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专家访谈:新形势下如何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是彰显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重要部署。教育体系现代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有哪些重要意义?加强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国家治理》周刊邀请多位知名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访谈专家

吴遵民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杜育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方 征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许光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陈树文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 辉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国家治理》周刊:现代化教育体系有哪些特征?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有哪些重要意义?

吴遵民:现代化教育体系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更关注全民的终身发展

现代化教育体系是相对传统学校教育体系而言的,传统学校教育体系以学龄期青少年为对象,固守学校封闭的教学环境,呈现的是一种僵硬、守旧的态势。其强调以统一规格、统一标准培养人,强调资格学历为上的教育机制,强调“知识本位”“学科导向”的教学内容,因而形成的是一种以纯知识形态为主的考试选拔制度和单向度发展的封闭教育框架。尤其是其把学校教育的开始和结束作为人接受教育的全部,从而忽略了人的学习和发展其实是终身且开放的过程。显然这种体系不仅不利于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且也成为了孕育应试教育的温床。

现代化教育体系则以人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为前提,以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为核心,它不仅关注个体,更关注全民的终身发展。具体来说,未来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应该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应该公平正义地保障所有公民的受教育权,应该在每个个体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为其提供满足需求的各种教育机会。换言之,未来的教育体系不再是针对某个人一生中某个阶段的教育,而是以全体公民为对象并为其提供贯穿于终身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就是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以这一理念为基础构建的教育体系即可谓之现代化教育体系。

杜育红:教育现代化在中国下一阶段发展中发挥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国家出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一中长期战略规划,提出要在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这样的战略部署反映了教育在中国下一阶段发展中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技术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而技术进步的基础就是高质量的教育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中国通过快速的教育普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各类人才。但是过去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要素投入为主要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无法支撑中国进一步的发展需要,转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内在要求。这种转变对人才的类型与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体系的建设,才能为高质量发展、创新型发展提供支撑。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随着第四次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具有市场价值的人才的能力与技能会发生非常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也对人类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现行教育体系能否培养出适应新技术革命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育体系能否培养出足够数量的新型人才?我们的教育体系能否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我们的教育体系能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需求?这些挑战都必须通过加快教育现代化体系的建设来作出有力的回应。

方征: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的公平价值意蕴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社会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关键词是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事关千家万户福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应扎根中国国情,直面教育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聚焦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以农村为重点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继续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在义务教育实现县域基本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机会平等;实现教育精准帮扶;确保残疾儿童享有适合的教育。

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的另一个关键词是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关乎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兴旺。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特征。如何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要以先进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为指导。包括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

第二,要构建多维丰富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多元化普及,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显著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和高等教育竞争力。

第三,要创新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今年这场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催生学校教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未来的教育一定会创新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角色、教学方式、教学环境和结构的深刻变革。

《国家治理》周刊:加强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许光建:坚持德育为先,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

一定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应贯穿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办学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实际,强化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在当前,特别要重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建章立制,把规范师德师风落到实处,要大力宣传和表彰表现突出的教育工作者,要坚决依法依纪依章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予以惩处。

推动各层次、各种类型教育统筹协调发展。首先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处理好城镇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系,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当前,还要重视不同区域的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教育均等化的水平。要努力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加快“双一流”建设,重视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结合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尽快加大资源投入,扩大高校医疗卫生类紧缺专业的招生和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资源。

坚持全球视野,合理借鉴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成熟经验和做法,扩大教育开放与国际合作。一方面,积极吸引外国优秀学子来华学习,在保障和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稳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特别是扩大“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教育合作。一定要注意在招生录取培养等各个环节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片面追求数量,更不应当降低录取和毕业标准。另一方面,选择部分具有基础和经验的高校或部分专业,通过科学、公平、规范的选拔机制,和国外一流高校建立稳定合作的战略关系,适当扩大规模,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特别是为国际组织提供更多的高水平人才,更好地为国际组织服务,为全球治理提供国际化人才,使之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相称。

陈树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推进国民教育体系各领域协调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集中破解我国教育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

必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自信。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建设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本质理念和根本立场,充分发挥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础性作用。

必须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首要根本问题。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灵魂渗透于教育全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及诸环节中,使教与学紧扣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线索,在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在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同时实现创新发展,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深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厚植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怀和奋斗精神,创新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人民满意的教育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必须推进国民教育体系各领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科学把握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强化以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五育一体协同发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侧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推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改革创新和提质升级,以内涵式教育发展统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离不开更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因此,必须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打造一支具备高尚品德素养、扎实知识能力、秉持博大情怀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培养更高水平人才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教育人力资源。

必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集中破解我国教育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要谋划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构建和完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教育制度体系,把我国教育领域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坚持深化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教育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通过健康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推动形成积极正向的教育评价导向。应当着力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各类教育资源和社会要素在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中充分涌流,教育事业竞相迸发生机活力。

吴遵民:从制度上进行根本变革,打破体制机制壁垒

其一是需要确立一种价值观,即未来的教育体系应该着眼于人的生命成长与品质提升,我们首先需要立足于培养人而不是“才”的立场。我们要始终坚持“价值引领”“立德为先”的理念,坚持教育回归人性完善、回归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养的原则,这才是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根本。

其二是需要进行高屋建瓴式的顶层设计,即打通各种教育形态之间纵向阻断、横向割裂的弊端,从而创建一种纵向贯通人的一生,横向无缝对接校内与校外的教育机制。

其三是要加速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与质量的提升,即做到“推进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整体提升职业领域的教育”“促进具有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完善残疾儿童享有的适合教育”等六个重点。唯有从制度上进行根本变革,并打破体制机制的壁垒和狭隘的利益纷争,才能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纵横贯通、各种各样教育资源的融合共享,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在现代化教育体系的保驾护航下,人民才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为国家的振兴与强大贡献力量。

李辉:加强教育层次的阶段性衔接与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

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重规模轻质量,区域、城乡、校际发展不平衡,德智体美劳教育要素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方面。教育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与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之间尚存较大差距,加强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

随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的加快,需要在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育体制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以教育现代化为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完善教育体系关涉到幼教、普教和高等教育等教育层次的阶段性衔接,补足幼教短板、平衡普教资源、提升高教水平势在必行。无论是哪个层次的教育,质量是人才之本。没有优秀教师就不可能有优秀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教育现代化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方式。通过技术升级教育品质,联通优质教育资源。总之,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是质与量同步发展的进程,其核心是社会主义教育,保障是教育现代化,归宿点是人的全面发展。

责编:臧雪文 / 蔡圣楠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uoti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