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冠年华登教坛,二十六载匆匆。任尔东西南北风。拉车勤看路,教途归正宗。脚踏平地望星空,理论实践贯通。为学为道乐其中,矢志做明师,不荒废学生。”
一首《临江仙》浓缩了我前半生的教育生涯。1990年,16岁的我考入北京市第九十三中英语师范班,1993年毕业参加工作,到今年做教师已经26年了。从一名懵懂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和学校的中层干部,经历了磨练、奋斗和求索,还有就是坚持和守望。
不舍求学路 矢志做“明师”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北京各小学陆续开设英语课,急缺专业英语教师,许多学校的英语课都是由非英语专业的教师担任。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海淀区东北部的一所农村小学担任英语教师。那时上英语课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仅凭自己的一腔热情。那时的我就有个心愿,自己何时能做个“明师”,不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虽然不追求做一个声名显赫的教师,但我誓愿做一个明明白白的教师,既能“低头拉车”,又能“抬头看路”。
人大附小英语教师张宏光
因为有了成为“明师”的责任感,我越发感到自身的“先天不足”。因为我是中师毕业,没有上过大学,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理论知识都不够扎实。因此,自从我当教师开始,就走上了漫漫求学之路。首先从学历上进行提升,我参加了当时的小学教师自学考试。三年的自考时光,周末上课,寒暑假备考,一直在学习的路上。我记得有一年寒假考试,正赶上感冒发烧,我还是硬挺着参加了考试。正是凭着这份顽强的毅力,我顺利获得了大专学历。自那以后,我又开始了向大学本科进军。在这期间,由于先前的基础比较薄弱,虽然经历了几番周折,但还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顺利拿到北京教育学院的英语本科学历。进入新世纪后,教师队伍中增加了许多本科生,甚至有的硕士生、博士生也走进了小学的校门。我真的很羡慕他们,同时也感到自身的压力。为了不落在他们后面,做一名合格的当代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在拿到本科文凭后,我又继续瞄准了新的目标——硕士研究生。经过前后三次考试,2013年我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连续利用暑假时间完成课程的学习和考试,2017年上半年经过严格的硕士论文答辩,顺利拿到了首都师范大学在职教育硕士学位。当然,一位教师的学习内容不应该只是学历学习,而应该是方方面面的。我只是把学历学习当成促进自己去学习和读书的手段,因为有考试和写毕业论文的要求,自己就必须要看很多的书,对教育理论有更深入、更细致的理解。
我认为持之以恒的学习是作为“明师”的特质之一。中国美术界领军人物之一吴作人于20世纪50年代作有一幅中国画《扁担箩筐》,画面很简单,只有两个箩筐和一条扁担。其精髓在题跋上:“扁担不长七尺三,箩筐不大柳条编,你甭小看这玩意儿,昨夜担走两座山”。扁担不长,箩筐不大,只因善始善终,日夜兼程,便能开天辟地。这样的愚公之志,正是我二十年来不断追求的写照。心怀学习之信念,使我在“明师”之路上更加坚定而有力量地行走。
深入教学研究 向“明师”出发
2001年,我调到海淀西部的一所小学。刚调入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区级论文评比,居然获得了一等奖。2002年,我参加海淀区“世纪杯”课堂教学竞赛,学校相当重视,我本人全力以赴。记得在备赛期间,我白天上课,晚上备课,吃住在学校。孩子出生,我到医院看了一下,把陪床的任务交给家人,就返回学校上课,期间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记得赛课那天,我信心十足,上课激情满怀,一节课高潮迭起,学生们始终热情似火地跟我呼应。
赛课结果出来后,我的成绩是二等奖,当时有些失望,但冷静下来反思一下,认识到热闹的课不一定就是好课。以后再做教学设计,我就不仅仅是关注课堂表面的热闹,更加注重学生内在的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接下来的几年我频频获奖,曾获得海淀区课堂教学一等奖、海淀区学科带头人课堂展评创新奖、海淀区教学创新奖、海淀区教育系统青年先进工作者、海淀区优秀教师,成为海淀区英语学科带头人、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学员,连续两届被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
“塔高根于基”,作为向“明师”出发的人,我时刻把“高塔”的隐喻作为激励我前进的动力。虽然自己连续十几年被评为学科带头人,但是距离一名学者型、研究型教师的标准还是有很大差距。我必须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守住初心,奋力前行,才能真正符合“明师”的标准。
扎根教育科研 拓宽“明师”之路
2008年,我来到了人大附小。人大附小是名校更是大校,老师们教学水平高,也很敬业,有一个卓越的校长,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学校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区乃至全市的前列。在这样一个集体里,我既感到兴奋又倍感压力,只有让自己的工作更加认真更加严谨才不会在这个团体中掉队。人大附小的学校文化是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在这样的团队里工作,我更深感自身专业素养的欠缺。于是,我制定了自己的专业提升计划,其中一项就是进修教育硕士学位,这个目标在2017年已经实现。2016年末,经过校级竞聘,我被学校任命为英语学科教学主任。2017年6月,我又被学校任命为科研主任,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搞科研的英语人”。
对于英语教学工作,我非常熟悉,可以说是内行,几年来我带领学校魅力语言中心的老师们搞课堂教学改革,搞学业水平测试改革,搞戏剧教学研究,进展都很顺利;英语小妙会、英语课堂四声研讨会等大型活动圆满成功;魅力语言中心有多名教师获得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称号。由本人主持的海淀区十三五教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运用多元智能与学习风格整合策略,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参与度的实践研究”经过三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已经圆满结题。
对于科研主任的角色,我努力尽快适应。两年来,我接受区教科院科研种子教师培训、科研骨干班培训都圆满结业,还被评为海淀区首届优秀教育科研种子教师,在海淀区总结大会上作典型发言。为了让老师们在科研方面快速入门,做课题更加规范,我多次邀请海淀区教科院的专家,为学校教师做论文写作培训、科研课题立项培训。组织老师们参加市区级论文评比,在海淀区各校中上交篇数最多。积极帮助老师们申报区级课题立项,每一篇开题报告都认真审阅修改,老师们反映收获很大。同时,作为学校行政干部还参与组织学校大型科研会议、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六年级毕业课程。近两年参与北京市课程优秀成果申报,北京市评价先进校申报、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都取得了优秀成绩。特别是我校获得北京市2017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是人大附小教育科研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修行贵遇明师。明师者,道圆德满之师,和光同尘,外则浑然无迹,胸中可罗天地也。抑或仙风道骨,习俗与世俗迥异,初看不近人情事理,细思却合道情道理。”从教26年,经过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不断钻研和提升自我,我认为自己正走在“明师”路上。面对未来的发展,我愿意同人大附小一起,在“明师”路上继续书写奋斗的诗篇!
(作者为人大附小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