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1年以来,中国社会一直沿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判断: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一基本判断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转变。这一转变史无前例,举世瞩目。但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仅仅“站起来、富起来”还不够,还必须“强起来”!它是近代以来一代代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追求。党的十九大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坚定文化自信,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及时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主体是人民,目的是为人民谋幸福。它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更有邓小平“共同富裕”的实践基础,是充分把握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下的非凡科学判断,它必将引领中国人民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这一非凡的科学判断,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优秀基因
古人云:“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与孔子提倡的“仁政”、孟子倡导的“民贵君轻”,反映的都是一种 “民本思想”。人民是国家的基础,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作为富国兴邦的根本。党的十九大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判断,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一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本观。“以民为本”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精髓,他倡导以“柔”“下”之心待民,以百姓之“心”为心。执政者要善于体察民情、与民为善,学习“水”的品德,利于民而不争。党的十九大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定为中国当代的主要矛盾,正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化的民本观。中国共产党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他发蕴于人民,始终与人民血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民本观既是对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也是它生而有之的基础和品格。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勇立潮头、审时度势,继往开来、运筹帷幄,是中国之幸、人民之幸。二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治理观。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皆为道生,道公而无私,他主张以公治国,“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他主张基本的平均,“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损有余而补不足”。党的十九大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定为中国当代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摆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就是现代治理观的问题。从上面老子的言论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方面是“以公治国”的问题。我国正处在一个重大的历史节点上,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使命也好,责任也好,归根到底要由人来推进,要人来制定战略、设定目标、推动工作。这个人或这支队伍,它能否自始至终坚持“以公治国”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五句话、二十个字的“好干部”要求,告诫党员干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其目的就是从上到下贯彻“以公治国”的治理理念。第二个方面是“损余”而“补不足”。用今天的话说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自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贫富矛盾就是社会第一矛盾。中国革命说到底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损余”、“补不足”了一批;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又“损余”、“补不足”了一批,但通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绝对平均主义行不通!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些地方、有些人通过诚实的奋斗先有“余”。通过这些先“余”的地方和先“余”的人来带动和帮助“后余”的地方和“后余”的人,以此彻底解决贫富矛盾。党的十九大充分从历史中汲取营养,用科学的视角去审视国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用更长远的思维去思考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推动党中央基于这一判断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我相信,历史会铭记这一伟大判断创造的福祉和功绩。
二、这一非凡的科学判断,体现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科学社会主义是出发点、是核心部分,哲学和政治经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换句话说,社会主义的最高愿景是共产主义、是人的全面解放,哲学、政治经济学是为达成这一远大目标的策略和方法。马克思恩格斯直接了当地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就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也是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中心任务和最高目标。我们现在正在开创的伟大事业,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就是不断推进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最终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解放。我们现在正开展的理论创新,包括当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发展。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了无数老问题,很难解决,或者说想要解决,但长期解决不了,而新问题又不断涌现。怎么办?党的十九大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定位为基本矛盾,就是抓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突破瓶颈的总开关。牵住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牛鼻子”,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
一是主要矛盾的概括,符合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思克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理论谱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样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既是不忘初心,又是继续前进,是理论不忘本来,又是理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开辟未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孜孜以求、历尽艰险、开拓进取,走过了社会主义摸索期、奠基期,现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时代。主要矛盾也从“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十九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每一次主要矛盾的变化,都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主要矛盾的内涵越来越窄小,外延起来越宽泛的上升,主要矛盾的解决也越来越要有前瞻性系统性。这既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这就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的时候,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和发展并有保障的生活的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的时候,它所要解决的生活需求提高并有尊严的生活的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后,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生活各方面水平和供给质量并从容地生活的问题。这一判断的改变,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符合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二是主要矛盾的概括,符合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主要矛盾,根据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对世情、国情、社情、党情进行科学研究后作出的判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伟大的科学,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的实践到多国的实践,再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开拓性地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为了实践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入手,站在历史方向和前瞻方位进行战略布局和战略安排,以应对时代挑战,破解时代难题。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已经走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回望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时候抓住了主要矛盾,并积极推动主要矛盾的化解,什么时候事业就成功,社会就进步,反之则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始终存在,能否抓住,反映出一个执政党的初心、使命与担当!1978年前后进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破除“两个凡是”最终顺利实现以“阶段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实际就是主要矛盾的重新确定。“文革”十年浩劫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主要矛盾的误判,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我们什么时候正确把握了主要矛盾,政治就清明,经济就发展,文化就繁荣,社会就进步。这无论是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还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的百年探索,都得到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前沿,立足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探索的实际,及时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新的判断,是担当使然、魄力使然,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之幸,也是人民之幸!
