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然而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从实践看,疫情或灾害对减贫进程会产生影响,因此要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带来的因疫返贫现象保持足够警惕,并探索因疫返贫的治理之道,从而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脱贫攻坚 因疫返贫 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返贫,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从脱离贫困返回到贫困,一种是从非贫困进入到贫困。返贫主体可能来自村、乡、县等区域,可能是群体或个人。因疫返贫就是指已经脱离贫困的主体因为疫情的影响而重新返回贫困状态,或者是非贫困主体因为疫情的影响而进入贫困状态。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要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返贫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表现和必然要求。因此,当下应该通过采取科学规范的举措预防和控制因疫返贫,从而实现可持续脱贫。
切实将健康因素融入精准扶贫全过程
从健康的角度出发,返贫现象的出现与不健康的个体、不健康的社区紧密相关。当前,亟需切实将健康因素融入精准扶贫全过程,推动全民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健康社区、优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推动全民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所有民众,特别是贫困主体都要将健康摆在重要位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旦贫困主体、脱贫者或低收入者无法保证其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心理压力过大等,就会存在患病风险,并可能受病情影响而返贫,这时就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及时进行干预。总之,不仅要用物质标准衡量其是否贫困,还应将健康标准贯穿于扶贫的全过程,为贫困主体筑牢预防和抵御各类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建设健康社区,培育社会资本。贫困主体的健康权会受到“物质和社会环境,包括饮水和卫生、住房条件、基础设施、交通和城市规划、空气质量和社会资本”等因素影响[1]。健康社区的建立,除了要在物理和自然环境上符合健康标准外,更应该形成包容和谐、互助共享的良好氛围,使每一位社区成员,特别是贫困主体和易返贫主体在受灾或受困时都能第一时间从社区获得帮助。此外,还应该通过社区来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增强社区所有成员抵御风险的能力。
优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保障贫困主体的健康权。此次疫情发生以来,部分地区出现医护人员、药品以及各类生产生活物资短缺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会加重贫困群体的生活困难程度。此外,疫情期间交通出行、生产经营、教学活动受到限制,影响到就医、就业、求学等方面,这些因素叠加起来都可能加大一个家庭的生活困难程度从而导致返贫现象的出现。因此,要优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特别是提升农村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水平,尽快建立起成熟可行的分级诊疗制度,在每个区域配备足够的医疗护理人员,提高对老年人和地方病、慢性病患者等群体的护理照料水平。
以能力提升为中心开展相关惠农行动
依照阿马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可行能力不足,具有相当的脆弱性。而贫困者或低收入者更容易陷入风险,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陷入贫困,“贫穷与落后才是给人类社会与个体生活带来最多风险的根本原因……让人们在风险面前无能为力,更容易受到伤害”[2]。就此次疫情来看,要防止因疫返贫情况的发生,必须开展各类惠农行动,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开展涉农知识培训,增强生计资源的获取能力。疫情期间,交通管制使得很多农民工无法正常外出,收入无法获得保障,出现返贫风险;同时,许多新生代农民工较少具备农业技能,一旦无法外出打工,很快就会陷入贫困。要避免此类返贫现象的出现,各地可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培训,让新生代农民工掌握必备的种植或养殖技术,培养其在本地开展农业生产的能力;疫情结束之后,通过线上和线下等多种渠道、在地和外地等不同形式开展涉农培训,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生计资源获取能力。
开展商业能力培训,挖掘贫困主体的发展潜力。疫情限制了人口流动,但是民众基本的服务需求并不会减少,因此可以通过培训相关的商业能力,避免返贫现象的出现。如,通过推动贫困主体、低收入者或者可能的返贫者学习电子商务技术、汽车驾驶技术、商业采购等知识,从事代购、代销、转运等服务业,增加其收入渠道。还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挖掘贫困主体的谈判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其知识水平,开拓其发展空间。比如,这次疫情期间,沿海发达的江浙、广东等省份解禁后有大量的用工需求,而有些内陆省份却出台严格的限制流出规定。如果能够提高农民工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谈判能力,那么通过及时与当地政府、用工地政府和企业进行良性沟通,他们就可以尽早走上工作岗位。
提高市场开放程度,鼓励贫困农民就地创业。要避免疫情使部分人口返贫,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激励低收入者和可能的返贫者就地创业。比如,鼓励其发展庭院经济、家庭农场等,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稳定他们的生产信心,解除其后顾之忧,并且还可以从税收和支农资金等方面对其进行鼓励和扶持。在疫情期间,这些小的经济体和新经济业态受影响较小,实践证明,它们既可以发展生产、稳定就业,又可以支农惠民、巩固脱贫成果。
创新扶贫方式,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
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国扶贫开发成绩斐然,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创新扶贫方式,以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可持续脱贫。结合此次疫情来看,需要创新完善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劳务输出扶贫和专业性扶贫等方式。
拓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范围。此次疫情期间,来自广大农村和农民的大量农产品,保障了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由此看来,疫情也为农产品的推广提供了契机,对核心产地农产品的集中采购大幅增加。但从扶贫角度来看,如果贫困户或低收入群体生产的农产品不能有效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或者无法快捷地被人们所采购,那么他们就会丧失一部分获利空间,甚至加剧贫困状态。要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需要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要结合历史和地理优势,通过合理设计尽快打造地方特色产品,促进产品规模化发展,通过产品质量保证和电子商务推广建立品牌形象;要提高农民运用电子商务的意识和能力,保证他们能够及时有效地找准市场需求并迅速地将产品变成收入;还要通过合作社等多种方式带动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和低收入者参与电子商务。
创新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一直是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疫情严重影响到旅游扶贫的效益。然而,疫情终会过去,旅游扶贫依然是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方式。具体可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推动旅游扶贫、产业扶贫与电商扶贫协同发展,通过特色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利用互联网将资源变成资产;发展数字旅游业,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发展远程旅游、精细化旅游和订单式旅游,通过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改善旅游体验;并在疫情期间优化旅游产品设计、提升旅游资源质量、储备潜在旅客、提高服务水平,为景区开放做好准备。
畅通劳务输出的渠道。劳务输出对很多贫困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解决地方就业问题。疫情期间,劳务输出在许多省份受到一定的阻碍,特别是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无法外出务工严重降低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很容易导致返贫。因此,农民工所在地政府一方面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结合本地实际,积极与用工地政府沟通,通过合理的方式将农民工尽快输送到用工地;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开拓本地就业市场、鼓励农民工创业等方式留住农民,从而使其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更直接的贡献。
培育专业性扶贫主体。这次疫情检验了社会力量的作用,一些具有扶贫济困职能和作用的组织和个人,如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社会组织,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其的认识;还有一些原本不以扶贫济困为重点的组织和个人,如商业企业、普通民众和商贩,也无怨无悔地参与其中,发光发热。社会力量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疫情激发了社会扶贫济困的内生动力,但是要持续地推动反贫困还应重点培育专业性的扶贫主体。比如,社区志愿者、社工和专业的应急救援、社会救济类社会组织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需加大对这些组织和人员的培育力量,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其发展。
【本文作者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受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项目编号:11YBA332)、“我省加快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ZDB02)资助】
注释
[1]邹艳晖:《国家对公民健康权给付义务的标准》,《兰州学刊》,2015年第9期,第158-163页。
[2]郁乐、孙道进:《风险伦理中的应该与能够:认知局限与道德困境》,《哲学动态》,2014年第7期,第76-82页。
责编:司文君 / 臧雪文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