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摘 要:“新基建”的建设与发展已成共识,成为“十四五”期间需要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应稳步推进。在推进新基建的过程中要实现“五个结合”:第一,实现底层技术创新与其广泛应用相结合;第二,实现与智慧城市群发展相结合;第三,实现与产业升级相结合;第四,实现与新型产业组织发展相结合;第五,实现与市场多元主体参与相结合。

关键词:新基建 “五个结合”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建设与发展已成共识,成为“十四五”期间需要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从短期来看,新基建的投资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长远来看,新基建及其应用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要高度重视新基建建设,并在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实现“五个结合”。

“新基建”要实现底层技术创新与其广泛应用相结合

据央视新闻报道,“新基建”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有专家指出,“新基建”应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一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数据中心、高速网络、云计算等底层信息化和数字支撑技术;二是在底层技术支撑基础上的产业创新、转型升级以及传统领域的升级改造,如农田水利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三是底层新技术的智慧应用开发建设,包括消费服务端和产业生产端,再比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工业互联网、工业控制软件和应用APP等;四是能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构,新能源及其衍生领域的建设(充电桩、氢能)和设备生产、系统集成、能源储存与输送等配套衍生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传统能源的智能化(以特高压为骨干搭建智能电网);五是补短板、惠民生的公共建设领域,包括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等。[1]

将新基建的底层技术与其应用的领域划分出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基建具有一种典型的层级结构,比如5G是一个最底层的技术,在其之上可能有工业互联网等等。新基建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底层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巨大的应用。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推进新基建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底层技术的创新与其广泛的应用相结合。同时,新基建具有投资规模大、技术迭代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必须要考虑巨大的潜在需求。但如何将这些潜在的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一方面是要通过投资刺激需求,另一方面是要通过传统产业转型、传统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特别是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出对新基建的需求。此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央推进新基建是基于短期和长期的考虑,短期主要是缓解疫情的负面影响,长期则是基于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创新发展的考虑,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

“新基建”要与智慧城市群发展相结合

新基建在单个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北京海淀区构建了“1+1+2+N”模式(一张感知网、一个智能云平台、大数据中心和AI计算处理中心、N个创新运用),打造国内一流新型城市治理平台;杭州城市大脑整合了13个行业部门数据,打通了互联网、政务网、公安网、业务VPN网四大网络,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当前,全国很多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城市,但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将智慧城市的建设延伸到智慧城市群的建设,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应。与以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同,如果单个城市或城市群的信息数据固步自封,新基建的投资建设不仅对城市或区域本身的作用有限,还会丧失数字化的强大溢出功能。因此,新基建更要强调一体化的合作。以长三角为例,应支持5G网络建设和IPv6在长三角区域规模部署,推动相关产业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业态的发展,支持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运用,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加快构建一体化的新基建项目,推进长三角区域信息枢纽港建设等,从而实现数据资源的协同布局和共享。

新基建以城市群为发展载体,其目标是为了实现一线和二线甚至三线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要以沿海和沿江两个一级轴线所构成“T”字型格局为主,将新基建与国家发展的空间战略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与重要的城市群规划与发展结合起来。随着我国城市群建设的推进,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多个城市群将对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产生巨大的需求,相应也会对新基建产生巨大需求。而在我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由于“诸侯经济”所导致的市场分割,严重地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进新基建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由分割的市场来支撑,这样会大大降低其需求,而是要突破行政区限制,将城市群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才能实现合理的布局与发展,才能有规模庞大的市场支撑。此外,智慧城市群的建设意义不仅在于促进经济、产业发展,还表现在社会方面。这次疫情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加强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实现公共资源的整合,才能实现有效防控。传统整合主要依据旧有的基础设施,数据驱动下的新整合则必须要依靠新型基础设施及其应用。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角度,都应把新基建升级与智慧城市群的规划建设结合起来。

