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美国主流媒体的对华意识形态特征(4)

——基于《华盛顿邮报》的文本分析

总结:美国主流媒体的对华意识形态特征

 

美国是具有典型意识形态的国家,这不仅影响其对外政策,也深刻影响其国内媒体的关注焦点和角度。冷战初期,美国对华意识形态以建立在古典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反共主义为基本特征,将意识形态划分为僵硬的两极,对中国进行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道德主义遏制。[27]而从冷战后28年(1991~2018)的《华盛顿邮报》涉华社论来看,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关注转向了较为现实主义的层面,首要关注中国的经贸问题,对中国在“主义”层面的意识形态批判相对减弱。这表明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程度的快速提高和世界影响力的持续增强,美国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和了解增多,使中国传统的“红色”刻板印象逐渐退却,而更多以国际经贸体系参与者的角色出现。在此意义上,中国正在摆脱传统西方描绘的刻板印象,进入到国际经贸和分工体系中。

但在对宏大“主义”层面关注弱化的同时,美国主流媒体从所谓“普世价值”角度来评价中国的倾向在增强。相较于冷战时期从所谓“民主”“自由”等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关联的价值观来指责中国的“落后”“愚昧”“专制”等形象,[28]冷战后的所谓普世价值观更侧重于“人权”概念,美国主流媒体用狭隘的人权观来批评中国的政治权利问题,以标榜其所谓的“民主自由”形象,将中国置于道德上的劣势位置,来贬低中国的国际形象。

伴随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重要性不断增强,美国主流媒体又着重利用其所谓现代国际规则概念来构建其对中国批判的合法性,试图用所谓平等、规则、公平等话语约束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以此达到制约中国的目的。同时,伴随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经贸问题的讨论也扩展到更为广泛的所谓政治安全威胁上,将经贸问题与朝鲜等地缘政治问题相关联,警惕所谓中国“经济侵略”。

总体来看,冷战结束后,美国媒体在传统“主义”层面上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批判有所减弱,但在制度层面利用所谓对等、规则等国际规则制约中国的意识形态明显上升,以此来塑造其新的道德合法性基础;价值观层面则继续利用其狭隘的“人权”概念,指责中国所谓的公民政治权利等问题,作为其干涉中国内政的手段。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冷战后全球主流媒体意识形态演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国际舆论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ZDA320)


注释

[1]Mcfaul, M., "China is Winning the Ideological Battle with the U.S.", July 23, 2019,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2019/07/23/china-is-winning-ideological-battle-with-us/.

[2]Dijk, T.A.V., "Ideology and Discourse Analysis", 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 2006, 11(02).

[3]周琪主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4]倪瑞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内涵的语境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9期。

[5]仰海峰:《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效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2期。

[6]Jost, J.T.; Fitzsimons, G. and Kay, A.C., "The Ideological Animal: A System Justification View",in Greenberg, J., Koole, S. L. and Pyszczynski, T., (eds.).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04, pp. 262-283.

[7]朱振明:《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及其传播学意义》,《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9期。

[8]Dijk, T. A. V., "Discourse analysis as ideology analysis", in Schäffne, C. and Wenden, A. L.,(eds.). Language & Peace, London: Routledge, 2005, p. 18.

[9]蒋继华:《社会权力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生产——论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批评的演进》,《学术交流》,2015年第12期。

[10]Entman, R. M., "Towards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3, 43(4).

[11]Cotterrell, R., "Transparency, Mass Media, Ideology and Community", Journal for Cultural Research, 1999, 3(4).

[12]王立新:《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3][美]杰里尔·A·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周启鹏、傅耀祖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354页。

[14]李智:《论卡特政府“人权外交”的困境与影响》,《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7期。

[15]邢悦:《意识形态在对外政策中的作用》,《太平洋学报》,2004年第3期。

[16]史安斌、廖鲽尔:《“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的神话——美国媒体价值观传播的历史脉络与实践经验》,《新闻记者》,2016年第3期。

[17]李娜、张琦:《西方媒体视野下的中国女性形象——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18]李英华:《从西方传媒对中国企业的新闻报道看中国企业的对外形象——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新闻知识》,2014年第3期。

[19]汪徽、辛斌:《美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隐喻建构研究——以“美国退出TPP”相关报道为例》,《外语教学》,2019年第3期。

[20]韦宗友:《美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基于美国三大主流媒体的文本分析》,《国际观察》,2018年第1期。

[21]Murphy, C. and Westbury, C., "Expanding the Scope of Selective Exposure: An Objective Approach to Measurement of Media Ideology",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Measures, 2013, 7(3-4).

[22]郭凤林、严洁:《网络议程设置与政治参与:基于一项调查实验》,《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55~57页。

[23]Chang, T. K., The Press and China Policy: the Illusion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1950-1984, New Jersey: Alex Publishing, 1993, p. 105.

[24]谢许潭、梁育民:《在“意识形态”与“公正话语”之间:论美国主流媒体对巴基斯坦的报道》,《南亚研究》,2018年第4期。

[25][印]迪潘简·撒卡尔:《Python文本分析》,闫龙川、高德荃、李君婷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第171页。

[26]史安斌、王沛楠:《断裂的新闻框架:〈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扶贫”与“人权”议题的双重话语》,《新闻大学》,2019年第5期。

[27]王立新:《意识形态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以艾奇逊和承认问题为中心的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28]王立新:《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责 编/郭 丹


郭凤林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merican Mainstream Media's Ideology

Towards China

—Textu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Washington Post

Guo Fenglin

 

Abstract: America is a country with a strong ideological inclination, and the American media has spared no effort to reflect the American ideology. A research on the China-related editorials of The Washington Post (1991-2018) with the big data automatic textual analysis method found that: the American mainstream media has focused on China's economy and trade, human rights, domestic reform and other issues, and improved their stereotyped impression of China; paid attention to criticizing China's political rights in the name of "universal values" such as human rights, and adopted concepts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such as reciprocity and rules to construct its legitimacy foundation at the economic level; and extended the discussion of economic issues to the field of political security, and stayed increasingly vigilant against China's rising strength and interpreted it as a threat.

Keywords: ideology, American mainstream media, The Washington Post, big data analysis method, textual analysis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guod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