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美国主流媒体的对华意识形态特征

——基于《华盛顿邮报》的文本分析

【摘要】美国是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的国家,美国媒体在体现美国意识形态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利用大数据自动文本分析技术对《华盛顿邮报》涉华社论(1991~2018年)的研究发现: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点集中于中国的经贸、人权、国内改革等议题,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有改善;注重利用人权等“普世价值”批判中国的政治权利问题,并借助对等、规则等国际制度概念构建其经济层面的合法性基础;对经济议题的讨论扩展到政治安全领域,对中国实力增强的警惕和威胁解读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意识形态 美国主流媒体 华盛顿邮报 大数据分析方法 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D7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05.011

 

冷战结束后,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利益联系日益紧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对抗呈缓和趋势。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日益凸显,中美意识形态在国际层面的碰撞愈发激烈,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正赢得与美国的意识形态较量”。[1]美国对中国的关注程度不断上升,中国相关话题在其主流媒体中不断出现。那么,美国主流媒体如何解读中国、如何用美国意识形态评价中国?鉴于意识形态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比较分析内外部对行为和事件的评价差异,有助于发现隐藏的意识形态。[2]本文拟借助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涉华社论,从主流媒体的议题选择、报道角度等方面,观察分析美国主流媒体的对华意识形态构建特征。

 

美国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


一般认为,意识形态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政治家和意识形态理论奠基人德特拉西首先提出。[3]马克思将意识形态与社会形态联系起来,指出阶级是意识形态的主体和载体,[4]使意识形态成为服务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但意识形态并非对经济基础的消极反映,它是人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通过意识形态在不同层面的凝聚作用,来保持社会集团的统一性。[5]由此,意识形态被定义为“一套被共同持有的信仰和信念,为一个政治、经济或社会提供道德和智力基础”。[6]

意识形态概念产生了巨大现实指导功能。不同国家都力求构建并维护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以求为自身统治的合法性辩护并巩固自身统治秩序。而如何构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本质上,权力是一种力量关系,是对他者行为的影响,是透过话语发挥作用的东西。[7]意识形态也由话语和交流来表达和再生产,[8]通过话语手段对现实社会进行移植、改造,使意识形态符合权力需要。[9]

因此,媒体在主流意识形态构建中的角色不可或缺。它不仅是新闻的报道者和传播者,更通过话语体系的选择在国家意识形态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服务于国家统治秩序。在构建方式上,媒体通常通过“框架效应”(Framing)来实现意识形态构建的目标,通过对议题(Topics)和属性显著性(Salience)的选择来实现,[10]利用片面的事实选择、似是而非的阐释以及观点的夹杂呈现出一个似乎完整的整体形象,从而影响受众认知。[11]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理念国家(Idea-nation),[12]“他们都赞同同样的意识形态,其一致程度令人吃惊”。[13]它以三权分立作为其典型制度特征,具有强烈而单一的价值观,在全球层面推行其所谓“民主”和“人权”观念,将之作为对外行动的重要支撑,[14]以所谓“自由、民主、人权”阐释其对外政策的所谓利他主义,通过这些意识形态的包装使其对外政策合法化。[15]而美国媒体通常标榜自己的“中立”“客观”形象,强调其“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无价值观”等原则,[16]但仍然在所谓“中立”、“客观”中显示出其典型的意识形态取向。

部分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出发,通过批判性话语分析,探讨媒体语言使用背后的意识形态特征。比如,李娜采集了《华盛顿邮报》等载发的有关“中国女性”的12篇新闻报道,发现美国媒体通过惯常词语搭配,与他国女性、男性、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的对比结构等方法,构建出中国女性在国际上弱势、自卑、被动的形象,控制了中国女性的形象塑造。[17]李英华选取《经济学人》上的2篇中国企业报道,指出美国媒体用负面词汇、不可靠消息来源等方式,塑造了中国企业贪婪而又具威胁性的形象。[18]汪徽搜集了美国有关中国和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82篇报道,采用语料库软件和人工识别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其所反映的中国“威胁者”和“挑战者”的形象。[19]也有学者从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理论出发,分析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导特征。比如,韦宗友提取美国三大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及“亚投行”的文章,通过举证式分析,探讨了美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动机、可行性、影响以及中美合作可能性的评价,塑造所谓中国经济动机的“自私”、在地缘经济乃至地缘政治上的“企图”,以及对美国霸权可能遭到挑战的忧虑。[20]

总体来看,目前涉及美国主流媒体对华意识形态的研究存在若干不足:一是样本量较少,编码信息简单,分析时段也比较短;二是分析标准不统一,通常采用人工编码后的描述性分析与基于文本的举例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分析夹杂较多个人选择和判断,研究结论容易受主观感受影响。

基于此,本文拟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对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报导的规模分析,来探讨其意识形态特征。本文选择《华盛顿邮报》作为美国主流媒体代表。《华盛顿邮报》是美国华盛顿地区最大、最古老的报纸,以政治类新闻著称。更重要的是,它有自己的“社论”(Editorial and Opinion)版块。在社论版块发表的评论性文章,可以集中反映其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21]

这里集中关注《华盛顿邮报》社论中的中国主题文章。利用LexisNexis数据库,以“中国”(China)和“中国的”(Chinese)为关键词,在标题(Headline)中查找《华盛顿邮报》自1991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在社论版的文章,删除重复文章后,共得到1016篇。各年份的文章数量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华盛顿邮报》对华社论数量在2000年以后呈现出显著增长,尤其是2018年,有关中国的专题社论上升到69篇,显示出美国对中国关注度的持续上升。

 

郭凤林图1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guod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