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把“精准思维”贯穿脱贫攻坚始终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网评:

微信图片_20200413104347

【专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精准”二字就成为脱贫攻坚一以贯之的方法论。无论是开局还是决战、起步还是攻坚,“精准思维”都是打蛇打“七寸”的巧劲,是“四两拨千斤”的支点,带来了7年时间减贫9300多万人的决定性成就。

行百里者而半九十。2020年已过去近5个月,要想在最后200多天里,让贫困发生率0.6%完全“归零”,让最后551万困难群众“一个都不掉队”地摘掉贫困的帽子,实现从“取得决定性成就”到“夺取全面胜利”的华丽转身,不仅要端出“慎终如始”的姿态,抱定“不胜不休”的决心,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更要用“精准思维”攀高线、兜底线、守红线,让贫困脱得彻底、小康建得全面、发展得以持续。

因地制宜兴产业,对标“高线”。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归根结底,精准培育和壮大适宜本地发展的优势产业,才是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要让“村村有特色产业、家家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成为发展扶贫产业的“高线”,切实增加贫困群众的生产经营性收入。要找准特色,紧扣传统优势做文章,形成“一地一品”,升级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让“招牌”变“品牌”、“菜场”进“商场”,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用好用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种养、直播旅游、创意民宿、云农云计算等,为产业振兴注入科技动能。要瞄准市场,在产品特色、质量、宣传等方面下狠功夫,通过“直播带货”、农村电商、“云端”销售,推动“线上物流”与“线下配送”相结合,顺应疫后消费新趋势,以“供给侧”撬动“需求侧”,切忌盲目跟风造成“谷贱伤农”。要定准机制,盘活本地土地资源等要素,创新“区域协作、股份合作、市场运作”发展思路,建立完善订单、劳务、股份等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富、减贫作用。

因人定策强兜底,守住“底线”。眼下,还未攻克的“贫中贫”“困中困”往往都是为疾所困、因病致贫,因此,产业扶贫、教育扶贫这些“造血”办法还要搭配政策兜底的“输血”手段,共同发力、对症下药、因人定策。要建立政策应落实、已落实、未落实三张清单,坚持共性问题分类办、个性问题政策办、新生问题专项办,对于重度残疾人或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群体,可以探索集中供养模式,建立托养中心,统一护理,实现“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幸福一家人”,释放宝贵的劳动力资源。对于长期患有重大疾病的贫困户,可以探索大病医疗救助、贫困户医疗救助、低保政策兜底等“多合一”政策叠加,让群众走出“一病回到解放前”的死循环。但对于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则要坚持志智双扶,采用金融扶贫、网络扶贫、合作收益等方法,授信贷、传技术、指路子,真正拔出贫困思想的“穷根子”,写好自力更生的“后半篇文章”。

因时而进防返贫,警惕“红线”。面对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加试题”,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变量”必须加以特别关注。一些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他们离“红线”还很近,持续脱贫能力还很脆弱。这些群众,或许因为一场疾病、一场雨雪、一次意外、一次市场波动,甚至随着年龄增长劳动能力逐渐减弱,就有可能重新陷入贫困泥潭。因此,持续脱贫不返贫,要精准响应,打破信息壁垒,搭建由扶贫、金融、残联、住建、教育、民政、农业、人社、医保等多部门数据整合共享的智慧防返贫平台,对易返贫户的民生信息“应统尽统”“应纳尽纳”,实现单项“报警”,多部“响应”。要精准预警,紧盯重要事件和时间节点,妥善化解“疫后综合症”,对本地可能发生的水旱灾害、农作物欠收、市场波动等“灰犀牛”“黑天鹅”事件第一时间研判,对风险“抵抗力”较弱的边缘户早预警、早谋划、早准备,把返贫风险降到最低。要精准对接,围绕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聚焦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民生需求,建立健全动态帮扶机制,切实改进作风,以编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契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以“六治”融合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千年小康梦,决胜在今朝。我们要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准”字当头,练就一双慧眼,以脱贫攻坚的“政策红利”实现“点位突围”,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我”境界,精准预警、精准研判、精准发力、精准保障,在“攻城拔寨”的收官时刻,做奋进者、当贡献人。

(作者:肖迪,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委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精准脱贫   防返贫   兜底脱贫   产业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