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诚信文化建设与社区治理存在显著的互动逻辑。诚信文化建设是社区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形态,能够促进社区治理的提升优化;社区治理助推诚信文化建设的实施。两者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能够有效促进社区治理目标的实现,协同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诚信文化 道德 社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诚信文化建设是调和社会矛盾、平衡多元利益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成为社会治理的创新范式。社区作为重要的基层组织,是诚信文化建设的关键场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新战略新要求,指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机制。”因此,要促进诚信文化建设与社区治理在交互融合下创新发展,将诚信文化建设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途径,以社区治理助推诚信文化建设,形成多元化社会共治局面,协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互动的逻辑起点:诚信文化的治理属性
诚信文化建设能够与社区治理形成互动,是基于诚信文化的治理向度。诚信文化作为一种道德文化,是一种具有引导、激励和凝聚作用的社会力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与经济交往中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之一,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当代的诚信文化基于道德隐性张力与文化隐性权力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这种隐性的张力和权力延伸出诚信文化的治理属性。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存在潜在的诚信意识,这是由于道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现实利益冲突与实践,是不会发生诚信危机与诚信问题的,此时的诚信处于一种潜状态,这种潜状态的诚信放在社会中考虑就作为潜在的隐性张力。这种具有道德属性的隐性张力达到一定规模,能够发挥诚信文化的社会整合功效,促使社会中的交往与合作更加顺畅,有力调节社会关系。
诚信文化在具有道德的隐性张力的同时,也具有文化的隐性权力。文化是一种整体社会生活世界的呈现形态,诚信文化是这种呈现形态的文化形态。人们在社会共同体中进行交往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构建文化,形成固定的文化观,并随着意识惯性不断强化这种文化观,形成表达这种文化意义的道德观念与规范制度。诚信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观念中形成,并附之相关的诚信观念、诚信思想、诚信制度等内容。诚信文化可以转化为整合社会的话语与论证体系,产生影响力与认同力,并以一种潜在的隐性权力存在。这种隐性权力弥散在整个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社会稳定的内在软权力,展现文化本性与社会意志。因此,有必要通过诚信文化建设,发挥道德与文化的属性功能对社会秩序进行调节和整合,发挥社会治理的功效。
诚信文化确定了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定位,同时划定了人的权利与义务范围,有利于从根本上调整人的生活。诚信文化培育群体形成诚信意识与诚信观念,以潜在的意识形态保证公共生活,并指向一个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公共生活的有序。在实现有序的公共生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与优化治理路径,以诚信文化作为治理的工具与对象,发挥效能、产生影响,规导社区居民的行为,解决诚信问题,促进社区和谐、有序发展。
互动的表征:诚信文化建设促进社区治理的提升优化,社区治理助推诚信文化建设的实施
将诚信文化作为社区治理的对象与工具,能够有力地解决基层社会的矛盾,协调基层社会关系,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一方面,诚信文化建设提供社区治理的动力与活力。强化诚信文化建设,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诚信氛围,有利于激发社会创造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社区居民在诚信原则下进行交往,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摩擦,节约时间成本、提高交往效率,有效促进社区居民人际关系的协调,提升社区的凝聚力,这就为社区治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诚信文化建设缓解社区治理的矛盾与冲突。诚信文化建设对于增强个人的诚信意识与社会组织的诚信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社会活动的各类主体会自发、自觉地按照诚信原则进行社会交往,规范自身行为。社区治理矛盾与冲突难以避免,而配合国家和地区层面的诚信制度与社会信用体系,能够加大对失信者的违约成本与惩戒力度,可以有力化解各种矛盾与冲突。
社区治理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社区诚信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我国社区不是基于社区居民的交往关系形成的,主要受到地域环境的制约。这种社区属性导致治理的复杂性增强,不稳定性因素随之增多。因此,要通过实施运用具体的社区治理方式或治理途径最终达成社区居民的规范行为,即通过协调关系、解决问题、化解风险、维护秩序、激发活力,促进社区居民形成契约意识,普及诚信观念,形成适用的制度、契约规范,防范和化解社区治理风险,形成良好的社区诚信氛围,激发社区活力。同时,社区治理也助推诚信文化建设的多元协同参与。基层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使得社区居民个人有权利参与到治理实践中,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通过社区居民的协商合作、协同互动、协作共建建立起对共同目标的认同,并在多元协同的前提下采取共同行动参与社区治理。在政府主导的社区诚信文化建设中,社区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理性协商、互惠互利、责任共担,进一步推动了社区诚信文化建设的纵深发展。
互动的着力点:以诚信促治理,以治理筑诚信
在遵循各自内在逻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升诚信文化建设与社区治理的耦合程度与互动质量,将二者的效力发挥出来,以诚信促治理,以治理筑诚信。
遵循社区治理的基本格局。社区治理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本格局为遵循,要求充分利用社区优势、整合社区资源,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诚信文化建设中,促进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和治理效果的显现。社区具有多元性、复杂性特征,因此,对社区开展诚信文化建设,应进行精准化的规划实施,社区内所有部门、行业、成员都应纳入并参与诚信文化建设,齐抓共管做好组织实施和督促落实工作,形成社区街道党委和文明委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格局。要实施相关的奖惩措施,以维护社区治理成果,使社区居民更多受益。
健全诚信文化建设的保障制度。国家从宏观层面对诚信文化建设与社区治理作了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指导文件,比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等。但是,国家在诚信制度建设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全国性专门的诚信法律尚未出台。同时,诚信文化建设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诚信道德教育与诚信制度建设相辅相成。要通过强有力的法律建设与制度建设,营造浓厚的诚信文化氛围,让人们在社区治理中形成诚信意识,促进社区健康、有序发展。要推动社区诚信建设与业务工作、诚信教育与管理举措融为一体。
创新社区治理的模式实践。通过创新治理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社区治理中,推进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推进社区治理向信息化、精准化、精细化发展,也就是说,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诚信文化建设,能够创新社区治理途径,让诚信文化的功效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通过对社区居民、商铺等的诚信数据采集、分析、评估和管理,建立诚信建设数据管理平台,推动诚信建设数字化进程,使诚信文化建设迈上制度化常态化轨道。通过设立电子诚信档案,配套相关的诚信个人联合奖惩机制,对诚信典型提供辖区内的便利服务。
(作者分别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教授、博导;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林兴岚:《当代诚信文化建设的实践性思考》,《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②李山:《社区文化治理的理论逻辑与行动路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责编/张忠华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