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留守儿童调查类档案、活动类档案等。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学校可开设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课程。心理辅导课程主要以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进行,比如开展留守儿童“手拉手”等多种活动,尽量以角色扮演、游戏或者创设情境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升意志力和自信心,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学会调节并控制自己的情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为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问题。

建立留守儿童寄宿制。寄宿制学校不仅承担了传统学校的教育功能,还能承担起部分家庭的功能。留守儿童在住校期间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外,也能得到老师及时有效的帮助,行为规范受到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生活上与同学朝夕相处、互帮互助,消除孤独感,增强沟通交流能力。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需要政府完善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政策法规,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保护力度,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大学生村官参与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工作。

(作者为安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8YJC7100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臧书起:《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人民论坛》,2014年第29期。

责编/贾娜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贫困地区   留守儿童   心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