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新闻编辑的职能着力于信息的整合、版面的融合,数据技术的发展将让编辑成为新闻行业中数据技术的主要实践者和应用者。数据技术有助于编辑“把关人”职能的深化,编辑的职能将不只停留在新闻的生产层面,还会不断向传播阶段延伸,逐渐由新闻的生产者转变为新闻的经营者,不断引领新闻业的革新浪潮。
【关键词】数据技术 编辑职能 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信息准确性和传递有效性的提高,纵观过往新闻媒体的变革,编辑的工作由刀笔尺规转移到了软件排版,即由纸质版变为电子版,如今新闻行业又面临新一次变革,即由数据技术所引发的数据化革命。
数据技术驱动的编辑职能革新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概念被人们广为认知。首先,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智能的基础,而智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商业的依托。其次,数据的“据”带有引以为据的意思,具有目的性和指向性,是可以用来证明事物的。这表明数据其实是一种符号,符号就必然具有意义。基于以上两方面阐释,可以给数据下一定义,即数据是可独立于本体之外存在的表意载体。“数据化”是将客观世界的各种对象、现象转变为数据形式的过程。“大数据”是对海量信息的一种描述,今天“大数据”之于人们就像二十多年前的互联网一样,是一个新颖并且重要的概念。大数据的概念是在信息时代这一大背景下诞生的,它与云计算、物联网、5G、区块链等紧密相关。
随着“大数据”概念热的喧嚣退去,数据技术进入应用阶段。不可否认,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会对各行各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新闻业是受数据技术影响的主要行业之一,其中新闻业务将首先迎来挑战与变革。编辑作为最主要的新闻从业群体,将是新闻行业中最先迎接数据技术挑战的人群,受影响程度将会最大,并最终成为新闻行业中数据技术的最主要实践者和应用者。
编辑“把关人”职能的深化
在新闻媒体中,编辑的主要职责就是进行“把关”。作为把关人,编辑决定着哪些新闻可以刊发,刊发的版面和位置;总编和编委决定着哪些新闻应该成为头条。如果说前工业时代是小规模、定制式服务,那么工业革命则把人类带入了大规模、标准化的时代。互联网时代则是定制式与标准化的结合,量产的同时关注个性需求,技术的发展使其得以可能。进入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进行把关的要素应在以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更加关注个体受众的需求。
我国资讯类APP今日头条于2012年8月上线,据腾讯网报道,2018年2月其月活跃用户数已超2.6亿,累计用户数超7亿。截至2017年4月,已有超过60万的组织、机构和个人开设“头条号”。据搜狐网报道,今日头条母公司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已于2018年底完成了40亿美元的融资,公司估值约750亿美元。作为一款新闻客户端,能有如此不菲业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编辑策略的创新。今日头条的编辑策略可用其品牌标语来概括,即“你关心的,才是头条”。其将“受众关注”引入把关标准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新闻资讯,打造属于用户自己的新闻头条。
编辑策略的创新,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今日头条之所以能够进行复杂的个性化资讯推介,主要源于其对数据技术的运用。今日头条运用信息匹配原理,抓取内容数据,通过标签维护和数据挖掘,掌握受众喜好后,为受众分发订制新闻。其抓取内容的来源既有传统媒体、门户网站,也有社交媒体。其推介新闻的标准源自对用户数据的分析,之后根据用户偏好进行推送,可以说今日头条越被使用,就可能越懂用户需求。
大数据时代编辑的“把关”功能并没有改变与弱化,但新闻筛选要素的增加使得编辑把关工作变得更加复杂,需要不断深化。除关注传统的把关要素外,还应更多地考虑受众因素,偏向受众需求。数据技术为此提供了技术保障与支持,数据将成为传统的“新闻媒体立场”“编辑个人新闻价值取向”等主观把关要素外的客观把关依据。这有助于改变传统新闻生产的线性流程模式,改变受众处于新闻传播末端的被动局面,将受众需求提升到新闻生产环节中来,甚至提前到新闻生产的源头位置,这实质上是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移。
编辑“新闻人”角色的延伸
传统新闻编辑的职能主要在信息的整合、版面的融合,编辑在完成稿件的编审工作后,便不再对稿件负责。这些仍停留在新闻的生产阶段,从整个新闻传播的链条看,只属于新闻传播的前端。新闻生产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领域,受众对信息偏好反馈不及时,受众行为数据较难获取,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就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新闻产品的传播力便难以提升。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从技术层面使这一现状得以改善。过去,我们只可以在新闻网站上看到一条新闻的评论数和转发数,如今,微博、微信、各类app的广泛应用,使得受众反馈渠道变得多样,数据监测公司可以时刻监测一条新闻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发展情况。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受众行为数据得以被抓取、统计,从而使新闻媒体关注新闻走向成为可能,这从客观层面保障编辑职能得以延伸。在碎片化时代,受众对信息的实时反馈、社交互动的需求更加强烈,这从主观层面促使编辑职能需要延伸。未来对于新闻传播的要求,是更加关注新闻生产之后的新闻传播与反馈阶段,因此编辑的工作需要适当转型。
2012年12月20日《纽约时报》发布了一则专题报道《雪从天降(Snow Fall)》,在该新闻报道发布后的6天内,它就创造了350万点击量并为《纽约时报》网站带来了290万的访问量,最终这则新闻报道获得了2013年普利策新闻奖中的特稿写作奖。这篇新闻报道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新闻本身的价值因素外,它的传播方式更值得关注。在这则新闻的发布过程中,《纽约时报》优先选择了网络,首先在Twitter(推特)上发布公告,通过社交网络、移动客户端进行推广。发布三天后,该新闻的印刷版才在《纽约时报》上进行刊登并在周末版推出了特别报道,同时还在亚马逊网站上推出了2.99美元的电子书。该报道成为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典范,它的成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开启了一条融合之路。该新闻专题的制作过程也是一次典型的媒介融合尝试,专题编辑与采写记者、摄影摄像师、技术支持人员等的通力合作是促成该报道成功的原因之一。
今日头条和《纽约时报》专题报道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编辑工作的新思路,首先在前期编辑可以根据用户关注度来选题;在新闻制作阶段充分借助数据技术,在内容分析和展现形式上进行创新;在新闻的传播阶段,监测新闻的浏览量,把控新闻传播走向;关注新闻的分享、转发、评论等用户行为数据,并对此进行及时回应,与受众充分互动;同时跟进相关报道,为不同用户推介其感兴趣的新闻。在大数据时代,编辑未来很可能转化成为营销人员,新闻作品就是他们的营销产品,在负责把关、议程设置的同时还要兼顾营销。这种延伸与转变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长久以来由政策和市场主导的传媒行业,将迎来技术引领的变革,技术驱动的新闻业革新浪潮将编辑涌向潮头。伴随着自身职能的深化和延伸,编辑将会成为新闻行业中数据技术的主要应用者,并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大有作为。
(作者分别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博士研究生;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数据应用中的信息流动与伦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9BXW11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②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③韩士皓、彭兰:《融合新闻里程碑之作——普利策新闻奖作品〈雪崩〉解析》,《新闻界》,2014年第3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