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戏曲美学的“活态”传承与创新

核心提示: 戏曲艺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表现过程中的写意性体现出了深厚的美学精神。现代戏曲是共通性、时代性以及统一性相结合的全新戏曲创作范式,能够让人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真谛。只有将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与现代视角相结合,才能实现戏曲美学的“活态”传承。

【摘要】戏曲艺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表现过程中的写意性体现出了深厚的美学精神。现代戏曲是共通性、时代性以及统一性相结合的全新戏曲创作范式,能够让人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真谛。只有将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与现代视角相结合,才能实现戏曲美学的“活态”传承。

【关键词】文化自信 戏曲美学 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经过数千年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文化养分以及历史积淀,是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也是走向美好未来、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为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以及科学价值。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戏曲艺术是我国文艺宝库中具有独特品质的宝贵财富,已经成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传统戏曲的美学构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风格

传统戏曲艺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包容了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在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展现华夏文明的独特审美风范。传统戏曲的美学主要体现在表现过程中的写意性。

传统戏曲不似西方戏剧直接对人物的现实动作进行模仿,而是通过音乐、舞蹈等再现人物、意境,呈现美感。比如,京剧大师梅兰芳在创排《天女散花》时,为了演好“天女”这一角色,认真分析借鉴敦煌壁画,把传统壁画的元素应用到剧目所创造的人物身上。梅兰芳大胆创新,把传统戏曲服装的水袖改为两条长绸,用舞动的长绸来表现各类场景。同时,他设计了不同的板式唱腔配合表演。可以说,梅兰芳创造的且唱且舞的“长绸舞”,不仅很好地塑造了天女御风而行的美妙形象,同时也通过清新别致的设计给予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可知,传统戏曲的歌舞设计对于美学构建具有重要的“结构作用”。

传统戏曲的剧目通常是根据神话传说或者历史典故进行再创作的。剧目要根据演员的表演实现意境和身形的结合,进而表现出传统戏曲的美感。在剧场(以前多为戏楼)中用简单的“一桌二椅”来写意化场景,给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从而体现出传统戏曲的美学特质。传统戏曲不仅要通过舞台布置营造意境,还要通过演员对剧目内容的表现实现意境的再构,最后将综合性的舞台呈现交由观众去理解、联想。比如,在京剧《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服饰充分体现了其得宠的地位。在表演过程中,由掩袖而饮过渡到随意而饮的状态表现了杨贵妃失宠之后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无论是戏曲结构还是戏曲语言,意境都是传统审美情趣中较为重要的情态。

总之,传统戏曲美学既是一种审美趣味,也是较为高级的审美期待,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民族性格以及哲学思想范式。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不仅是指表演直接呈现的美感,还反映和表达了很多观众及演员的特定感情、精神追求以及家国情怀。

传统戏曲美学精神的创新发展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戏曲工作者创作出了一大批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时代精神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并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

事实上,现代戏曲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接受,主要是因为其充分吸收了传统戏曲的美学元素,同时又形成了共通性、时代性以及统一性相结合的全新戏曲创作范式,能够让人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真谛。现代戏曲的时代性表现主要是指通过与时代的结合,戏曲能够充分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风格。现代戏曲的统一性表现主要是指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新型的艺术表演形式与传统戏曲美学作用的统一,充分体现了现代戏曲的魅力。让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逐渐进入到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能够增强现代戏曲的吸引力。此外,“高台教化”能够实现艺术展现与道德教化的完美统一。以传统戏曲的方式传递中华传统美德,是戏曲艺术的现代意义。

做好戏曲美学的“活态”传承,是文化自信建设的积极实践

传统戏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方式不仅限于文字、音频、视频等(这些传承方式不能充分体现出传统戏曲独特的美学精神),更应坚持“活态”传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为了更好传承与发展传统戏曲,应将其与时代相结合,进行“活态”传承。

戏曲的“活态”传承是指将传统戏曲与时代相结合,穿插到人们的生活中。这不仅能够使传承方式更为灵活,也能够让传统戏曲广泛传承下去。比如,为了将传统戏曲的影响从封闭的剧场发展到开放的公众传播领域,可以以舞台为核心,借助更多的现代传播手段、先进传播技术进行推广,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只有让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传统戏曲的元素,才能够使传统戏曲真正深入人心。“活态”传承不仅能够让传统戏曲在艺术文化生态保护的大环境中得到整体保护以及持续传承,也能够让普通大众从历史、人文等多种角度去了解传统戏曲。

戏曲艺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研究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可以发现其多元价值,即既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也具有美学价值。美学精神是贯穿于传统戏曲与现代戏曲之间的重要线索,因此应认真赏析、研究。此外,还应发掘、阐释、总结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戏曲美学体系,彰显戏曲演绎世界的独特美学以及戏曲赋予表演个性的内在逻辑。戏曲艺术的当代振兴、戏曲审美风范的当代彰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做好戏曲美学研究和传承工作,使其成为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凝聚力的新动力。

(作者分别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2018年河北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bu2018bs1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邹元江:《梅兰芳的“表情”与“京剧精神”》,《文艺研究》,2009年第2期。

②高小康:《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③沈勇:《在当代传播中‘失真’的中国传统戏剧》,《民族艺术研究》,2015年第5期。

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这样为传统文化“代言”》,新华网,2017年5月29日。

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责编/孙渴 美编/杨玲玲

[责任编辑:张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