三、这一非凡的科学判断,把握了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探索基理
“共同富裕”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邓小平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包括九个方面的基本思想,即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借力量以及祖国统一,这九个方面都衍生自“共同富裕”的理论。但邓小平深刻洞悉由于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同,所实施的战略也有所不同。党的十九大郑重宣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是邓小平“共同富裕”的继承,也是邓小平“共同富裕”的发展。一是基于主要矛盾的判断,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定。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集中力量、聚精会神发展经济。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平均增长率持续在10%左右,2017年我国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大关,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一成绩是基于主要矛盾判断正确的成功。二是基于主要矛盾的判断,把“改革开放”提升为基本国策。闭关锁国建不成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但他同时也强调,“各国的情况不同,政策也应该有些区别。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不是一开了之,不是照搬照抄,是鲁迅的拿来主义。1992年,年近90高龄的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强调“谁不改革,谁就下台。”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面对地大而物不博的现状,不凿破鸿蒙不借世界力量,仅是单打独斗是很难解决当下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点中华民族是有着深刻教训的。三是基于主要矛盾的判断,作出了“三步走”的战略安排。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平等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但是平等不等于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深入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指出平均主义的危害性,根据我国的国情,要先让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合法致富并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后富是手段,目的是共同富裕。在我国现阶段,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生产条件存在很大差别,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劳动者个体差异也很大。在这种条件下,我们不可能实行“同步富裕”,只能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年来的东部大开发、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援疆援藏,以及财政支付的转移,包括现在的精准扶贫,莫不是这些政策的具体体现。共同富裕分“三步走战略”落到实处,第一步在20世纪八十年代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在21世纪的五十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同等水平。从今天的实施情况来看,应该是科学的部署,尽管有些保守,但也是善意的,或者说是难以完全把握的。三步走战略的实施,目前看之所以顺利,关键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准确把握的社会主要矛盾,这个经验值得总结,历史也应该铭记。
四、这一非凡的科学判断,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准确把握社会矛盾运动规律,特别主要矛盾运动规则,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较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主要矛盾把握和解决好,社会就进步,发展就提速,反之则反,甚至可能出现折腾和倒退。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把握,特别是主要矛盾的判断,对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一场考验,更是一场考试。它考验的是初心、担当、气魄与眼光,它考试的是落实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方略部署的勇气、办法和责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世情、党情、国情以对人民的担当、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担当及时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调整完善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从字面看似乎变化不大,但内容和要求却有天壤之别,它是对中国当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和科学应对,坚持这一主要矛盾并始终坚持以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为出发点来推动社会发展,必将开辟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一是这一判断符合矛盾运动规律。矛盾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十九大报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部署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方面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从14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目的就是要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起来致力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以此来推进社会进步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社会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也不同。党的十九大把主要矛盾及时转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充分体现,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是矛盾运动的发展。二是这一判断遵循了人的全面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历史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所需要的条件是联合起来的人占有生产力的总和,使生产力的成果用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消灭私有制,建立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劳动的变换,自由时间增多,等等。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结合国情找到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障碍,制订战略和规划实施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及时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正是这一理论和思想的体现。中国当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表现为: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则表现为:既然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但还有很多方面依然相对落后甚至差距较大,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内容不平衡、群体不平衡客观存在,发展的相对低水平、不稳定、不可续状态客观存在,这些都是要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何谓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不但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也要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他不但要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也要求个人的自由发展。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轻轻松松地实现,但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中心论,把握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运动规律,通过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勠力同心、矢志不渝的努力,我们就一定兑现人民生活从“有保障”到“有尊严”再到“从容地生活”螺旋式上升的承诺,并最终绘就人的全面解放并自由生活的美好蓝图。
“理想在前方,路在脚下”,在当代中国最要紧的是把全党的目标、认知、愿望和行动统一起来,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聚焦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按照两步走的战略安排,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为现实、最为基础,也最为迫切!这既是人民的期盼,也是时代的呐喊,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使命和初心!
作者:许维 湖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