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翼”,语文学科高考命题的层次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怎样在一张高考试卷里面体现出来?我们看一下,高考是用层次说话的。
从知识到常识,从常识到学养,从学养到学识,从而实现高考的公平性和选拔性。这便是高考的层次论。
我们来看试卷:
全国卷层次,分四道大题,每道题分值多少,我们脑子里面要有一个空间的概念。这是平面图,我们来一个空间图,做一个坐标,横坐标是四道题,纵坐标是题号。第一类,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3题,第二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6题,第三类,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7-9题……慢慢的要在脑子里面构架好。
我们来看看命题的层次是怎么体现的。
论述类文本是什么题?选择题。我们首先做题的时候,是不是有点小紧张?刚进考场,这道题基本上是不要费多大脑筋就能做出的。选择题原则上是只要你细心一点就不会出错的。
实用类文本,有选择题,有简答题。这也就是从紧张慢慢趋向于不紧张。其实考试的时候有一点紧张,更能激发你的潜能哦。
等到做文学文本阅读的时候,要么是小说,要么是情境感很强的散文,你的情绪是不是会开始兴奋起来?
再到文言文阅读,是不是平和了一些,舒缓许多?为什么?文言文的考试,都是你平时所学的常识的迁移,他没有什么太多的转化。
再到古诗歌鉴赏,平和是不是又转为兴奋?诗歌鉴赏你按套路答题已经答不出高分,它需要调动你思维深层的潜藏。
兴奋一段之后到名篇名句默写,这道题的设置是要让你再次平和下来,还有一点小小的欣喜,因为你全对,默写没有问题。有些同学说我默写就是有问题,那你就赶快补充,这补充的不是六分,而是你对文本的感悟能力。这六分能够稳拿,前面的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你都可以提高很多,这也就是一种积累的力量。
从论述类到实用类文本,这是第一个平台。这级平台,是不是有三级台阶,是不是层层递进的?
第二个平台,文言文、古诗歌阅读、名句默写,又是三级台阶。此时的情绪,基本上是的稳定、平和的,让你在舒畅的状态之下进行考试。
再到语料题。
语料1,又是选择题,又轻松一下,思考一下。这里的选择题与前面的选择题有不同,是基础知识。
再看语料题2、3,富有挑战意味,能激发你的征服欲。它还是带有创新意味的。一个补充,一个压缩。压缩这种能力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很难的。你不能准确的把握,极快的反应,都不能提炼,都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所以这种看似简单却极富挑战的题会完全的激发你,点燃你的创作激情。于是就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让你达到思维的最佳状态,一气呵成,写成作文。
在这样一套试卷的命题过程中,一道题前后怎样摆,都是有规律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出卷也一样。他根据不同的台阶,设置不同的起伏,这样从心理,从情感,从思维上面来构建,然后形成系统、科学、创新的命题。
有些同学可能会说,命题的人要想这么多吗?是的。命题人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出一套妙卷,富有情趣、理趣、妙趣,让你考完以后“啊,语文太妙了”,酣畅淋漓。
命题人对所有的考生都有一个希望,希望能激发你的潜能,让你充分的全方位的展示你的语文素养、能力,考出你想要的或者说是超常分数来。
命题怎么样能激发你的潜能?怎样能够区分高低呢?
我们来看一道2019年全国卷1诗歌鉴赏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2019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这是题画诗,由画而诗,以诗论画。而题目的要求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这要看出评价,只凭我们套路性的技巧答题是很难得到高分的。
怎么样能得到高分?
我们把最后一句反复读两遍,“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不是有一种熟悉感?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不是有相似的意境?感觉到了,迁移,到这儿你就会理解这首诗。
然后再对关键的词“吟断不相关”解读,把“吟断”弄清楚了,那就没有问题了。吟断,梦断蓝桥的电影,看过吗?梦断天国呢?如果说没有看过,那毛泽东主席的《清平乐 ・ 六盘水》开头的两句诗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望断,直到看不见。明代袁可立“长安擢不远,望断暮云平”。有同学可能会说毛主席的“望断南飞雁”跟“望断暮云平”不是差不多吗?写作就是这样有转化、有借用,还有化用。你把这些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以后,这道题是不是很容易做答?而且是高分,甚至是满分。
我们平时积累的层次是不一样的,理解的层次也不一样。要将表层的一种理解接受能力,转化为一种审视的阐释能力、迁移能力,这就是深层的表达。所以现在的高考命题都会由表层向深层转化。不仅仅是要你讲它怎么写的,它为什么要这么写,你还要来评价。
用层次说话,还可能在命题材料上向各学科延伸,体现那种跨学科的涵盖性。跨学科就更能体现出考生的层次,命题的层次是基于诱发学生积累的层次来做的。
这种涵盖性,看看2019年全国卷1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就明白了:
中国传统音乐的,科技发现的,中外贸易的,这是不是跨学科的?他不是在文学范畴之内了,也不是我们平时在教科书所学的文本的范例了。当然,新课程是各方面都涉及渗透了的,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层次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就是对一句话的理解都分层次,比如《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的理解,无数版本的解释是,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袋扎成的狗,祭祀完了草狗就丢掉了,他说天地不仁爱,对万物就像对待草狗一样不重视。圣人不仁爱,对待百姓,也是像对草狗一样的不看重。
我认为这样还没有理解到《道德经》老子的本意。
老子的本意是怎样的呢?我推测:
这个“不”字在甲骨文里面像花萼,就是一朵花的形状,他通丕,是大的意思。如果我们以甲骨文的意思理解这句话就是:天地大仁,对待万物像对待草狗一样的公平。圣人有大爱,对每一个百姓也是像对待草狗一样的态度。也就是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手心手背都是肉,没有厚薄的。老子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地是公平的,圣人是公平的,没有哪一个偏爱。那如此,高考也是公平的。所以无论疫情怎么样,严重与不严重,都不影响考卷、答题,因为这套试卷本来就是系统的、科学的,而且是创新的,他考的是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和对这个国家的热爱态度。
如此一来,层次是无时不存在的,这种存在是通过情境来展现的。
情境化,是高考命题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