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疫情带来的双面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理顺八对关系: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民生急需并重;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岗位并联;高端行业与基础行业并举;主流职业与非主流职业并列;城镇化与逆城镇化走向并行;多地区择业并进;实体与虚拟行业并拢;国内就业与海外就业并存。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政策 调控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空前压力。在这个特殊的“金三银四”招聘季,作为“六稳”之首的稳就业持续升温,强化版新政密集而至,千万网络招聘行动火热启动。连日来,中央部门频频发文发声,部署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在此基础上,如何有效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依然需要深入探讨。高校毕业生能否就业,从根本上取决于需求与供给矛盾的平衡,这是研判现实的重要逻辑起点。
疫情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双面影响,挑战与机遇同在
2020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大学生考研人数从2018年的238万猛增至2020年的341万;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抛下创业激情,选择保守性就业,其中,体制内就业趋向明显回潮,2019年公务员考试空前火爆,报考人数再创新高。据统计,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较2019年同比增长40万人。考虑到2019年尚未就业的存量,以及就业岗位减少的事实,本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巨大,形势极其严峻。
毋庸置疑,疫情导致就业岗位锐减。首先,作为提供就业的主体,不少中小微企业面临产品需求萎缩、生产活动停滞、复工复产困难和经营资金短缺等问题。这场突发的危机不仅给现有医疗体系带来极大冲击,也给其他行业带来空前挑战,除医疗物资供应、生活必需品保障、物流快递业等少数单位超预期高效运转外,相当一部分单位陷于停产、歇业甚至隐形倒闭状态,其中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面临的压力更是始料未及,这使得众多高校毕业生无业可就。其次,就业招聘活动暂缓开展。高校纷纷将开学、考研复试和专升本考试等时间推迟,客观上打乱了毕业生的就业和升学计划。面对“史上最难毕业季”的艰难选择,高校毕业生当何去何从?显然,经济社会趋向复苏和就业市场回归正常,还需经历一段缓冲时间和渐进过程。
疫情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立足逆向思维,危机亦即转机。尽管疫情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委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广大民众一呼百应、携手抗“疫”、共克时艰,不仅高效地控制了疫情蔓延,还为多地区、多行业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带来了动力、创造了契机。例如,由防疫物资衍生的战略性和上游产业如日方升,生物制药和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的作用高度彰显,非主流新兴行业异军突起,中西部地区召唤返乡人员本地就业创业,基于防疫的非接触式虚拟行业生机勃勃,围绕中心城市和都市圈产生的逆城镇化行业别开生面,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整体工作面夯实了基础。
此外,我国大疫当前献大义,从2月27日向伊朗派出首支医疗专家组以来,中国已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柬埔寨5个国家派出7批医疗专家组,这些“逆行者”每一次出征,都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热烈的欢迎,这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为此,我们既要主动回应国内复工复产后各行各业的岗位需求,把握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的良好发展势头;也要借机回应世界各国对我国在承担国际公共事务中的期盼。这对于拉动海外就业市场扩容、促进我国高校毕业生隐性就业无疑是一次重要机遇。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调控重点:处理好八对关系
就业调控的根本在于调整用人市场供求关系,理应将重点放在改进职位结构、创设就业岗位上,以多侧面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帮助其实现“顺利毕业,尽早就业”。与此相应,要求我们处理好下列八对关系。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民生急需并重,强化就业对稳大局与保民生的协调作用。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保障社会民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调控的首要任务。应坚定不移地立足制度自信,积极营造平稳的就业氛围,降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在面向国家战略上,正视新动能发展和传统动能改造升级中蕴含的大量就业机会,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考虑国家战略所需学科、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专业等因素,重视研究生和专升本扩招的高校和专业,鼓励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等,加强人才储备。在保障民生岗位上,坚持实施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项目等政策;扩大教育、预防医学、应急管理、养老服务等领域的招聘;同时,扩大幼儿园和高中教师招聘规模等,确保稳大局与保民生岗位的协调。
坚持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岗位并联,关注就业的两极发展趋势与整体链接效应。巩固和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关键在于处理好上下游产业关系,抓好就业岗位的两极延伸,使上游与下游产业共生共存、互助互赢,确保各产业领域均有稳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产力,健全现代化产业链条。多数国有企业在产业链中位居上游,如粮食、石油等行业扮演着国计民生保障的原材料供应角色,在吸纳大学生就业中可再次承担责任。下游的来料加工、医疗防护、物流快递等中小企业也应借疫情防控东风,积极增设各种岗位,面向高校扩大招用一批,间接支持创业带动一批。在上下游产业岗位联动上,政府一方面发动大型国有企业开展招聘;另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产业链下游的企业吸纳毕业生,积极处理好上下游产业的岗位关系,充分发挥各生产阶段岗位的链接效应。这既有利于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又有利于促进上下游产业的呼应与对接,形成健康的产业结构和良性的产业循环系统。
