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以科技创新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科技成为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因此,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激发创新活力;以科技支撑为纽带转变治理方式,激发治理效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科技创新 社会治理 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着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与近代科学技术相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表现出一系列新特征、新趋势,对世界格局、时代主题、社会治理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和叠加。

当前,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创新发展和社会应用突飞猛进,正在给社会治理的内涵、体系、方式及能力带来创造性变革。科技发展推动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变革,同时也给社会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人类从农耕文明到今天的智能时代,都是以新工具的出现为时代标志的。科技进步提供了社会治理的基本框架、机制及结构,并引导着社会治理走向新方向。置身于人工智能时代,找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历史坐标、洞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代交汇、把握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未来趋向,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技术路径,不仅推进了技术工具的进步,其所蕴含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也在塑造着公众气质和社会治理的新实现方式。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全球化、第四次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三重叠加”的历史交汇期,社会治理领域对科技的需求具有历史必然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社会治理智能化、社会治理的科技支撑一直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要议题。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首次提出“社会治理智能化”。2016年10月,工信部出台《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将区块链定位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技术手段。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将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对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智能化”成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各地也开始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的智能化路径。2019年11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中,进一步增加“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科技支撑”正式进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

总体上来看,科技创新进入社会治理领域是对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技术回应。应充分挖掘和发挥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的非制度性因素对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用。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社会治理现代化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中后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经济发展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科技创新由“跟跑者”走向“引领者”、产业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近年来,我国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纽带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战略支撑。

新科技革命从深层次上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国家治理新领域、重塑社会治理新格局。作为一种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治理是对多元行为体、多种力量的综合应用,依靠的是参与者的“对话”“共识”及“联合行动”。中国正在进入前所未有的“社会话语”(Social Discourse)时代 ,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技术应用场景地和网络话语场所中心。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变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也开始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党和国家把科技创新放在社会治理现代化重要位置,是我国一贯重视科技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政策逻辑的必然延伸。科技治理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科技能否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支撑、提供多大支撑。科技既是执行政策的方式,也是制定政策的工具,还是理解政策的基础。通过科技可以更好地理解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可以让社会成员更有效地参与到治理体系之中,并且支持政府做出更为科学的政策 。没有互联网思维、数字化思维,就无法理解今天的数字政府以及数字政府背后的治理含义;公众与政策制定者之间对于科技理解的分歧,也是今天治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一定意义上,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科技治理理念、治理逻辑现代化的过程。

21世纪人类在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材料工程、信息技术等新兴学科群上的突破必将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等方面中引发“化学反应”,进而深度和加速推进治理现代化进程。在治理主体方面,新兴科技既使得更多行为体参与到治理之中,丰富治理的内容,也在不断变换治理与被治理双方的角色。科技不仅会为“公众赋能”,也为“社区赋权”。新兴科技为公众“赋能”将会让更多的主体有能力参与到治理之中,从而丰富治理的内涵;新兴科技为社区赋权将会改善社区生活质量,增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制度层面有效促进公众参与。

当然,新兴科技在带来了新的社会治理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争议与张力。在人类、人造物与外太空尚未有物理接触之时,不会想到今天地球上的人会因为近地轨道上的废置物而产生国际社会争端;在社会空间理论诞生之初,也不会预测到当前网络空间中新的社群问题。从新治理意义上讲,新兴科技在不断转变着“治理”与“被治理”的关系,致力于消除治理中的管理内涵。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原来针对人工智能的问题进行立法,而现在又依靠人工智能进行智能审判。现代性技术的自反性不只是在技术领域展现出来,也在治理领域展现出来。通过科技赋能,社会治理主体的固化现象在逐步消除;进行治理、参与治理的主体,也同时在被其他主体、程序、他者所治理,新兴科技革命无疑进一步推进了现代治理扁平结构的形成和拓展。

在治理方式方面,新兴科技既提供了更加多样化、专业化的治理工具,也在塑造着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方式。不论是乡村治理中的移动设备,还是城市治理中的数字信息一体化智慧方案;不论是健康治理中新生命技术的植入,还是环境治理中新材料技术的使用,新兴科技在不断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手段,这种手段越来越具有变革性、颠覆性。这种技术发展趋势给社会成员之间的治理关系上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一成不变、相对稳定的技术工具所带来的一成不变的、传统的交往方式在不断被更新,治理者面对的内容也会因为治理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统计年报上对社会的描述,与大数据对社会的描述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传统人际交往中的个人身份,与生物计量学中的技术自我也不尽相同。社会交往的双方都在飞速地更新对方的形象与信息,而治理的方式也会随着这种更新而转向更先进的工具。

扎根中国大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中国实践

新科技革命开启了社会治理的“智治”时代,科技不仅“赋权”公众,开启公众参与的全新话语时代,还“赋能”公众,扩大公众的参与渠道、开发和提升了公众的参与能力。科技支撑可以解决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公众参与的规模不足、时间缺失和空间阻隔等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目标。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科技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是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渠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持续深入带来了科技创新及其社会应用的勃兴,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弥补了社会治理制度化渠道的短板,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高效率、高参与、高质量的解决方案。

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国情差异,中国东西部、南北部区域发展差异也很大,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旧突出。社会治理现代化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型, 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具体推进中应当“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应当扎根中国大地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为各个地区的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更多空间和可能性。在此过程中,如何避免过多的趋同性,让每个地方找准并探索出适合本地社会治理的“地方性经验”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课题“‘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应对研究”(项目编号:18VDL01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9年11月5日。

[3]谢志强:《科技创新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学习时报》,2020年1月10日。

[4]韦玉潇:《科技为社会治理体系提质增效》,《学习时报》,2020年1月15日。

责编:贺胜兰 / 董 楠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uoti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