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全媒体时代“硬”新闻如何“软”表达

【摘要】全媒体时代,“人人皆媒”。在移动互联网的助力下,智媒体已经成为常态,“硬”新闻拥有了“软”平台和环境。对此,我们要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使“硬”新闻“软”表达,更好地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与价值认同。“硬”新闻“软”表达,可以将碎片信息集成化,吸收核心信息,使之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将信息传播技术化,营造真实场景,吸引读者注意力;创新产品开发思维,彰显人文情怀;推动内容策划多元化,生动讲好人民大众的故事。

【关键词】全媒体 “硬”新闻 “软”表达 产品思维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硬”新闻的概念源自西方新闻学,一般是指内容比较严肃的,与社会、政治、经济等话题相关的新闻,对读者大众而言,其吸引力、可读性不强。而“软”新闻则是指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常见的主题有花边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其形式更为通俗,趣味性强。基于新闻学的定义划分,“软”“硬”新闻基本涵盖了新闻的所有内容和形式。由于新闻的“可转化性”,“软”“硬”新闻之间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之间的转化或者互换,使得新闻体系更具多元性。“硬”新闻的“软”表达,是指利用某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进新闻报道的形式或者方法,进一步增强“硬”新闻的亲和力,新闻内容在本质上并无变化。

如何让人民大众快速了解“硬”新闻的核心信息,是“硬”新闻“软”表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全媒体时代,信息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新旧媒体之间相互作用、融合,使得新闻信息传播表现出全新特征——传播主体从专营到大众、传播容量从有限到无限、传播范围从地域到全球、传播方式从被动到主动、传播手段从一维到多维、传播时效从延时到即时。在这种全新特征之下,碎片信息日益增多,对传播速度、传播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更迅速、更准确。全媒体时代下,如何让人民大众快速了解“硬”新闻的核心信息,是“硬”新闻“软”表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这就要求将碎片信息集成化,吸收核心信息,使之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一是提取“关键词”,设置新闻专题。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综合官方、专家、媒体等观点,基于不同视角对新闻主题进行深入全面报道,提高信息传播的直观度。二是采编“短视频”,制作新闻集锦。通过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的通力合作,将新闻关键信息与内容进行拆分,截取其中几分钟的重要内容,制作成视频集锦,让每个读者都能够了解“硬”新闻的核心信息。三是讨论热点话题,聚合民众观点。可以借助微博热门话题,将相关的碎片化信息聚合起来,既弥补新闻信息“散”的问题,又拉近新闻主题与读者大众之间的距离。另外,对于突发舆情事件,要尽快梳理事件时间轴,让大众了解事件发生的始末以及相关处理决定,尽快平息舆论。四是结合“说唱方式”,增强趣味性。比如网络曾发布了一段《野味disco》,内容新颖、生动,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如何预防新冠肺炎感染,增强抗击疫情的信心。

借助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技术,将更具价值的新闻内容呈现给读者

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从未停止。全媒体时代,仅包含文字、图片的“硬”新闻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因此,要实时了解读者大众的信息需求,及时为他们答疑解惑。对此,可以通过VR技术、三维跟踪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呈现更具价值的新闻内容,直击读者内心。

一是尝试借助VR技术软化新闻。VR新闻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2014年,VR就已经开始在全球实现商业化,到2019年发展为扩展现实(XR),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并驾齐驱。5G的逐步普及进一步推动VR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使其成为软化“硬”新闻的路径之一。二是以三维跟踪技术突显新闻主题。选择人们熟悉的、人流量大的地方进行航拍,通过剪辑素材形成短视频作品,运用三维跟踪技术对视频中的每个场景进行地名匹配,融入观众视角、录制场景等,增强整个画面的冲击感,让读者大众不用看文字也可以感受其中的温情。三是高度凝练数据化新闻作品,为读者进行深入剖析,将“硬”新闻带入读者心中。

不断创新打造产品的方式方法,彰显“硬”新闻中的人文情怀

将“硬”新闻“软”表达,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传播层面,还应当利用传播项目以及全媒体产品矩阵,打通“硬”新闻与读者大众的对话之路,让政府与读者大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直接、高频,为塑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贡献力量。为此,要不断创新打造产品的方式方法,鼓励读者大众积极参与,以运营思维、用户思维、渠道思维为抓手,彰显“硬”新闻中的人文情怀。

一是开启“硬”新闻立体传播项目。“硬”新闻的表达不仅应由新闻生产部门完成,还应发挥读者大众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读者大众的参与积极性,使其发掘和“问诊”身边的问题;各媒体可以开设专栏,搜集读者大众提供的新闻线索,对典型案例进行及时报道,从“软”渠道获得“硬”新闻。二是打造“指”间互动产品。通过“指”间互动,增强“硬”新闻的“铁汉柔情”,比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各类抗疫“硬”新闻,立即成为朋友圈的爆款,转发量、点赞量大大增加,形成了一股战“疫”暖流,不仅让读者大众了解到当前的疫情情况,还让“硬”新闻不失引导力、公信力,更好地走进读者大众的内心。三是开拓“硬”新闻产品形式。开启云直播平台,使政府、专家、读者大众共同参与“硬”新闻的生产,不断摸索“硬”新闻题材的新媒体生产,增加对全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理解,从而实现新闻产品与记者自我的同步转型,促使“硬”新闻“软”着陆。

推动内容策划多元化,生动讲好人民大众的故事

如今,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为此,应以平民视角想人民之所想,讲好人民大众的故事。选题策划应基于平民视角且更加多元化,以实现良好传播。

一是新闻标题应以读者大众为主体。新闻报道的标题最先映入读者眼帘,也是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在标题上下功夫,可以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为此,标题拟定应基于平民视角,表现出亲和力、贴近性。当新闻内容涉及政治内容时,应在保证严谨的基础上,探索与读者的共鸣点。二是新闻话语应具体化、平实化。话语不具体、抽象词过多、细节阐释少,是“硬”新闻缺乏可读性的主要症结。为此,应避免高姿态,慎用抽象字词,重点关注新闻的细节,用生动的表达启迪人、鼓舞人。三是新闻视角应贴近生活,注重服务性。不管是多么高端的“硬”新闻,其都要“落地”,“落地”之时都要“接地气”。内容为王永远不会过时,精准抓取有关新闻点的人和事,探索新闻点背后的东西,为人民提供实用性、服务性更强的新闻产品。四是新闻内容可倾向于故事性。不管是经济故事还是政治故事,都应去繁化简、突出主题,都应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讲好故事,与读者大众进行多元交流。

(作者为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蒋超:《全媒体短视频让“硬新闻软表达”——以浙江日报温州分社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传媒评论》,2020年第2期。

②肖文舸:《用新技术让“硬”新闻“软”着陆——政务题材新媒体产品生产探索》,《青年记者》,2018年第25期。

③范非:《硬新闻也要做好软包装》,《中国报业》,2018年第20期。

责编/刁娜 美编/陈琳(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