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四大“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实践化、客观化为当代中国国情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实践形态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制度保障,我们要不断健全完善这一体系,彰显其在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我们应在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上下功夫。
【关键词】实事求是 发展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思考问题、推动发展都要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情是最重要的实际,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历史积淀与现实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宏观结构与微观要素、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有机统一。
国情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与特征。从新中国建立到实行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国情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主要应从四大“实际”出发,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出发,从与时俱进、引领实践的科学理论出发,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制度保障出发,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实践化、客观化为当代中国国情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条道路
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走什么样的道路至关重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遭列强蹂躏,中国人民在不断的斗争中艰难探索实现人民解放与民族复兴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就是强调中国人民走这条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就是强调这条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改革开放有着自己十分丰富的实践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这个实践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阔步向前。在几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彰显其强大的吸引力和塑造力,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人民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实践化、客观化为当代中国国情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实际出发,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条道路。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适应的道路,它是一条康庄大道,我们坚定道路自信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性质和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个正确方向。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总之,我们在本世纪还要用十几年时间,下世纪还要用三五十年时间,继续向人们证明,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辩证特性决定了它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在这个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使我们的发展道路与初级阶段的国情相适应,使之富有辩证性,这样的辩证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闪耀着唯物辩证法光辉的现实道路,它同任何形而上学思维是不相容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引领实践的科学理论,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实践形态出发
当代中国国情是一个长期历史积淀和实践积累的结果,它是一个动态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个自然历史过程的理论成果,它也是当代中国国情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当代中国国情的认识就失去了灵魂和方向。因此,今天我们从实际出发,就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实践形态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不仅是最为重要的理论现象,更是改天换地的实践进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改造中国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进程中不断发展自身的过程,即理论化中国和中国化理论的动态历史实践过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这个动态历史实践过程的理论成果,这个动态历史实践过程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品格。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必须是发展的,理论上的任何僵化不仅会窒息理论的生机与活力,而且会给实践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秉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它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理论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崭新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发展使当代中国国情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了新的任务和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能够解决新时代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新时代具体实际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邓小平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很朴实的道理,它是一种“管用”的理论,是我们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行动指南。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孕育、发展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又引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这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及其实践伟力是我们坚定理论自信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体,这个有机统一体既是当代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这个有机统一体来认识当代中国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制度保障,是当代中国国情的“有形”内容,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不断健全完善这一体系,彰显其在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的显著优势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始终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使命和追求。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不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范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型标识,是当代中国国情的“有形”内容。
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推进事业发展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区别于剥削阶级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它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它努力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从不谋求任何特殊利益。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做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呢?一靠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二靠建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中,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来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占居特别重要的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与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能割裂两者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可以保证这种统一性。
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科学阐发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多方面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的显著优势,主要包括: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能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根本利益,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人民性和先进性。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表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障国家的繁荣稳定,才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基础和依据。坚定制度自信,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制度比较问题,就是如何比较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问题。我们不能无前提、无原则地认识和评价一种社会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有人鼓吹“全盘西化”,希望用资本主义制度这个“飞来峰”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对这种错误思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鲜明指出这种错误思想的实质与危害,强调“全盘西化”必然损害国家利益,必然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在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上下功夫
一个国家的国情既包括物质方面的状况,又包括精神方面的状况即文化状况。因此,国情不是纯粹的生产力水平,它还包括文化发展水平。这个文化发展水平既包括文化积累的成就,又包括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就没有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起来,伟大梦想引领伟大事业,伟大事业推动实现伟大梦想。在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进程中,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这里的精神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存在文化上的消极现象,这些消极现象对社会发展与进步起着阻碍作用。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在当代中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求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进程中,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需求,特别是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成果,伟大事业和伟大实践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吸引力、推动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坚实的实践支撑和厚实的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的极端重要性,要求我们必须在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力量,在更高文化水平上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就难在不清楚“实际”是什么,“实际”的整体性、历史性和矛盾性常常成为我们正确认识“实际”的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就是当代中国的“实际”,我们要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正确认识这个“实际”。正确认识这个“实际”,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从这个“实际”出发,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才能说我们遵循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作者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
【参考文献】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2016年、2018年。
责编/孙垚 美编/陈琳(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