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并强调,“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对本就复苏艰难的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疫情发展变化的不确定性,带来了经济和金融走势的不确定性,也为理论研究提出了一项任务:要透过复杂多变的现象,从不确定性中找到或创造一定的确定性。一方面,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应继续保持定力、增强信心,抓紧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无论是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在疫情冲击的不确定性中看到确定性
目前疫情仍在世界蔓延,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看到疫情及其影响的严重性,密切关注事态的变化趋势,又要认识到,在疫情冲击这一巨大的不确定性中,依然可以看到一定的确定性:
从国内来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总体看是一个短期冲击。首先,对需求的影响相对较小。虽然服务消费需求多数难以得到回补,但产品的消费性需求和生产性需求,随着复工复产的扎实推进,大多数能得到较快回补。所以,市场需求在疫情过后会有大幅反弹,并拉动经济实现V形增长。其次,不会轻易导致产业供应链断裂。企业停产减产会出现财务上的暂时困难,但只要时间不是很长,并得到政府或相关方面的援助,很多企业就可以渡过难关。而且,大多数企业生产要素保持着完好状态,生产能力没有受到破坏,随着市场恢复正常运行,产业供应链就能够很快运转起来。最后,不会导致金融机构的倒闭。疫情是短期的外部冲击,中央已快速实施了相关的金融支持政策,企业和家庭出现债务违约的情况相对较少,因此,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机构不会受到较大冲击,呆坏账上升的矛盾也可以在经济反弹后得到较快缓解。因此,若无其他意外事件冲击,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能够很快恢复正常运行。
从国际看,随着各国在疫情防控中不断积累经验并提升应对能力,只要加强各国之间密切合作,互相支持,就会呈现办法总比困难多的良性循环,使全球的抗疫工作取得确定性的结果。但若境外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国际贸易和投资继续下行或低迷,就将从需求端和供应链两方面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出口下滑幅度加大,导致国内相关生产收缩,这方面受影响的产业主要是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消费品制造业、原材料加工业等;进口供给影响加大,导致国内相关生产收缩,这方面受影响的产业主要是进口依赖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受到以上两种情况的波及影响,会加剧国内同类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影响国内产业供应链的有效循环,使部分上下游企业的市场销售、生产发展出现新的困难。然而,也要看到,我国工业体系相当完备,整个制造业生产配套、转换和替代能力很强,横向发展很有韧性,即使受到国际贸易和供应链的较大影响,多数产业也能较快恢复增长。
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六保’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要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面对国际市场剧烈动荡和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趋势,我国明确提出运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合理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力促进内需扩大和支持外需拓展,坚决平抑市场主体的不稳定情绪。当前实施好稳增长政策,要坚持防控疫情与发展生产协调推进,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各方面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积极做好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工作。作为“六稳”的一项重要内容,稳预期需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稳定资本市场预期。资本市场是经济的风向标,稳定资本市场对于稳定金融和经济运行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疫情防控成效显著,经济增长明显回升,资本市场具有平稳上涨的有利条件,需要继续加以引导以增强市场信心。二是稳定中小微企业信心。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困难增多的情况下,政府要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和引导,增强他们的投资发展信心。三是稳定外商投资。外资的流入或流出主要取决于对一国市场前景的预期,受全球疫情影响,当前外资企业的经营决策处于不稳定状态。要稳定外资企业对中国投资市场的预期,就必须加强引导,增强其对我国经济发展潜力、更加开放的政策和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预期。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具体举措主要包括:政府及时发布抗疫成果、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并加以客观解读;及时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落实并督查公布落实情况;多种形式加强与市场主体的有效沟通。
千方百计完成好稳就业的重要任务。就业在“六稳”和“六保”中都居于首要位置。应对疫情冲击,需特别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是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的主要来源,还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针对就业压力大的进城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要注重分类施策,增强稳就业效果。广开各种就业门路和渠道,在推动各项社会事业投资发展以吸收就业人员的同时,大力推进各类创新创业、灵活就业、职业培训活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力军,就业密度高、灵活性强,对他们的帮扶本身就有稳就业的效果。为此,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减免税费、金融支持等优惠政策力度,帮助他们克服复工复产和经营发展中的困难。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已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必须真正让这些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取得稳就业的良好效果。
把促进居民消费放到扩大内需的重要位置。更多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和电商、微信等交易平台,使居民消费需求得到展现和释放。同时,研究疫情防控基本结束后扩大消费的条件,做好全面扩大消费的预案。二季度开始,扩大居民消费的重点是促进消费需求回补和消费潜力释放,包括促进部分未来需求提前释放。为此,应调动各部门、各地方扩大消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结合起来,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和可持续性。要对居民消费潜力、消费倾向进行区别分析,实施分类调节。对于低收入家庭,主要是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可实施发放消费券、加强社保救济、商品下乡补贴等政策;对于中等收入家庭,主要是促进他们扩大近期消费,可对节能环保产品、大件商品以旧换新等消费实施更多优惠政策;对于中高收入家庭,主要是引导他们扩大高端消费,需要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下调高档商品税率、鼓励延长带薪休假等。
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主要是扩大政府投资,稳定和促进市场化投资。一是政府要扩大公共投资尤其是民生投资,这些领域的投资本就是政府职责,只是在时序上进行了提前,比如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二是政府扩大投资既是为了稳增长,也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前者是短期任务,后者是长期要求。为此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提升投资质量、优化投资结构,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三是政府扩大投资要有利于拉动民间投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比如,政府扩大新基建投资,反映了产业升级的趋势,能够引起社会资金的兴趣,可以拉动更多的民间投资。
为稳定和扩大出口创造有利条件。在国际经贸形势好转之前,我国应积极寻找出口机会,调整进出口供应链,并为下一阶段扩大出口做好准备。一是围绕境外应对疫情中出现的新需求,积极扩大各国急需的疫情防护用品、医疗器械和药品、日用消费品以及扩大生产所需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出口。二是协调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电商、微信等新技术、新平台,为受到境外市场影响的出口企业寻找国内市场。三是研究疫情结束后的新增需求,积极做好扩大出口的准备工作。随着境外疫情形势好转,国际贸易和投资将会出现反弹,对于国际市场可能出现的新需求,要进行多方面预测分析,做好相应预案。
(作者:郭克莎,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