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现:
·福建省55个县(市)中,生态涵养质量得分最高的前十个依次是龙岩市上杭县、三明市永安市、三明市泰宁县、南平市光泽县、三明市沙县、龙岩市武平县、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市闽清县、三明市将乐县、三明市清流县。
·具体来看,光泽县、上杭县、长汀县、泰宁县、建宁县的生态环境指标得分最高;平潭综合实验区、晋江市、闽侯县、石狮市、上杭县的生态经济指标得分最高;永安市、武夷山市、武平县、沙县、泰宁县的生态社会指标得分最高。
·要进一步提升生态涵养质量,福建省各县(市)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创新跨流域、跨地区合作机制,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改革,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和绿色配套政策,提升城乡发展品质。
县域上承省市,下辖乡镇,是国家治理的基本依托,也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基础单元,必须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县域经济发展全过程,才有可能实现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大多数县域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难题。福建省是我国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对其下辖55个县(市)进行生态治理测评,可以为福建进一步推动县域生态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也可为其他省市走好绿色发展道路提供经验借鉴。
县(市)生态涵养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
生态涵养质量内涵
生态治理耦合于“新发展理念”的精神意蕴,内嵌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对生态治理能力体系的探索与建构必然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顺应了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从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量”向追求经济发展的“质”的转变。而生态涵养质量则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治理产生的效果和结果,是生态治理能力在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综合反馈与体现。生态涵养质量高的县(市)是依照生态文明理念,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的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是高效利用自然和环境资源,提高生态承载力,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着力保护、建设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县域,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县(市)生态涵养质量评价指标设定原则
“质量”是一个与目标、资源、能力、过程、系统、结构等密切相关的概念,通常用来衡量目标实现的程度或效果。结合县(市)生态治理和生态涵养质量的概念分析,县(市)生态涵养质量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域内,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建设环境友好、生产绿色、生活宜居和创新和谐的水平。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空气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总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县(市)生态环境状况的分析也应侧重于对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三方面状况的全面分析。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生态环境,“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县(市)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应程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主要包括生态安全、生态风险、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服务功能和承载力评价等。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挖掘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高效利用,注重发展一些生态高效的绿色产业,并为县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利用的物力、财力、智力等资源支持,建设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和生态绿色、景观适宜的环境。
生态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可持续社会,确保一代比一代活得更有健康感、更有尊严感、更有获得感、更有幸福感。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是全体居民的热切期待和主要诉求。县域作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最能体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程度与水平,生态县域社会要发展成环境友好、健康宜居、绿色生活的可持续社会。
测评结果
基于对可得数据进行测算,得到福建55个县(市)生态涵养质量综合得分及排名,可以看出,综合得分前十个县(市)分别为:龙岩市上杭县、三明市永安市、三明市泰宁县、南平市光泽县、三明市沙县、龙岩市武平县、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平潭)、福州市闽清县、三明市将乐县、三明市清流县(表2)。从各一级指标得分来看,南平光泽县、龙岩上杭县、龙岩长汀县、三明泰宁县、三明建宁县在生态环境指标上得分最高;平潭、泉州晋江市、福州闽侯县、泉州石狮市、龙岩上杭县在生态经济指标上的得分最高;三明永安市、南平武夷山市、龙岩武平县、三明沙县、三明泰宁县在生态社会指标上的得分最高。
(数据来源:2019年福建省统计年鉴、2018年福建县(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报告、2018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等公开发表材料)
上杭县是福建省55个县(市)中生态涵养质量综合得分最高者。该县在生态环境指标上的得分较高,在森林覆盖率、河湖水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指标上的得分均列全省第一。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上杭县大力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体制改革各项要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饮水安全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在生态社会建设上,上杭县以“六城同创”工作为抓手,实施99个城建项目,置换新能源公交汽车,加快建设“红绿”交相辉映、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文旅康养小城。
