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战“疫”说理】我国科技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效显著

微信图片_20200226125242

我国正处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时期。COVID-19作为人类未知的新病原体,具有科学未知性、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如果客观进行历时性分析,不难发现十七年来我国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科技支撑方面,已经发生了许多重大改变,在许多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弱到强的历史性重大变革。一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法规及预案从无到有。我国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及科技预案,各省市自治区也先后制定、实施了地方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科技预案。二是政府增加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科技投入。长期支持传染病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建立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重点建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重点建设P3实验室和P4实验室等大科学设施。三是大力倡导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创新协作。积极推进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跨部门、跨学科协同创新,先后构建了一系列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四是不断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及区域创新体系。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各省市自治区制定、实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市自治区及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五是重视发挥科技创新的社会功能。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在我国全面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积极推进科技在各行各业的重要支撑作用。六是实施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和品牌战略。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努力提升中国标准水平技术标准建设。七是科学普及持续向前推进。明确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全民性科学普及活动常态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如此等等,十七年来科技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众多变化有目共睹。

十七年来,我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在“武汉保卫战”中,现代科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Y-20等大型运输机群实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抗疫物资的快速投送;在短时间内完成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及病毒检测分离,并提供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不断更新诊疗方案版本;大数据“防疫地图”能够实时动态更新,实现从静态数据向动态数据快速转换;高精度、自适应、高性能红外热成像测温告警系统,实现面向大众的多人同时高效精确检疫监测;人工智能影像评价系统和5G远程医疗系统,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诊断效率大大提高;云计算、智能机器人及无人机技术的应急应用,提高了防疫消毒及监测效率;武汉方舱医院建设及运行模式,开创了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途径;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微信、短信等视频和音频功能,不仅能及时传播政府权威抗疫信息,有助于抗疫时期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信息沟通,而且能实现亲朋好友乃至陌生人在非常时期的广泛联系和相互帮助。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我国运用空间大数据和AI位置智能技术建立应急公共平台,利用位置大数据回溯历史轨迹,寻找病毒感染者紧密接触人群,预测疫情高危传播区域,进行人群预警、接触预警等风险预警精确提示,协助分析病毒传播动力模型,为国家及地方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科学决策支持。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国迅速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组织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并取得积极进展;国家新冠肺炎药品医疗器械应急平台紧急运行,核酸及抗体检测试剂、中西医药物、疫苗的研发筛选不断向前推进……显而易见,这些科技应急响应及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为我们取得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来看,特别是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科技支撑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更加凸显。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李 光: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