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暴发和扩散,早已存在的排华主义似乎也扩散开来。对于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有所扩散的排华主义,中国需要采用软硬两手策略。排华主义本身不会自然消失,以后还有可能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强化。因此,需要从世界经济政治总体格局的变化来看待排华主义的长期发展,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出发应对排华主义。
【关键词】排华主义 新冠肺炎疫情 文化自信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历史的悲剧不会完全重复,但常常以似曾相见的方式上演。1347年,在金帐汗国的军队攻陷卡法城后,黑死病开始在城中蔓延,城内的意大利商人开始逃回自己的家乡,给欧洲带来了致命的黑死病。很多欧洲人被黑死病蹂躏得丧失了理智,认为这是犹太人造成的,便到处虐待、残杀犹太人,导致数十万犹太人悲惨死亡。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与黑死病不可同日而语,其死亡率很低,但其易感染性和死亡时的痛苦还是容易让人产生恐慌。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暴发和扩散,西方人内心中的反犹主义情结似乎被重新激活,只不过其怨恨和发泄的对象变成了华人。早已存在的排华主义似乎也随着疫情扩散开来。
西方普通民众的排华情绪是否被过分放大
在一些西方国家,尽管民众和媒体出现了一些排华行为和报道,但政客表现得还比较克制,因为与中国展开抗疫合作有利于国家战胜疫情。但有一个国家例外,那就是美国。一些美国政客怀有偏执的自信,他们不在乎中国抗疫经验,并且渲染、指责中国传播病毒。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指责中国提供的数据不完善,给美国防疫增加难度,企图让中国为美国的防控不力“背锅”。美国总统特朗普甚至一度把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对此,人们不禁会思考:这些言论和行为究竟是一种短暂的情绪,会随疫情结束而渐渐消失?还是会对已有的排华主义起到强化作用,从而给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华人带来生存上的不利影响?
当然,我们不能由此夸大西方普通民众的排华情绪。据统计,2012年至2017年,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好感度总体上是上升的。只是近两年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频繁发生以来,西方媒体和政客开始抹黑、污蔑中国。于是,西方社会较低阶级已有的排华情绪似乎找到了更充分的理由。事实上,这是一些西方政客乐于看到的,因为他们成功地转移了国内矛盾,这展现了一些西方统治阶层的集体自私以及保守势力的残酷策略。
美国的犹太人对历史上的命运有着惨痛的记忆,所以对今天华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当新冠肺炎疫情引发排华言行时,他们站了出来。美国犹太人公共事务委员会组织全美74个犹太人组织发出联署信,代表在美国的犹太裔人向美国华人和中国人民表示亲切慰问及坚定支持。信中说:“近日本地及海外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引起的排华情绪令我们深深关注。犹太人从自己的历史中深深了解到这些负面情绪和谣言很容易被煽动成恐慌,令华人变成替罪羊,我们感同身受。我们誓言尽力共同维护华人社区安全,与你们合力打击互联网上的辱华言论及无理指责,并肩共渡时艰。”这种“感同身受”道尽了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结,既表达了对华人的支持,也警告了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
对于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有所扩散的排华主义,中国需要采用软硬两手策略
第一,针对各国因疫情而出现的欺负华人的行为,中国政府要干预,指示驻外机构密切关注,发现一起解决一起,决不能懈怠。
第二,针对西方媒体和政客的污蔑抹黑言论,要予以坚决回击。新冠病毒是全世界的敌人,不存在对国外道歉的问题。相反,中国在疫情抗击中付出极大努力、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这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指出,“现在世界需要中国的经验”,“中国应对大规模的疫情,知道该怎样做,做得非常好,也很愿意帮助其他国家”。
第三,面对国外疫情的暴发,中国人感同身受。中国官方媒体已经对个别贬损国外疫情防控的言论进行了批评管理。中国应在疫后实事求是地总结抗疫经验教训,积极与外国分享抗疫经验,不夸张,不回避。
第四,中国疫情已基本控制住,可以支援他国抗疫。但支援的力度需要注意两个标准:一是疫情严重的程度;二是抗疫资源的稀缺程度。据此,中国为意大利和伊朗提供了大力支援。此后,中国要更多地关注公共卫生体系脆弱国家的疫情,在对方需要的情况下提供必要援助。只要这种援助对该国抗击疫情有所帮助,那必然会得到善意的回应,扭转舆论态势。在中国派出援助专家组和医疗物资后,排华情绪一度强烈的意大利出现舆论反转,媒体上对中国的赞扬和感谢越来越多。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和政治家表达了对中国的支持,并期待与中国进行合作。
排华主义的未来展望:发展自信与文化自信
虽然疫情早期的排华主义有所回落,但排华主义本身不会自然消失,而且以后还有可能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强化。因此,我们需要从世界经济政治总体格局的变化来看待排华主义的长期发展,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出发应对排华主义。
中国的崛起必然给他国带来竞争压力,这是事实,不需要回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不能否认和阻挡的。然而,下面的想法的确是一些西方人潜意识中的惯性逻辑:只有西方世界与非西方世界永远保持不可逾越的发展能级差才是正常的,西方世界处于高能电子层,非西方世界处于低能电子层。但当前中国的发展正在改变这种电子层的能量结构,因而其引发强烈反应是正常的。我们不必因一些国家的排华情绪而在发展上缩手缩脚。相反,只有真正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才能从根本上治疗排华主义。只有电子层结构发生根本改变,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情绪才会在新的系统中稳定下来。
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没有学习西方历史上的掠夺式发展,搞零和博弈。相反,中国力图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让别人获益,实现共赢。因此,对于排华主义,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在继续发展自身的同时,让世界看清楚中国的贡献。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应谨慎应对非西方世界的排华主义。非西方世界的排华主义部分是西方排华主义的溢出效果,部分是对西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历史记忆——担心中国会步西方之后尘。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很好地化解了这种担心,得到了广泛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即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人民一起探索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之路。这条道路可以长期抑制排华主义,原因有四。
第一,它从根本上补救了自由主义世界秩序的根本缺陷,即因个体竞争无序而导致的阶级鸿沟以及因国家竞争无序而导致的民族鸿沟。从中国“天下为公”的理念出发,结合马克思“人类解放”理念而创造性转换出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很好地回答了遭受破坏的世界秩序向何处去的问题。基于“民族”“种族”身份的西方排外主义在这里没有生存空间。
第二,中国深切地理解民族之间的冲突根源于不发展和发展不平衡。因而,中国把发展作为和平的条件,以共同发展促进持久和平。秉持这种理念,中国愿意与各国一起谋划发展,努力让各民族的人民一起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三,中国与各个国家尤其是非西方国家交流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的经验、先富带后富的经验,让发展成果普惠于人民。
第四,中国将经济发展寓于人文发展之中,深刻理解“民心相通”与“共同命运”之间的联系,既密切了中国人与所在地人民的民族感情,又帮助缓和了所在地的阶级矛盾。这也证明:以情养德、以德化人的中国文化正在参与塑造世界新文化。
(作者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比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责编/刁娜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