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关于贫困问题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消除贫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线索,也是其哲学归旨的题中之义。马克思关于贫困问题的讨论一以贯之地存在于其思想图谱之中。透过马克思关于贫困思想的论述的棱镜,折射出的是致力于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理论品格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旨归。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贫困问题的论述进行研究,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贫困问题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贫困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持续关注的世界性难题。马克思关于贫困问题的讨论一以贯之地存在于其思想图谱之中。对马克思关于贫困问题的论述予以进一步讨论和恰如其分的评估有助于拓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因此,对马克思关于贫困问题的论述进行回顾与探讨,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贫困问题的论述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贫困思想,在国家政治法律层面寻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当时德国社会存在严重的贫困问题,使马克思摒弃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正式开启关于贫困问题的探讨。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黑格尔将贫困的产生简单地归咎于市民社会中偶然的、自然界的、外部的因素,是逻辑范畴各个环节的理性演绎,而非对市民社会和物质世界的实践批判。这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思想、探究普鲁士封建社会的贫困问题提供了理论范畴和现实主题。随着对贫困问题的早期思考,马克思开启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马克思描述了地主阶级对贫苦群众的剥削及社会普遍存在的贫困问题,其原因是普鲁士当权者为维护少数人利益而导致贫富分化的社会现状。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马克思对摩泽尔河沿岸地区农民贫困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考察,揭露并批判了普鲁士各种社会关系和国家制度的客观本质。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时期:从国家经济制度层面探究“贫困问题”的产生根源,贫困理论逐渐成熟并最终确立。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以经济学文本的形式对资本主义“制度性贫困”进行了深入考察,得出“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而非工人阶级本身”的结论,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贫困理论及整个法哲学思想的回应与批判。“异化劳动”理论分析了工人和资本家对立的经济关系,弄清了“劳动—私有制—贫困”的内在关联,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劳动异化的主要根源,导致社会分工与阶层的相对固化,并进一步导致工人阶级的贫困。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进一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弊端和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一书中,马克思阐明了生产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固化造成劳动者越努力工作越贫困的“悖论性”贫困,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是资产阶级剥削与蚕食的必然结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化了对贫困问题的理解,并对资本主义剥削下的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总结。剩余价值理论明确了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揭露了资本家占有的财富建立在无偿地对劳动者剩余价值榨取之上,表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产生的经济根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制度性根源,这意味着马克思关于贫困问题的论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逻辑理路。

马克思关于贫困问题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归宿

基本立场: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集中体现在所关注的主体是一切人而非个别人,特别是人民中最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马克思用人的“现实属性”“需求属性”“实践属性”定义人的本质,其思想始终围绕着人民群众而展开,其中普通群众的现实贫困问题是其思想的逻辑起点。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异化劳动,实现共产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摆脱贫困的价值导向,人民成为其思想的逻辑终点。马克思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广大人民群众寻求摆脱贫困的现实路径,这是其思想的基本立场。

价值归宿:人类解放。消除贫困的价值归宿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命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类必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不断实践。马克思关于贫困问题的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加剧了人的片面发展和社会贫富差距的内在逻辑理路。人类解放要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只有在没有剥削、没有两极分化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以摆脱自然、社会和自身因素对人的束缚、完成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复归,不仅是消除贫困、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透过马克思关于贫困思想的论述的棱镜,折射出的是致力于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理论品格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旨归。

马克思关于贫困问题的论述有何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首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基于马克思关于贫困问题的论述的基本立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消除贫困的目标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过上富足安康的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各级党委、政府重点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关心的问题,落实好各级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增进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决战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都需要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成色。

其次,马克思关于贫困思想的论述为新时代我国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具体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消除贫困的必然需求和根本保障。一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消除贫困的根本保障。

再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为脱贫攻坚的具体举措提供了理论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贫困现象没有根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自身生产力水平同外部支持力量相结合以发挥最佳效益。”只有不断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释放农村内生动力,让农民拥有土地财产权、承包经营权等权利,才能真正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最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造血式”扶贫的理论源泉。“输血式”的贫困治理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只有通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掌握生产技能,提升劳动者智力和素质水平,才能具备消除贫困的能力,才能保障脱贫后不再陷入贫困,进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作者分别为中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哲学研究”(项目编号:L19CZX003)成果】

【参考文献】

①[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⑤《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

责编/韩拓 美编/陈琳(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马克思主义   贫困问题   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