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家祥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党组书记、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任务。在此前后,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设多次做出说明与部署。如,在2014年7月8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在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还严肃批评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论;在2015年12月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要求坚持其重大原则;在2016年7月8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这些表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述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视与指导提升到新的高度,推动理论学习和学科建设兴起了新高潮。近些年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就此方面做出了专门设计与重点安排,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都设立重大课题开展研究。我国社会科学界特别是经济学界集中就怎样理解和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开展了认真研讨,取得的认识进展和丰硕成果呈现出明显特点。一是确立科学的建设方向。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学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主流。高校和科研部门更为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改变了一定程度存在的政治经济学被弱化的情况。二是提出理论体系整体建设新思路。如《体系与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六人谈》主编提出的“一论二史”构想认为:如何从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结合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是推进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发展的学理上的基本依据。三是深化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基本认识。经济学界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意义目的、对象任务、起点范畴、逻辑主线、框架结构、使用方法等做出丰富深入的分析,召开多次研讨会,发表大量专题论文,开始了撰写专著和编写教材的许多创新性尝试,出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代表性成果。四是拓展研究基础。开始了学术总结与评价,编写《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评价报告》等;做到了学术研究和社会普及相结合,出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读本》等,服务于领导干部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凝聚了研究队伍,在高水平理论大家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专家特别是青年学者加入研讨行列。这些都为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奠定了新的条件。
和党中央的要求与新时代的需要相比,现阶段就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的丰富成果还是初步的,内容方面的不少认识尚不统一。这在初创时期难以避免,客观原因在于这门学科具有特殊性。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为研究对象,而且随着国际国内的形势演变,实践也不断发展变化。这也表明此领域体系建设的任务仍然很重。为此,需要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良好态势,进一步予以深化和完善。
要高度重视,推进落实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论述阐明了重大原则、根本要求、重要任务、基本方向,论证了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和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的重大意义,并且高瞻远瞩。国际上泛滥的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及我国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更说明加强此领域理论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以人民为中心和新发展理念上来,坚持正确方向和问题导向,加快理论体系建设步伐。要突出重点,提升研究水平。注重对现存理论难点问题进行攻关,着力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新经验与新认识加强学理性研究。如在“一论二史”的总体构想方面下功夫。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正是以系统总结和批判继承前人成果,深入考察和深刻分析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为前提和内容的,这为我们构建系统的经济学说提供了典范。现在国内已就思想史方面出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论》等新著,还要就“一论二史”的宏大思路开展众多工作。要夯实基础,营造更好条件。注重搭建更多高端平台,予以更多课题及其支持,凝聚更多力量特别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队伍建设,积极整理和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进一步拿出体现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更多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