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5月6日召开会议,研究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会议要求,要坚持预防为主,创新爱国卫生运动的方式方法,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当前,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国内防止疫情反弹的复杂性也在增加。因此,我们决不能有丝毫松懈和侥幸心理,要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进乡村环境整治,找差距、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补齐思想认识短板。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指引着行动的方向。部分乡村干部和群众对环境整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被动接受、应付检查验收心态,工作激情不高、消极厌战。因此,推进乡村环境整治,首先要补齐认识短板。第一,提高思想认识。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既要在疫情防控期间整治,还要在疫情结束后进一步强化,保持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常态化。在全民战“疫”背景下,一手抓乡村疫情防控,一手抓环境卫生整治,就是为了夺取疫情防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双胜利,建设美丽乡村,干干净净迎小康。第二,培育健康卫生理念。在乡村环境整治问题上,存在重视污水处理站和厕所项目等硬件建设,忽视文明健康、绿色环保意识等软件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重点在‘防’。”“要发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要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将乡村环境整治与疫情防控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接受能力,借助广播电视、微信群、QQ群、抖音等新媒体,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环境知识、病毒传染与预防知识,做到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着重引导农民树立健康卫生理念,养成勤洗手、讲卫生、不吃野味等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增强环保意识,提升自防自控能力,营造干净、卫生的家庭生活环境。第三,树立依靠群众理念。乡村环境整治是手段,服务农民群众是目的。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群众、美化环境、改善民生,要牢固树立依靠群众理念,广泛动员并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抓整治,把乡村基层组织单一推动变为乡村全社会共同行动;要把环境卫生整治目的放到改善环境卫生、服务群众上来,提高农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
形成环境整治合力。乡村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农民群众和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激发乡村环境整治内生动力,形成乡村环境整治合力,才能真正祛“顽疾”,赢民心,见效果。第一,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三个方面。农民群众既是乡村的主人,又是环境整治的主体,还是美丽乡村的受益主体。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满足农民群众合理利益诉求,集中农民群众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第二,修订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村级管理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有助于增强农民的自治意识和自律意识。修订村规民约,要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注重把环境卫生、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农民应自觉打扫屋内屋外、房前房后卫生。村委会与农民家庭签订环境卫生责任书,明确农民家庭“门前三包”责任和环境卫生指标,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意识。第三,动员乡村社会各方力量。要积极动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新乡贤等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整治,激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乡贤能人的活力,乡村社会各方力量协同配合,形成推进乡村环境整治的合力。第四,营造良好环境整治氛围。乡村基层政府和村“两委”应经常组织开展环境卫生讲座,宣传普及环境卫生知识、垃圾处理知识,传播文明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让农民群众掌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流程和基本要求;定期动员组织农民群众参加乡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使农民群众在参与活动中教育自己,逐渐认识到环境整治的重要性,从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环境卫生整治氛围。第五,建立乡村环卫保洁队伍。重点在相对稳定、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中选择乡村保洁员,其劳动报酬来源可以是乡村基层政府拨一点、集体出一点、农民交一点,让保洁员安心做好环境卫生工作。
抓住重点场所。推进乡村环境整治,既要全面,更要抓住重点场所。第一,乡村集市或农贸市场。乡村集市或农贸市场是农民群众购买生产生活用品的主要场所,具有人员密集、流量大、商品种类多和来源渠道复杂等特点,容易滋生各种病菌。因此,进一步加强乡村集市或农贸市场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尤为重要。要健全乡村集市或农贸市场环境管理制度,规范市场分区,摊位布局合理,商品摆放整齐;全面落实清扫保洁制度,配齐环卫设施,提高集市或市场的清扫和消毒频率,全面彻底清理卫生死角,严格禁止乱堆乱放杂物、乱扔垃圾,营造干净卫生的良好购物环境;完善病媒生物防控机制,定期开展灭鼠、灭蚊蝇、灭蟑螂活动,做好记录备查;加强市场从业人员培训,严格卫生检疫检查,确保制作食品原料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第二,乡村公厕和污水垃圾。小厕所,大民生。要加快推进乡村“厕所革命”,将农村公共厕所建设、改造、提升等工作落到实处,采取农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宣传普及环境卫生知识、病毒传染及预防知识,建立健全乡村公厕所管护制度,引导村民养成正确如厕习惯。抓好乡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对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场所、运输工具、环卫设施设备开展清洗消毒工作,真正做到“扫干净、转运走、处理掉、保持住”,铲除病毒滋生和传播土壤。
建立完善保障机制。推进乡村环境整治,需要建立完善环境整治保障机制,健全监督考评。第一,加强组织领导。乡村基层党组织承担领导责任,基层政府承担主导责任,尤其需要落实乡村基层组织环境整治主体责任。实行乡村基层组织“一把手”负责制,增强执行力,要建立乡、村、组三级联动组织机构,每一级都有领导责任人、承办人,明确每个承办人的责任区域。第二,健全科学规划。乡村环境设施建设规划,要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经过农民群众广泛协商讨论,制定科学合理的垃圾池规划和垃圾清运方式。乡村环境设施建设规划要统筹考虑污水排放、家畜饲养和杂物堆放等实际问题,既要科学设置,又能够整洁美观。第三,整合项目资金,弥补乡村环境整治资金短板。发挥项目资金在环境整治中的作用,统筹涉农项目资金,优化资金分配方案,注重乡村环境整治项目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田改造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要建立环境整治经费保障机制,创新经费投入方式。地方政府要增加乡村环境整治经费投入,将环境整治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逐年增加财政投入;地方各级部门应提供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积极参与乡村环境整治工作,解决乡村环境“脏乱差”;拓展筹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出资参与乡村环境整治,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乡村环境整治补偿机制。第四,强化健全监督考评。通过明察暗访、重点巡查、现场办公等方式,经常深入乡村,检查环境整治政策措施的执行落实情况。建立乡村基层干部的环境卫生目标责任制,层层细化环境卫生目标,把具体任务分解到个人,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整治网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乡村环境整治实效。(作者:张雅光,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