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网格化管理已被广泛用于城市管理;未来需要将基于伙伴关系的多元协同治理进一步融入到网格化管理,如环境治理、冲突治理和应急管理等。在网格化管理中运用新兴技术,要做好托底保障,服务社会,实现从被动防守到主动进攻的转变。同时让老百姓享受数字红利,借助区块链技术等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让网格化管理成为老百姓的“云端家园”。
关键词:网格化 城市管理 社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全球化发展步伐加快,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各领域问题交错融合,对决策时的信息完整性和及时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对长期以来偏重事后治理、属地管理、行政体制主导的网格化管理进行优化迫在眉睫。如何从被动防守转化为主动进攻,如何在社区层面,借助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响应快、高精准、易操作、可持续性强的数字管理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城市管理面临更高要求
近些年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ICT(信息和通信)技术能有效地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资源的矛盾,打造、优化新城市空间。例如借助新一代ICT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政府可以在网站、手机APP应用中开通办理护照、签证等城市服务功能,方便城市居民足不出户高效办理相关行政手续。结合当前很多案例,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数字经济阶段。毋庸置疑,新的技术和应用在带来好的成果的同时也会出现新的问题,例如数据开放所面临的“数据孤岛”“隐私侵犯”等。
此外,在这次疫情中,互联网、社交媒体、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疫情各阶段的线上互动、线下联动,通过社交媒体等非正式信息传播渠道产生的风险放大效应凸显,实时浏览大量负面信息产生的即时情绪、情绪反复、情绪的效用层叠陡增,数字鸿沟下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群体信息搜索、接收、应用等能力的差异导致避险行为呈现多样性,也对疫情期间决策响应速度和效率提出更大的挑战。
网格化管理应做好数据的开放与利用
能否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更好地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框架以应对越来越多的跨界互融和更多不确定的挑战,可以从数据的利用和开放中探寻解决路径。
数据利用需要“受控开放”模式。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是对特定资源的利用,将数据作为资源进行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利用是数据经济能够作为一种独立经济形态的标准。但现存的制度模式往往不能支持数据经济形态的存续与发展。需要设计一种“受控开放”数据开放利用模式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即承认数据产权的数据利用方式,数据控制者提供数据或允许利用数据但不放弃对数据的控制(权)。在隐私和均衡之间,构建基于产权理论的信息共享机制框架,对关键环节进行信息确权。
数据开放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除了“数据孤岛”的问题,作为治理主体的政府与掌握核心技术主动权的企业之间的博弈也使得运用数据进行城市管理的道路崎岖难行。在政企合作的框架下,这会使得公共权力向私有主体转移并使后者在公共管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公众和学术界越来越担忧算法治理的信任危机,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可能突破的方向和路径进行了不同探索,如政府能力视角与政府数据治理水平等;也有研究指出,组织层面的组织支持、组织兼容以及公平创新与数据使用的关系可作为突破口。不过在实践层面一直缺乏数据共享管理模块和实现路径,也无法突破主体、制度、技术三者融合的有效路径。
网格化管理的创新应用
在以往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和经验基础上,借助此次疫情防控中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增长和技术突破,一些地方基层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了有效创新。浙江萧山区瓜沥镇打造的掌上家园平台——“沥家园”以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以小程序为入口,以积分制作为数字红利,以电子任务单作为管理手段,与线下实体店互为映射,积分可以在链上和链下有效互通,利用智能合约对志愿精神进行自动化管理,从而打造去中心化、突破地域边界、交易灵活、权益得到良好保障的数字公益传递网络。上海临汾“智慧临小二”服务系统,将多源数据并流,通过数字赋能,加强管理者与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不断完善社区管理,有效调配公共资源,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这些基层创新一方面体现问题导向、管理导向、效果导向;另一方面充分把握“健康码”对大数据管理等要求;借助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弥合制度缝隙,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比如“沥家园”利用志愿者积分激发大家公益精神,努力服务家园、爱护家园,在推进过程中,不断出现志愿者和公益服务“秒抢”的情况;打通管理服务入门入户“最后一公里”,将政府各项动态通过一键通、一码通方式推送给村民。“临小二”将多源线上数据与线下采集数据有效融合,尝试将大量数据进行收集、存储、维护、管理、分析和共享,推动数据创新方式与居民需求有机集合,提升数据链服务能力。
【本文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责编:李 懿 / 臧雪文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