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这既是承诺,更是对各级党员干部的要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尚不稳定的外部环境,“过紧日子”势在必行。各级党委、政府要带头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仅要有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更要有过紧日子的有效行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想、所需、所急,以政府“过紧日子”保障人民“过好日子”。
当好“过紧日子”的引领者,拧紧思想“节约阀”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史和现实表明,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应注重勤俭节约,否则再多钱财也有“山穷水尽”的时候。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体现着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清廉形象,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长远发展。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当好榜样,把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美德来传承,作为一种作风来锤炼,作为一种责任来落实,让其成为自觉追求的时代新风。一方面要从“大处着眼”,全面统筹预算资金、存量资金资产、债务资金、财政出资的政策性基金、政府股权资产等各类政府资金资产来源,坚决落实中央关于严格控制公用经费支出的各项要求,该砍掉的三公经费、非刚性支出,就要砍掉,坚决压缩一切不必要的开支,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另一方面要从“小处着手”,把“过紧日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攀比、不跟风,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当好“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毛不拔”,开展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绿色食堂等行动,做好节水、节电、节粮、节纸、垃圾分类等工作,营造风清气正、崇尚节俭的良好风尚。
当好“过紧日子”的践行者,打好手中“铁算盘”。“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过紧日子不是紧民生,更不是不发展,而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当前,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常态化疫情防控等正如火如荼推进,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困难不可小觑,需要加大保障扶持力度。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各级党员干部要增强“当家”“管家”的为民情怀,牢固树立“当家不管家”是失职,“当家不会管家”是不称职,“当家乱管家”是渎职的责任意识,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切实保障重点领域支出,打好“铁算盘”,把该花的钱花好,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坚持“刀刃向内”,对自己要“苛刻”,对百姓要“大方”,把省下来的“真金白银”不折不扣投入到脱贫攻坚、“三农”、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薄弱环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城乡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确保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办实、办出成效,让政府精打细算的“紧日子”变成百姓实实在在的“好日子”,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好“过紧日子”的推动者,筑牢制度“篱笆墙”。“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作风建设,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过紧日子,已经成为良好风尚。但是“铺张浪费”问题具有极强反复性和顽固性,抓一抓就“紧”,放一放就“松”,经费开支把关不严、使用不当、浪费严重等问题时有发生。制度建设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过紧日子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方针政策,必须从制度上下功夫。要建立健全“过紧日子”常态长效机制,扎紧制度“篱笆墙”,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严格落实经费开支报销审批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坚决堵塞漏洞,确保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决兜牢民生底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把市场的事情还给市场,节约更多财政资金用以改善民生。高悬监督执纪利剑,让监督贯穿“管家”“治家”全过程,让权力在制度笼子里运行,纪检监察机关经常“把脉问诊”,坚决防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手大脚花钱”等形式主义问题发生,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让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算好经济账、当好明白官,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供有力制度保障。(作者:陈长,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