永安市在55个县(市)中综合得分排名第二。永安在生态社会指标上得分最高,这代表着永安在宜居保障和绿色生活方面在全省的县(市)中做得比较优秀。永安市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对接需求,补齐短板,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投资6.6亿元建设10个城建项目。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培育乡村振兴省级示范区1个、市级示范村(点)26个,新改建农村公路41公里,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泰宁县为福建省生态涵养质量排名第三的县(市),在生态环境和生态社会指标得分的排名均比较靠前。泰宁县是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被列入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施11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全国首发生态环境修复“失信令”。在生态社会建设上,泰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成法治文化公园、数字城管等项目,2019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9%,着力为民办实事;顺利通过中央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执法督察,建成全省首个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
光泽县排名第四,其中生态环境指标得分最高。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功当选为环保部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唯一县级代表,光泽县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制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创新组建生态文明联合执法中心;在全市率先实行垃圾分类试点,积极推进“无废城市”重点项目,城区环境卫生保洁扩面提质,“随手拍”广泛使用,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森林县城。
沙县在福建省55个县(市)中生态涵养质量综合得分中排名第五。该县积极培育生态产业,凭借空气质量优势做强深呼吸小城,发展壮大文旅康养产业,出台支持文旅康养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成立沙阳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引进福万两岸三地青少年文化交流基地项目,马岩生态园入选第四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和全省首批职工疗休养示范基地,获评全国森林康养最佳目的地。
武平县生态涵养质量综合得分排名第六。武平县是福建省唯一的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近年来,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武平县进一步完善生态红线管控机制,积极支持检察机关开展生态公益保护法律监督,制订实施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办法,积极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不断新增绿化面积、供水管网、污水管道、燃气管网,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平潭生态涵养质量综合得分排名第七,其中生态经济指标得分最高。平潭打好优惠政策组合拳,出台影视、外贸、金融、建筑、海运、远洋渔业等一系列产业培育扶持政策;发展特色产业,风能产业链初步形成;突出“原生态+现代化”,着力保护原生态,东溪、西溪、南松溪小流域劣五类水质顺利清除,三十六脚湖水质达标;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对标建设国际旅游岛,获批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区。
闽清县的生态涵养质量综合得分位列第八。闽清县聚焦“三大一强”战略,深入开展“抓项目促发展”等专项行动。以提升品质为目标,城乡颜值不断提升,新城发展日渐强劲,新开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注重绿化提升、落实河湖长制,城乡环境更加生态宜居。
将乐县排名第九。该县紧扣“生态美”,坚决守住生态保护和耕地红线,加快推进常上湖生态修复等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全面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公益林、国家储备林建设;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第三方企业对该县城乡垃圾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同时,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健康养老、体育旅游等服务业,紧扣“产业优”,激活转型升级“动力源”,保护“生态美”。
清流县在福建省55个县(市)的生态涵养质量综合得分中排名第十。清流县积极深化生态改革,发展活力持续彰显:持续深化林业金融改革,大力推广福林贷、邮林贷等金融产品;在全省率先推行基金站+村委会(贫困户)合作造林生态扶贫模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新实行“两地四县”闽江源跨区域生态保护协作机制,全面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重点行业企业基础信息采集工作。
未来提升方向
当前,福建省55个县(市)在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社会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与短板,阻碍了生态涵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各县(市)已将生态治理作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各县(市)的财力、原有基础等存在差异,县域生态治理的效果呈现出不同差异。第二,产业层次、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机制等与新型生态县域的“绿色生产”内涵还有一定的差距,绿色企业、绿色生产的比重偏低,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还有待继续发展。第三,改革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各类改革试点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科技人才和科研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第四,县域生态治理还面临跨流域、跨地域治理、城乡发展差异大等挑战,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五,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改革创新探索有待总结、推广,生态文明责任体系、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折让保险等改革需要继续探索。第六,绿色生产技术、绿色消费观念、绿色生活理念等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需要进一步向绿色、低碳转变。第七,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不足,医疗、教育、卫生、交通、新能源等设施配套还有待扩大供给,城乡融合发展有待进一步解决。第八,城市环境面貌和品质仍有提升空间,生态产品供给、水环境、大气环境、绿地空间等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贾晓芬】
(因篇幅有限,本报告中有关县(市)生态涵养质量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具体选取原则、指标量化、权重系数计算,以及对福建各县(市)今后进一步提升生态治理质量的具体建议等内容并未在此呈现,获取报告完整版请与编辑部联系。)
责编:李 懿 / 董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