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学术人生 > 正文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2020年语文学科 高考命题趋势的影响分析

核心提示: 疫情之下,高考考生较之往年稍有紧张,加之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出台,教师、家长、考生均很关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2020年高考语文学科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本文对此从命题灵魂、范围、层次、情景等四个方面,导向性、专业性、公平性、普适性、层次性、选拔性等具体维度作了比较客观的分析。

引言

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外发布,该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成为高考新的指导纲领。

41

一核,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为什么考(目的)

四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考什么(内容)

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型,创新性——怎么考(方式)

此评价体系出台后,对今年语文学科高考命题趋势有哪些影响呢?受中国教师研修网、中国教研网等邀请特谈个人一点初浅看法并将分享于此:

考试,是一种对话,与命题者的人卷对话。高考是评价过去、预估未来的一种方式,他是对考生之前所学的评价,也是对其未来所能承重的相对公平的一种预测。他是一次分水岭,他很严肃,也很庄重。他牵动着千千万万的国人,关乎着万千考生,其使命极其神圣。确定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创新的高考评价体系,由此引导、规范高考命题,这是非常之事。

有人说因为疫情,今年高考不会变化。我认为不会停下变化的脚步。今年的疫情是上天设置的区分度。我用一个词来概括该评价系统对今年高考的影响:“稳中渐变”。

高考评价体系是针对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量身创制的。对于今年的考试来说,是过渡期,稳定中有倾向性,思想上在某些考题上面慢慢的靠近。这种“渐”就如“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见其长”。

下面我从命题的灵魂、范围、层次和手段谈谈可能的渐变”。

“一核”,语文学科高考命题的灵魂。

“四层”,语文学科高考命题的范围。

“四翼”,语文学科高考命题的层次。

情境化,语文学科高考命题的手段。

 

一 、 “一核”是语文学科高考命题的灵魂

一套高考试卷就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神聚。在一套试卷里面,神聚在哪儿呢?

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这里明确了我们需要什么人?我们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是会做人、会做事的人,是会用眼睛看美好,能为家族、国家和世界作出贡献的人。

确定了这个标准,我们才会知道“止于至善”那个至在哪儿?止在何处。

这个核心的灵魂在考卷中可能会怎样体现呢?

我觉得会更加注重“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的巧妙渗透,更加与语文学科本身相融合,体现导向性。这一点具体体现在用文本说话。

关于巧妙这个词,天下事,有意为之,这不能尽其妙。文章是如此,考卷也是如此。如何巧妙呢?我们看看2019年论说类文本选才。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铁凝

为谁创作、为谁立言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前启后之成就》

叶嘉莹

健全才性:博大、均衡与正常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李启容

以人为本,活态传承

 

从这些选文中,可以感受到价值取向的渗入。

再看文学类文本选材:

(理水》

鲁迅

中国脊梁(官员、知识层面)

名家名作

《小步舞》

莫泊桑

艺术人生

外国小说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1979年

农村题材

 

理性思考,辨别思维,立足本地,吸收外来。

我们再看文言文选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司马迁

贾谊——政治家

回归经典

取材多元

正面取向

《史记·商君列传》

司马迁

商鞅——改革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司马迁

吴起——军事家

 

司马迁《史记》,人物列传,这不只是在让考生答题,也让他们感受到中华历史中那些流传千古的伟大人格。这样就能潜移默化的滋养学生的品格,立德树人,就含在这样的文本里。让有意不再直白,而是含蓄的表达,有一种豪华落尽见本真的意味。

不用明说,文本已说。这就是语文卷的立德树人的巧妙渗入。

我选一个材料给大家看看。耶鲁大学图书馆大门上方有一块石刻:

42

石刻上有这样一段文字:

卿兄以人臣大节,独制横流,或俘其谋主,或斩其元恶。当以救兵悬绝,身陷贼庭,旁若无人。历数其罪,手足寄于锋刃,忠义形于颜色。古所未有,朕甚嘉之。

注: 颜真卿撰书《颜氏家庙碑》中唐肃宗皇帝御批褒奖颜氏的一段内容。

这段文字是皇帝的御批,当时国家有难,出现叛乱,颜真卿挺身而出平叛。平叛过程中,他有多位家人被杀害,平叛之后肃宗下了这个御批。大家读完以后请思考回答问题:

1.请用三个词概括“朕甚嘉之”的缘由。

像这样的题可直接从文本中提炼。

我概括的是:有忠义,有担当,有能力。

2.请推测耶鲁大学选刻这段话的三点理由。

这道题,材料内容很短,两题的设置是不是很简单、很明白?国家需要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不是清清楚楚了?

我这样推测:吸收。美国要办世界一流的大学,他必须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第二,他办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为国家培养人才。人才培养做得最好的是哪个国家?中国。所以,树立了一个标杆,就向中国学习。中国是这么培养人的,我们就这样培养人。第三,选文要有代表性。当时中国还是帝制,选一个皇帝的御批是很有代表性的。吸收,树标,代表性。由此,我们会真正的知道:

生活就是教育,一切存在都是素材。

生活就是考题,一切皆可入题。

世事洞明皆考题,人情练达即考卷。

灵魂如此巧妙的嵌入在我们的试卷里面,那命题范围又是如何呢?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