“新基建”要与产业升级相结合

新基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与产业深度融合。

一是“5G+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领域,很多企业借助5G技术赋能,促进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精准对接,推动互联网消费进一步发展。例如,淘宝正在加快5G直播试验,通过高清4K画面,消费者可以即时清楚了解水果是否新鲜,从而减少消费误判。

二是“人工智能+文化旅游”。在旅游景点、文化场所等地方,利用智能化声、光、电等智能技术,开展智能化设计,提供智能化、多元化的旅游感受,推进人脸识别、物联网在旅游景区应用,实现景区智能化监控和管理,推动旅游信息集成化、服务智能化、营销精准化、创新多元化。

三是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的融合。新基建的推进并不意味着传统基础设施重要性的削弱。但传统基础设施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依赖于新基建。

四是“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应该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2018年,上海松江区成功获批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作为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工业互联网对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与竞争力提升具有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数据流通闭环提供通道,通过打造工业数据枢纽,打通企业内部、供应链上下游、供应链之间的数据孤岛,为优化制造工艺、质量管理、设备维护和能源管理等场景应用提供数据支撑;第二,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资源要素整合提供载体,以开放接入模式汇聚数据、人才、技术等生态资源,推动大中小企业资源的在线化汇集、平台化共享、高效化应用;第三,工业互联网平台为生产方式的变革提供支撑,有利于打破封闭的制造业体系,形成一种开放的制造业体系。

“新基建”要与新型产业组织塑造相结合

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特有的产业。比如在工业化时代的初期,纺织业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它支撑了当时的工业化。后来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相继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谁拥有这些产业,谁就代表了未来。工业化时代产业组织的最大特点是以规模为导向的垂直科层结构,遵循福特制的大规模、大批量、同质化、封闭性的思维。但信息时代产业组织更多遵循的是网络化、扁平化、差异化、开放性的思维,这是一种新的发展逻辑。一方面要考虑新基建对传统产业进行赋能,有效形成基于信息时代的新的产业组织,比如工业互联网推动新型开放的制造业体系的形成,这种新型制造业体系对资源的整合将突破时空,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竞争力。另一方面,新基建也会催生一些新的产业。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新的消费结构会推动产业结构的变革,反过来技术创新的产业化也会催生一些新的消费。比如这次疫情带来的新消费包括数字教育、数字医疗、线上办公等。

新型产业组织的形成,要依靠数据的驱动,将不同企业之间联通起来,依靠数据链打通产业链和供应链。在这个整合过程中,制造业和服务业将实现融合发展,大中小企业之间会形成一种共生的产业生态。当前一些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开发区企业与地方企业之间非但不能形成有效的合作,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更是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对新基建的需求。因此,塑造基于信息时代新型产业组织,打破这种“自给自足”的低水平竞争业态,形成区域间、产业间高水平的合作共生局面,从而催生出新基建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极为必要的。

“新基建”要与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有机结合

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区别在于,以“铁公基”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因为投资规模巨大、回收周期长、公益性比较突出等特征,通常以国家预算资金或国有部门投资为主;但新基建因其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技术更迭的速度快,特别是其应用领域广、专业性强,主要以市场化投融资方式为主,仅在区域数字鸿沟日显扩大时,才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给予部分地区一定的资金扶持。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许多企业的发展都涉及到了新基建领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这说明,除了个别公益性较为突出的新基建项目以外,更多的新基建项目发展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通过创新投融资方式,特别是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形成社会资本和地方政府合作的有效载体。同时,新基建具有强大的外部效应,信息更具有专业性和分散性,相比政府,企业家更能清楚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因此,地方政府在做好规则标准制定、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等工作的同时,还要鼓励企业家充分发挥战略眼光,促进市场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新基建建设。

【本文作者为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教授、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本文系国家社科“创新生态系统视域下特色小镇演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BGL157)、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城镇化进程中的新驱动力研究”(项目编号:19JJD79008)阶段性成果】

注释

[1]《“新基建”撬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新华报业网,http://news.xhby.net/pl/yl/202004/t20200420_6610692.shtml,2020年4月20日更新。

责编:蔡圣楠 / 罗 婷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uoti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