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再次强调“人民至上”这一执政理念,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履职尽责找准了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新时代继续奋斗指明了前进方向。
心怀人民,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执政的最大底气更在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都依靠人民完成了历史重任,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特别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正是因为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人民,才能为防控疫情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正是因为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始终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信念,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并肩、扭转战局,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无论走得多远,广大党员干部都要常思“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更加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更加坚持人民立场。
为了人民,始终把“人民期盼”作为奋斗目标。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今年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好声音频频冲上热搜,他们的呼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群众期盼处,即是党员干部的发力点,回应人民的期盼,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居住环境、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期盼,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要自觉扛起“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担当,锤炼“一门心思抓实绩”的实干,答好脱贫“必答题”、发展“综合题”和民生“附加题”。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注重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真正把为民服务解难题落到实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不负人民,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标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部干得怎么样、分量有多重,不是靠自己说出来的,而是由人民群众评判出来的。让人民满意,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始终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标准,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让人民满意,就必须把民生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把铿锵誓言融入执政为民的行动中,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用心办好群众的一桩桩“小事”,以“奉献度”换取群众的“满意度”,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使各项工作始终体现群众要求,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人民至上,是党员干部永恒的答卷;造福人民,是党员干部终生的事业。让我们扛起“人民至上”的责任担当,凝聚“人民至上”的强大合力,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努力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实绩。(作者:周丽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