坚持高端行业与基础行业并举,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引领就业工作健康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不仅立足于特殊时期的需求,更要统筹谋划,处理好现实与未来的关系。疫情之下,让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生物制药和基因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开发、军事工程等领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意识到培养优秀高尖端人才在国家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目前,我国高精尖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事务多、压力大,多数重点研究岗位需要增设助理、博士后,这既可减轻专家学者的日常工作负担,还可加强关键人才培养的衔接性和可持续性。当然,基础行业发展同样不容忽视,要鼓励毕业生克服好高骛远心态,引导他们到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以及民生急需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就业创业。高端行业与基础行业间的关系同国家战略与民生急需领域的关系一脉相承,均是基于大局意识、未来意识开展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调整。
坚持主流职业与非主流职业并列,加大就业岗位双向拓展的合理配置。当前,主流职业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保有大量的就业岗位,需要产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来充实。高校所培养的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教育、文学、农业、工业、科技、医疗、军事、管理、艺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都适宜于相应的主流职业岗位。而非主流职业多为新兴职业,如电竞顾问、轰趴管家、育婴师、非遗菜系传承人、宠物训练师、线上餐厅装修师、民宿房东、密室剧本设计师、宠物摄影师、旅拍策划师、植发医生等。一方面应维护传统职业行业的地位,继承和发展传统行业,形成大量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开发新岗位、形成新业态。当然,在新旧行业之间也有产业融合的问题,如生物芯片、纳米电子、三网融合等新型产业,这些产业专业性高、技能交叉、任职条件严苛、胜任者偏少,可适当降低门槛,选聘相近专业人员,并采取边工作边培养方式促其成长。
坚持城镇化与逆城镇化走向并行,推动个性化生活就业新风潮。当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于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也是一个契机。城镇化率代表了地方产业发展水平,也反映了人口聚集速度与方向,是地方公共服务、资源利用及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应鼓励各地围绕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吸引更多企业与产业,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同时,疫情过后,大众的生活格调发生微妙变化,个性化色彩愈发浓厚,部分市民反而更加向往农村生活,一定程度上可能推动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理念。逆城镇化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绿色蔬菜种植、禽畜养殖、医疗保险、民宿服务、休闲旅游等产业方兴未艾,亦更需要专业化人才的介入,岗位需求量大增,势必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要选择。在城镇化与逆城镇化并行推进中,抓住生活化就业缝隙,支持高校毕业生走进乡村、向基层一线流动。
坚持东部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择业并进,凸显就业的地域分布特征及拉动功能。利用地域发展差异发挥辐射功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从静态角度看,东部地区岗位趋向饱和,但从动态角度看,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形成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极;西部大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长江中游经济带建设,激活了经济发展潜力,就业岗位增幅不断加大,拉动了经济的内延引擎。综合此前出台的相关政策,一方面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东部建设,另一方面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东北地区就业,无疑可消解东部发达地区就业压力偏大的问题。另外,在东部向中西部爆发式延伸颇受重视的同时,向深远海延伸的方向也应得到加强,如海洋矿产资源探测、海岛吹填工程、海洋旅游、海洋军事拓展、大洋生态等领域发展愈发必要,因此,应利用海洋领域的新发展新需求所产生的人才缺口,多侧面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坚持实体与虚拟行业并拢,重视就业的岗位属性辨识,推动就业结构虚实结合。比较而言,实体经济务实尚本,虚拟经济劲头十足,二者各有千秋。为此,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渐趋合拢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拥有不同的产业结构,提供了不同的就业岗位,需要重视就业岗位的属性辨识与正向引导,尤其应理清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2020年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16个新职业,多与网络有关或带有部分虚拟特征,包括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网约配送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电气电子产品环保检测员、全媒体运营师、无人机装调检修工等。当下虚体经济有泛滥之势,亟需理性看待高校毕业生就业中舍本逐末、弃实就虚的问题;也要以实为先、虚实兼顾,鼓励实体经济岗位适当增加虚拟色彩、支持虚拟经济岗位强化实体属性,理性引导就业走向。
坚持国内就业与海外就业市场并存,助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就国内的人员选聘而言,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我国形成了诸多后发优势行业,如航空航天、舰船科技等,需重点巩固,强力扶持,使其成为就业的关键领域。就国际输出与岗位选聘而言,我国的5G通讯、高铁、核电、桥梁工程等先后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巨大转变,迎来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市场潜能,在专业技术人员劳务输出上有广阔的空间和可观的需求,相应的服务岗位、关联岗位、陪伴岗位也与日俱增。此外,经过疫情大考,我们在国际公共卫生合作、文化交流、在线教育服务、海洋作业等方面也逐渐赢得了更多海外信任。因此,应当既注重国内传统与优势行业的人才选聘,又更加自信地看待国际人才市场,兼顾海外就业,特别要选拔政治觉悟高、专业能力强、文化底蕴厚、交流能力突出的青年代表国家到海外就业。
(作者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强化版稳就业新政密集而至,更针对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中国青年网,2020年3月24日。
②《“中国经验”行之有效 愿意继续与国际社会分享》,人民网,2020年3月26日。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琳(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