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燕,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党建教研室副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各方面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场大考,不仅考验着在行动层面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科研攻关能力,同样考验着在思想层面的价值引领能力和传播影响能力。而各级各类智库在推动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提升国家软实力、影响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党校不仅是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也是党和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肩负着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的思想库职能,各级各类党校是国家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全世界不仅在为抗击疫情作着艰辛努力,同时还与“虚假信息”作斗争。对外,西方带有偏见、别有用心的政客“疯狂甩锅”“蓄意抹黑”;对内,与疫情相关的谣言时有发生。面对严峻形势,党校智库不仅要以咨询报告的方式向决策部门建言献策,而且要在引领社会舆论和传递价值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基层党校智库在传播力方面面临的挑战
思路视野不宽,传播意识弱化。作为影响公共政策决策的机构,智库应始终保持积极性和创造力,对自身定位和发展趋势更要保持敏锐性。但目前基层党校智库对智库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对于传媒的功能研究不深入,存在“重决策咨询,轻舆论宣传”的问题。
目前基层党校智库对媒体的定位存在“两级化”:有的基层党校将媒体定位于传递信息的“工具箱”,而有的基层党校将媒体定位于传播力的“万能牌”。其实,智库与媒体性质不同,功能相异,但两者都是集合了智力成果的高地,具有一定程度的兼容性。基层党校智库要发挥社会影响力,不应固步自封,但也不能眼高于顶,可通过多种媒体渠道更加快捷、全面地影响公共舆论。
深度广度不够,研究方式固化。坚实的科研能力是智库发展之基。目前基层党校智库侧重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等应对性研究,前瞻性和储备性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也多局限于社会科学领域,实证类研究较少。此外,对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可视化呈现等技术的使用能力也较为欠缺,导致研究成果深度和广度不够。
技能素养不精,工作机制僵化。困扰基层党校发展的资源不足、人才不够、渠道不畅等问题也是制约党校发挥思想库作用的瓶颈因素。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较为明显地暴露出基层党校智库“表达方式单一”的短板,仍未能找到与不同传播渠道高度契合的陈述方式。受惯性思维影响,基层党校智库的研究人员长于使用严谨的学术语言撰写决策咨询报告,而弱于使用灵活多变亲切的大众语言,不利于更好地引导大众情绪、影响社会舆论。
提升基层党校智库传播影响力的对策
拓展思路视野,提升传播意识。既要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又要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这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任务,也是各类智库的研究重点。因此,基层党校应不断拓展思路视野,努力掌握不同传播渠道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注重传播前的科学论证和传播后的有效评估。
会议论坛、书报期刊和网络平台三类渠道融合发展,是党校智库构建传播矩阵的目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会议、期刊等专业型渠道的权威性优势,将其作为传播研究成果的主平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渠道的优势,采用更为多样化的方式对外传播,不断扩大和增进社会认同。
加注智慧因素,提升研究实效。优质的研究成果是智库的立身之本。具有前瞻性和实操性的对策建议,必须以先进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以敏捷宽广的研究视角作后盾。因此,基层党校智库要产出更为精准的成果,实现有效的传播,必须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在研究阶段,应提升智慧化水平,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感知社会热点、分析难点问题,充分提升研究实效。在传播阶段,应提高研究成果的可感知性和互动性。在全媒体矩阵中,用广泛持续的互动提高吸引力,用“颜值内涵”俱佳的内容吸引群众,继而引导舆论方向、传递价值观念。
整合传播资源,加强心理疏导。疫情相关谣言的发生具有极强的突然性、极广的覆盖面和极高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对公众心理和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在各类虚假信息发生的第一时间,社会大众对情绪的关注超过对事实的关注,短时间内情绪宣泄的需求非常强烈。这就要求党校智库在发挥舆论作用时,不仅要注意事实真相的阐述,更要学会恰当引导群众情绪。一方面要整合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疫情防控知识传播平台,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和防控知识的宣传。另一方面要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构建心理干预和疏导机制,促进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尽力消除恐慌、减少盲动、增强信心。
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关乎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乎经济社会稳定。党校智库更应不负时代使命,继续用扎实有效的研究成果提升传播力,充分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有效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